孟昭庚
在當下一些反映山西歷史的小說、影視作品中,隻要涉及到閻錫山,無不大寫特寫“五妹子”或“五姑娘”閻慧卿。有部電視劇,竟把閻慧卿“包裝”成身著黃呢軍裝、佩戴少將軍銜,時刻不離閻錫山而參與軍政大事的鐵娘子。其實,這與現實生活中的“五妹子”毫無共同之處,那個“五妹子”不過是作家、藝術家根據民間傳說而虛構的文學人物而已。據有關史料記載:閻慧卿僅是為閻錫山料理生活的“五妹子”或“五姑娘”。
閻慧卿是閻錫山叔父閻書典的女兒,在閻書典五個女兒中排行第五,乳名五鮮,人稱“五妹子”或“五姑娘”。閻錫山則叫她“五鮮子”,而她則稱閻錫山為大哥——在別人面前還戲稱閻錫山為“老漢”。閻慧卿生於1910年,比閻錫山小27歲。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政府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省省長。集山西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閻錫山,在家鄉河邊村辦起育英女子學校,閻慧卿便入校就讀,那時她剛剛七八歲。念了五年小學后,又在太原入教會加辣女子學校學習幾年,所以在那個年代,她也應算為一個知書識禮的女性。
閻慧卿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河邊村曲佩環(字仲玉,乳名隆光),曾留學日本,任榆次晉華紡織廠經理,后來病逝。五姑娘又嫁給崞縣(今定襄縣)北社村的梁綖武。梁綖武於清華大學畢業后也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結婚前雙方商定婚后生活方式、財產互不干涉。其實梁綖武和“五妹子”當時均另有情人,“五妹子”的情人即是閻錫山的姨表侄子梁化之。梁綖武與閻慧卿婚后關系不好,兩人貌合神離,后來梁綖武又娶了汾陽的一名女子為妻,結束了跟“五妹子”的婚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閻慧卿開始照顧堂兄閻錫山的生活,再沒有婚嫁。閻慧卿精於心計,善於察言觀色,很會哄閻錫山高興。閻錫山高興時,她會講些笑料事,讓閻錫山更開心。閻錫山愁悶時,又講些家鄉的風土人情,為閻錫山解悶。她對閻錫山的生活起居安排得極為周到,故而深得閻錫山的喜愛。兄貴妹榮。從抗戰開始,閻慧卿先后擔任過戰時兒童保育會山西分會主任、山西女子助產學校校長、太原慈善院院長、國民黨“國大”代表和由閻錫山任會長的“同志會”的婦工會主任等職。對這些職務,她僅是挂名而已,一般不參與具體工作,只是在會上宣讀一些別人為她草擬好的講稿,主持一些會議而已。她很少與人往來,從不干預軍政大事,更非是參與主宰山西政局的鐵腕人物。但由於她在閻錫山心裡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有時也會幫助別人講講情,疏通一下關系。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閻錫山飛往南京之后,特務頭子梁化之要殺害共產黨員趙宗復。趙宗復是老同盟會會員趙戴文之子。趙戴文年輕時,曾奉孫中山之命,跟閻錫山一道去執行刺殺慈禧太后任務,后因此項計劃停止,此舉也就作罷。后來,趙戴文跟閻錫山一起發動山西反清起義,是閻錫山幾十年的袍澤。閻慧卿聽說梁化之要殺趙宗復,便連忙對梁說:“老漢(閻錫山)在(太原)的時候都沒有處理,你為啥要處理他?老先生(趙戴文)就這麼棵苗苗,你還能這麼做?老先生過去是怎樣對待你來的?”結果,殺害趙宗復的事便擱置下來,幾天后,人民解放軍打進太原城,趙宗復得以活著走出監獄。
抗戰時期,閻錫山為保存實力,於1940年4月將第二戰區司令部遷往山西隰縣南坡村。由於南村與“難存”同音,閻錫山顯得很不高興,想搬到別的地方,而別的地方又沒有南坡村條件好。正在閻錫山為此愁眉不展時,五妹子閻慧卿便給他出點子,說可把南坡村改為“克難坡”,把司令部駐地的那個隻有幾戶人家的自然小村落稱為“克難城”,保險能遇難呈祥、逢凶化吉!閻錫山一聽精神為之一振,連說:“‘克難’好、‘克難’好!干脆把公歷1940年就叫為‘克難年’吧!”
