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郁達夫女兒:我出生在父親失蹤后幾小時

佘崢

2013年10月24日15:53   來源:廈門日報

郁美蘭(通訊員 潘萬華 攝)

在印尼《生活報》紀念叢書首發研討會茶歇時,68歲的郁美蘭連喝杯咖啡的完整時間都沒有,不時有人走到她跟前,激動地說:您父親郁達夫是我的偶像。這其中,有年老的,也有年輕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郁達夫一生有三個妻子,最后一任是祖籍廣東的印尼華僑何麗有,她和郁達夫生了兩個孩子,郁美蘭是小女兒。不過,她沒見過父親——在她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即1945年8月27日,郁達夫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中部的小城鎮上神秘失蹤。有研究顯示,郁達夫是被日本人殺害的。

郁美蘭說,直到父親被殺害后,她的母親、一個沒有文化的質朴的24歲女人才知道自己嫁的丈夫竟是中國的一個大文學家。

她說,母親曾告訴她:和郁達夫生活的三年多的時光,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幾年”。

一位大文豪之所以和一位沒有文化的華僑姑娘結婚,郁美蘭把這稱之為“革命歷史年代造成”的。

郁達夫和何麗有先有了一個兒子。1945年8月27日,就在郁美蘭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吃過晚飯,一個印尼青年把郁達夫叫出去,說是有點事,郁達夫穿著睡衣跟他走了,之后沒再回去。郁達夫失蹤的凌晨,郁美蘭出生。

郁美蘭說,在父親遇難40周年研討會上,一位日本學者曾發表論文,証實郁達夫是被日本憲兵殺害的。當然,由於沒有確切証據,郁達夫的死還是未解之謎,遺骨也下落不明。

郁達夫留在印尼的孤兒寡母,得到了當地華僑的照顧。不過,在郁美蘭大約七歲時,這筆捐助金用完了,資金的監護人蔡清柱建議何麗有改嫁,何麗有提出改嫁一個條件:讓郁達夫的兩個孩子到雅加達讀書。

郁美蘭在雅加達待到15歲,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胡愈之托人找到他們,把他們帶回中國。郁美蘭說,她回國的第一站是到集美僑校,待了一個月后到北京,一度靠郁達夫的微薄稿費生活。郁美蘭在北京上了大學,和胡愈之的侄兒結婚,跟著丈夫到新疆,在那裡10年后到南京安家,曾任江蘇省僑聯主席。而何麗有改嫁后,1960年回到海南,她的第二個丈夫生病去世,上世紀七十年代,何麗有帶著四個孩子投奔郁美蘭的哥哥。

郁美蘭說,母親經常告訴她,你父親是一個大好人,他經常出去的時候帶錢,回來沒有了,為什麼呢?隻要有朋友向他訴苦,說有苦難,他會接濟人家,而且是不圖回報。

何麗有出生貧窮,養成她勤儉的習慣,她曾經很幸福地告訴女兒:郁達夫對她很好,告訴她:你不要那麼節約 ,要吃什麼就要去買﹔她懷孕時,丈夫走路還扶著她。

和外人一樣,郁美蘭對父親的認識更多是通過文字來認識。不過,她懂事后,逐漸意識到父親是“ 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在印尼時,很多僑民到雅加達,一定要看郁達夫的子女。

郁美蘭說,郁達夫總共有8位子女,兩位已經去世。 (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李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