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九十六軍的名字與中條山之戰緊緊相聯。但在這期間,九十六軍的隸屬也經常變化,而在國民政府的編制序列中,還曾先后出現過兩個九十六軍。現特將抗戰期間九十六軍的發展情況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國民政府九十六軍前身是楊虎城所屬的陝西警備旅,其演化過程非常復雜。在1936年,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在西安事變后被縮編為三十八軍,陝西警備旅改編為第一七七師,隸屬三十八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黨政府為加強武漢會戰的軍事力量,以孫蔚如為軍長的三十八軍擴編為三十一軍團,由孫蔚如任軍團長,以第三十八軍第一七七師與獨立第四十七旅合編組成第九十六軍,隸屬第三十一軍團,李中興任軍長,下轄第一七七師、獨立第四十七旅。1938年7月,孫蔚如率部開赴晉南中條山抗日前線。1938年11月1日,孫蔚如的三十一軍團奉命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集團軍,孫蔚如為總司令,下轄第三十八軍和第九十六軍(后調入李家鈺的四十七軍),防守中條山西部的平陸、芮城等地區。
中條山地區雖位於山西省境內,但在抗戰時期卻不是晉綏軍的防區,亦不屬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管轄。駐守這裡的主要是國民黨中央軍,在戰區劃分上則歸之於衛立煌為司令長官的第一戰區。1938年春,山西境內的中國軍隊為減少正面損失,將十數萬之眾的部隊分散於晉南地區,建立防御工事,開展游擊作戰。
從1938年7月開始,九十六軍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第四集團軍在孫蔚如、趙壽山、李興中、耿景惠、陳碩儒、孔從洲等愛國將領率領下,英勇作戰、功勛卓著,曾多次粉碎日軍瘋狂“掃蕩”,鞏固了中條防線,保衛了中條山人民的安全。日軍視第四集團軍和中條山陣地為“盲腸炎”,繼1939年“三二九”大掃蕩之后,6月上旬,日軍再次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六六”戰役。
“六六”戰役,進行了半個月,這是第四集團軍在中條山進行的最大的也是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我軍傷亡及失蹤官兵達8800余人,日軍傷亡約5000多。此次戰役粉碎了日軍對中條山的大規模進攻,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成功的。戰后,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到中條山巡視,稱頌第四集團軍是“中條山的鐵柱子”。報紙新聞向全國報道稱:“晉南大戰,我軍又造成光輝的勝利。”
1940年10月16日,中央軍八十軍軍長孔令恂奉蔣介石令與孫蔚如換防。蔣介石還下令,將李家鈺的四十七軍(四十七軍在“六六”戰役中擔任中條山東、北兩面阻擊敵援軍的任務),升格為三十六集團軍,調出中條山,這就使原本兵力不足的第四集團軍更加捉襟見肘。但孫蔚如從維護抗日大局出發,並未提出異議,只是對中條山的防務重新做了一番部署,戰術上也作了調整,由死守改為靈活機動的協防作戰。
1942年,九十六軍獨立第四十七旅擴編為新編第十四師。1944年4月至1945年6月,九十六軍在第四集團軍的編制內,先后參加了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和湘西會戰等重要作戰行動。1945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行局部編制調整時,該軍番號和所轄新編第十四師被裁減,第一七七師轉隸第三十八軍。上文提到的另一個九十六軍是抗戰后由騎兵二軍改建的,在解放戰爭中,除一部被消滅外,一部向解放軍投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