還真被五妹子說著了,閻錫山自到克難坡后,精力和心情竟出奇的好,思維很活躍,常常邊吃東西邊想問題,竟不知道飽餓,有時不免食多傷身,引發病痛。醫護人員為此十分發愁,勸說也毫無用處。后來不得不專門派人監督其用餐,既不讓多吃,也不讓少吃。開始時派一般侍從監督,但閻錫山非但不聽從勸告,反而動輒謾罵。隻好改由閻錫山的如夫人監食,但仍不起作用。最后換成閻慧卿負責監食。閻慧卿自有辦法,每到吃飯時,她就坐在炕桌前,自己不吃,看著閻錫山吃飯。吃多了,就勸他少吃一些,吃少了,就勸他多吃一點。如果閻錫山不想吃,她就拿筷子嘗嘗,並講些笑話,引起閻的食欲。見閻錫山吃多了,又勸不住,便毫不留情地將飯碗奪過來,命勤務兵端走。為了給閻錫山調節飲食,閻慧卿除了親自過問主副食外,還經常讓廚房做些家鄉飯豆面抿尖、高粱面擦擦子、莜面窩窩等等,讓閻錫山跟山珍海味搭配開來吃。由她監食以后,閻錫山飯量比較均勻了,也很少發生胃痛了。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侍從醫生更減輕了思想負擔,於是監食就由閻慧卿獨自一人長期擔任。每餐必監,監必認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閻錫山飛赴南京為止。除了照看閻錫山吃飯外,閻慧卿還在閻錫山睡覺前為其捶背、按摩、掖被,直到閻錫山自然入眠,她才悄悄熄燈,與侍衛長退出臥室。所以,閻錫山覺得五妹子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比誰都合適。抗戰勝利后,如夫人徐蘭森因心臟病猝發,突然去世。大太太徐竹青又不和閻錫山生活在一處,閻錫山整個的飲食起居的一應生活事宜便全由閻慧卿承擔。
從1945年8月抗戰結束到1948年底,閻錫山在與解放軍的較量中連戰連敗,最后隻剩下太原和大同兩座孤城。1948年10月,華北人民解放軍發起太原戰役。徐向前為爭取閻錫山走和平解放太原的道路,特請閻錫山當年的老師,一位年屆80歲的老秀才,帶著他的親筆信進城勸降。不料,閻錫山為了表示他反共到底的決心,非但不聽老師勸告,反而不顧師生情分將老師殺掉了。
1949年3月28日,國共和談即將開始,與山西相關的條件需要閻錫山前往南京商定。當時總統蔣介石已經“下野”,代總統李宗仁致電閻錫山:“和平使節將於31日飛平(引者注:指北平),關於和談大計,深欲事先與兄奉商,敬祈即日命駕入京借聆教益。”
閻錫山接到了李宗仁的電報,即召開要員會議,宣布李宗仁電文,對要員們說,他這次去南京:“也許三天五天,也許十天八天,等和平商談有了結果,我就回來”。離開太原前,閻錫山指定梁化之、王靖國、孫楚、趙世鈴、吳紹之組成五人組,在太原繼續抵抗,要求他們“與太原共存亡”。閻錫山稱:“昔日田橫五百壯士,壯烈犧牲,我們有500基干,要誓死保衛太原。不成功,便成仁。”所謂“500基干”是指閻錫山任會長的“同志會”的基本骨干分子,當時在太原有500人左右。安排好后,閻錫山登機而去,為了穩定軍心,隻得把五妹子留在了太原。
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戰爭中的太原戰役進入總攻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1300門大炮開始向太原城垣猛烈轟擊,25萬大軍兵分12路攻入城內,遭到守城部隊猛烈抵抗,太原一役持續6個多月,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參戰人員最多、戰斗最激烈、傷亡最為慘重的城市攻堅戰之一。
在隆隆炮聲中,閻錫山的“五妹子”閻慧卿和時任山西省代省長、特務頭子梁化之知道末日來臨,雙雙仿效希特勒和情人埃娃的模樣,在太原綏靖公署地下室服毒自盡,衛士柏廣元遵梁化之之命將二人尸體澆汽油焚燒,化作灰燼。為閻錫山“殉節”的主要是梁化之及其手下的特務們,共計46人,這些人自知作惡多端,罪孽深重。除了梁化之、閻慧卿之外,閻錫山手下的其他骨干分子確實也有一些“自殺殉職”的。
在閻慧卿自盡前夕,由梁化之代筆寫下了《閻慧卿致閻錫山的絕命電》,經“山西省政府秘書長”吳紹之潤色后交機要處拍發給閻錫山。絕命電全文如下:連日炮聲如雷,震耳欲聾。彈飛似雨,駭魄驚心。屋外煙焰彌漫,一片火海﹔室內昏黑死寂,萬念俱灰。大勢已去,巷戰不支。徐端赴難,敦厚殉城。軍民千萬,浴血街頭。同仁五百,成仁火中。妹雖女流,死志已決。目睹玉碎,豈敢瓦全?生既未能挽國家狂瀾於萬一,死后當遵命尸首不與匪共見。臨電依依,不盡所言!今生已矣,一別永訣。來生再見,願非虛幻。妹今發電之刻尚在人間,大哥至閱電之時,已成隔世!前樓火起,后山崩頹。死在眉睫,心轉平安。嗟乎,果上蒼之有召耶?痛哉!抑列祖之矜憫耶?
據說,閻錫山在上海讀到這份絕命電時,淚流滿面。絕命電中提到的“同仁五百,成仁火中”,這也就成為后來閻錫山大肆吹噓的“太原五百完人”的依據。其實,后來經過調查核實,自殺者隻有100多人。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市民將梁化之與閻慧卿的殘骸尸體合葬在太原東門外的荒地中。經歷過兩次不幸婚姻的“五妹子”閻慧卿最后同梁化之死而同穴,這是她悲劇人生在死后的延續。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后的新的歷史時期,梁化之的兒女從美國歸來為他們的父親掃墓,但因為城市建設的擴展和地形的變化,當年負責埋葬的人員最終也未能找到梁化之與閻慧卿合葬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