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大釗《黃種歌》為啥被人當作漢奸歌?

李樹領

2013年11月20日10: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頻道“網友園地”欄目向全國網友征稿>>>征稿形式與要求】

有一首歌,名為《黃種歌》,其詞如下:

黃種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著先鞭。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洪水縱滔天,隻手挽狂瀾。方不負石筆鐵硯,后哲先賢。

詞句鏗鏘,意境宏大,節奏明快,有錚錚鐵骨之俠氣,呼吁民族團結對敵之情尤切。

《讀樂亭》第37期有無名氏《伴我少年時的歌聲》一文,也把《黃種歌》列入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 “大東亞共榮” 宣傳的曲目,似乎此歌成“日偽曲目”已成很多人共識。

其實,《黃種歌》歌詞,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之前早已存在,原創為李大釗,當然也難歸為日偽曲目。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律。1914年1月又懷著“去國徒深屈子恨”的心情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期間,拯救祖國的責任感驅使他抓緊分分秒秒刻苦攻讀,在課堂上接觸了日本社會主義學者安部磯雄等。

1915年1月18日,日本借歐戰之機向袁世凱提出了企圖滅亡中國的“21條”,李大釗挺身而出,奔走呼號,聯合中國留學生成立留日總會,並親自執筆撰寫了《警告全國父老書》,向國內寄發。為了反袁,李大釗於1916年1月乘船回到上海與各方聯絡,2月又返回日本。這期間,李大釗被選舉為文事委員會編輯主任,主編留日學生總會機關刊物《民彝》。他專門創作了《黃種歌》短詩以警醒國民,發表在1916年初的《民彝》雜志上。與李大釗同時期留學日本的李墨卿,字翰章,其在1933年7月發表的《墨園隨筆》中第497頁即有抄錄並明確提及。1982年1月5日《北京晚報》曾刊載連燕堂《李大釗佚詩〈黃種歌〉》一文,也為此作了考証。后經樂亭人李樂光整理后,入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文選》(下卷)911頁。

家鄉私塾、永平府中學以及東京的留學生涯使李大釗飽讀詩書,他曾以書本和硯台來充實自己的全部流年歲月,把救國的希望傾注於自己的學業。辛亥革命勝利后,李大釗一時間對中國革命的前景充滿希望。然而,資產階級革命派靠流血換來的民主共和隨即即被袁世凱所竊取。李大釗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過程中,使他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越發感到“再造中國之不可緩”,並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崛起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帝國主義列強欺侮的中國,隻有全體國民共同努力走民主共和的道路才能實現復興夢。正如詩中寫道:昔日珍視的“文房四寶”已經化做沉重的“石筆鐵硯”,后哲先賢中已經難再找到自己取法的對象,留駐李大釗這位書生筆端的隻有嗚咽悲歌、叱咤風雲的英雄氣。

《黃種歌》譜曲后初名為《黃族歌》。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洲島建立軍校,《黃族歌》成為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校歌,黃埔軍校學生軍就是高唱著此歌進行北伐的,所以此歌已成為國共共同推進國民革命的歷史見証。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反動軍閥張作霖絞殺於北平京師看守所,但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卻尤其喜愛其中“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句,因而《黃族歌》曾於“九一八事變”前作為東北軍軍歌。畢萬聞著《英雄本色——張學良口述歷史解密》一書中記述了張學良在晚年,曾賦詩並手書“頂天立地男兒漢,不怕死來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磊落光明度余年”,化用其中的句子。可見,此歌對張學良影響之深。

《黃族歌》歌詞出於偉人李大釗之手,卻被眾多人誤解為幫助日本同化國民的一首歌曲,這與冀東偽自治政府曾把《黃種歌》列入教科書有關。

1936年6月6日,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舉行的招待日軍駐北平部隊團長以上軍官的“鴻門宴”上,狂妄的日本軍官一邊舞蹈、唱歌,一邊舞刀炫耀“武士道”精神。應邀出席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團以上軍官個個義憤填膺,爭相出場與日軍一決高下。曾參加長城抗戰的河北省藁城將士何基灃按捺不住滿腔激憤,縱身跳上桌子高唱《黃族歌》,隨著“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的激昂歌聲,29軍軍官們斗志昂揚,日本侵略者被有力震懾的同時也使他們領略了此作的感染力。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這首歌隨之被打著振興東亞旗號的侵華日軍和漢奸政權篡改為《亞洲青年歌》。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周作人根據日本人的旨意將其民族團結的本意橫加歪曲為“大東亞共榮”,隱去作者后,編入小學教材。此后此歌在華北淪陷區小學生中廣泛傳播,一度成了日本殖民主義者麻痺國民,宣傳“中日親善”的音樂教材。

正因為此歌有了這段“不光彩”的歷史,因此有人以文獻不足、見聞不遠之故,撰文認為《黃種歌》詩作者乃為馮學彰。

馮學彰,號介清,生於天津沒落鹽商家庭,人稱“亦政堂馮氏”。亦政堂是馮氏家族祠堂號初名,后改為謙益堂,取《尚書》中“謙受益”語。今存1933年12世馮學彰增訂並謄錄的《亦政堂馮氏家譜》(油印本,4冊,藏南開大學圖書館)。馮學彰從小失慈,擅長書法,曾毀家興學。1917年,其子馮文潛從南開大學赴美留學,父馮學彰乃手書這首詞贈子壯行。馮學彰手書確有真事,詩作當取自圖書館藏書,但原創作難以此推斷不是李大釗。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委黨史研究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