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最高行政機構的抗戰風雲

2013年11月06日15:52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最高行政機構的抗戰風雲

原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共重慶市委八號樓現狀。 (市文物局供圖)

在曾家岩的小山之巔,矗立著一棟別具一格的仿巴洛克式小樓,站到樓頂可眺望兩江,一覽渝中半島。“這裡曾是法國天主教堂,后來又成為教會學校名誠中學的辦公室兼醫務室,如今它是重慶市委的8號辦公樓。”三峽博物館歷史學博士艾智科告訴記者,這棟小樓在抗戰期間,曾是國民政府西遷來渝后的最高行政機構——國民政府行政院的辦公地點。

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先后在此任職行政院院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在解放后也曾在這棟樓辦公。如今,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36號的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又在自己的“名片”上加了一條: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寧遷渝:戰時為最高行政機構

19世紀末,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由德國人修建,建筑面積1621平方米,磚木結構,二樓一底,共有房屋19間。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決定按孫中山‘三權分立’的構想,設立行政、立法、監察、司法、考試五院。”艾智科介紹,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行政院居五院之首,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但需對立法院負責。1931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再次公布: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所有行政責任集中於行政院,成為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著手全方位的內遷計劃。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國防最高會議,蔣介石發表了《國民政府遷渝與抗戰前途》講演,“希望政府和黨部同人遷渝以后,秉承主席教導,對於一切職務,不但要照常努力,而且要積極整頓,格外振作,在艱苦之中,力求革新和精進。”第二天,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長蔣介石、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等聯合簽署的《國民政府移駐重慶辦公宣言令》發布,標志著國民政府正式西遷重慶。

國家動員總樞紐:奠定了持久抗戰的基石

遷渝的國民政府行政院主體落在上清寺黨政機關集中的片區,各部委署則分散在其他地方,抗戰期間它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記者為此進行了考証。

“抗戰時期,行政院是戰時國家財政、實業、外交等事業發展的中樞指揮機關,可謂是整個國家動員總樞紐。”艾智科稱,為了協調好行政院內部以及行政院與其他機構之間的關系,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戰時行政體系的特點和現代行政機制的取向。

面對大批機關、工礦、學校及上千萬難民遷徙大后方的混亂窘境,在中國富庶地區被敵佔有的情況下,行政院根據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抗戰建國綱領》和《非常時期經濟方案》的要求,在改善人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短時期內,大后方人口吃飯、穿衣,學校教學等問題都得到較為成功的解決。鞏固了大后方的經濟基礎,國家行政管理也正常有效地運作起來,這無疑為中國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石。”艾智科說。(實習生 楊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