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祁龍威夫人繆毓清親自給記者打來電話。“非常感謝平日裡對我們老兩口的探望和關照!祁老走了!”話音未落,空氣都已凝噎。http://www.yznews.com.cn/
常年嘔心瀝血 修史如“採銅於山”
2004年12月19日,記者和祁老相識於在揚州召開的《清史·朴學志》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當時,祁老已經83歲高齡。
“夙夜憂慮,一因學識不足,二因暮年余日無多,深恐有負委托,對國家修史造成損失,愧對古人,愧對后世。”祁老說。
朝朝暮暮,耄耋之年,年老體衰,仍披星戴月,滿腔熱血。
2011年10月9日,在祁老的家中,記者和先生攀談時,得知35萬字《清史·朴學志》已按時交稿,並順利通過編纂委員會一審。
祁老說:“修史編纂就像採礦一樣,是採銅於山。”這部典志初稿50多萬字,不斷提煉完善,壓縮至35萬字。祁老曾贈予記者一本《修纂<清史·朴學志>日記》,而今捧在手心,越發沉重。
沒半途而廢 曾稱已是一種“僥幸”
祁老一直很清朗,就在上月19日,記者還和祁老通了電話。
當晚,有消息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第一個成果《史記》修訂本面世。記者獲知后,想就此向祁老求証《清史·朴學志》與《清史稿》修訂工程的關聯。可當時已是深夜,擔心打擾了老人家。
輾轉猶豫,最終鼓起勇氣把電話打了出去。電話那頭,是一如平日的可親平易。先生還叮囑記者,熬夜要多多保重身體!
“《清史·朴學志》通過二審了。”祁老說,“參加修纂的學者有的年紀非常大了,國家正考慮看能否先出樣本,讓他們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看上一眼。”
祁老沒能等到這一天,就走了,卻很滿足。“我年事已高,暮年余日無多,能順利交稿,沒半途而廢,已是一種‘僥幸’。”
先生留下這部《清史·朴學志》恩澤后人。
心懷感恩 兩次托記者感謝揚州好人
今年1月25日,祁老左腿骨折,由於年事已高,醫生採用了牽引的保守治療方法,老人全天臥床。
繆毓清視力又不好,為了不麻煩他人,她花錢找了護工,但先后換了7個,都因嫌臟怕苦不干了。火燒眉毛之時,在這條路上開菜酷飯店的小伙子王峰主動幫忙,抱祁老如廁,送飯洗衣。
由於長期臥床,祁老左腳后跟生了一個褥瘡,疼起來覺都不能睡。“后來在熱心人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中醫世家張芝山醫生。”繆毓清說。張醫生給祁老用了家傳的藥方,祁老病情得到控制好轉。
躺在病床上的祁老,忍著病痛先后兩次打電話給記者,稱要夸一夸這些好人的善心善舉。
書稿都是手寫 家裡的稿紙足有桌子高
“他編寫史書,家裡的事兒都不讓他做。”繆毓清說:“當時,他接這個任務的時候,我是有點反對的,主要是擔心他的身體受不了,怕他寫不了。” 提起祁老編寫史書的艱辛,繆毓清很是感嘆:“大夏天的,屋子熱,老祁就穿著背心伏在桌上寫,一寫就是幾個小時。我看了,真舍不得。”先生都是手寫,家裡的稿紙堆起了足有桌子這麼高了。
祁老鄉音濃厚,每次採訪,記者有時就像在猜謎語,但先生總是不厭其煩,並拿出紙和筆,顫巍巍地一字一句地寫下來。雖體力衰弱,但才思敏捷。
夫人繆毓清則一邊忙家務活兒,一邊當起“翻譯”。老兩口,相依相伴,歲月沉澱下無盡的默契。繆老的言語裡流淌著相知的幸福。
祁老有一個願望:寫書記錄下這一生蹉跎的學海生涯。而今祁老已經“記錄”在了我們的心頭!(記者 桂國)
后輩追憶
他讓揚州更添人文底蘊
講述者:夏春濤(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
1995年正式退休后,祁師筆耕不輟,同時開始整理以往著述。1999年10月,他在“論著存目”的扉頁寫道:“我生已77歲又半,體氣漸衰,於是自編‘論著存目’,付印分交門人及兒孫等留存,以免一朝與雲煙俱散。”並謙遜地說:“我發表過的文章不少,而可存者寡。歲月逝矣,補牢已晚,志此以供后賢借鑒。”
主撰《朴學志》是祁師對考証學研究的一大突出貢獻。清史纂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化工程,祁師眾望所歸,主持其中難度甚大的《朴學志》項目。我忝在修纂者之列,主持《通紀·第六卷》項目。嗣后每次見面,祁師總會關切地詢問我寫作近況,並介紹他這一卷的進展情況。我深深體味個中之艱辛,更能體會祁師的艱辛與付出。《朴學志》脫稿后,廣受好評。
祁師重視考據,但又不是為考據而考據、鑽牛角尖,而是小處入手、大處著眼,留心從宏觀層面和理論角度探討問題。
祁師對我們的關愛是多方面的。他古道熱腸,不時噓寒問暖﹔同時要求甚嚴,曾給我定下幾條規矩,包括在三年讀研期間不准抽煙等。我基本做到了,盡管執行得不夠徹底。閑暇時,祁師常帶我們幾個年輕人一同散步、逛書店。
身處北國,我時常會想起揚州,想起綠楊城的二分明月,古運河的旖旎神韻,瘦西湖的長堤春柳,大明寺的暮鼓晨鐘,想起曾經在這裡度過的青春歲月,更會想起我的恩師祁龍威教授。因為有了祁師,當代揚州平添了幾分學術底蘊和人文色彩。這是我們弟子的驕傲。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講述者:華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導)
我是祁先生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說起來,我與祁先生真的十分有緣。1981年,我慕祁先生之名,報考他的研究生。由於碩士點初創,一切皆以零開始。祁先生尚無助手,我既是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助手。祁先生那段時間十分忙碌,開設什麼課程,由誰講授,使用什麼教材等,均需一一統籌規劃。
我十分感謝祁先生,正是當年的嚴格要求,使我在讀研期間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史學功底。由於祁先生的努力,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制度等逐漸建立。
我跟從祁先生三年,除了學習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史、經小學和典章制度外,更從祁先生身上學到孜孜不倦的治學風格和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我現在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導師,每年新生入學,我都要向我的學生介紹祈先生的治學風格和敬業精神。我衷心希望將祁先生的治學風格和敬業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