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安源

李根萍

2013年12月09日09:3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毛澤東與安源

青年毛澤東身穿長袍,左手握拳,右手挾著紙傘,目光如炬,步履鏗鏘地走在山路上,身后山巒肅立,風雨欲來……

這就是著名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畫中描繪的是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前往安源時的情景。

安源煤礦位於江西省西部,創辦於1898年,是清末郵傳大臣、官商盛宣懷為解決漢陽鐵廠燃料之需,特意引進外資和西方先進採礦技術開鑿出的,是我國最早採用機械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也是當時中國十大廠礦之一。

1921年10月下旬,為貫徹黨的“一大”決議,毛澤東以走親訪友的名義,從湖南長沙來到安源,住在八方井的同鄉、在礦上當段長的毛紫雲家中。毛紫雲找來在井下挖煤的同鄉張竹林,請他陪同毛澤東下礦井看一看。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換上短裝,手提一盞礦燈,來到巷口,決定到工作面去看看。張竹林急忙勸阻說:“不能去!小巷道很矮,要伏著身子才能爬過去,有的地方坡度很陡,上面又滴水,出了事,我擔待不起。”

毛澤東笑笑說:“不要緊,你們天天在裡面干活都不怕,我去看看還怕嗎?”張竹林隻好帶路前行。到達礦工的工作面時,毛澤東全身是煤,滿頭大汗。張竹林向工友們介紹說:“這位是毛家師爺的客人,湖南來的毛先生。”毛澤東走過去,在一根坑木上坐下來,一個工人忙解下毛巾為他擦灰,毛澤東拉住工人的手說:“不用擦,沒關系。”毛澤東問工人們每天要做幾個小時的工作,做一天有多少錢?工人們說,除進班出班時間外,每天要做12個小時,干一天有8個毫子(銅錢),有的12個毫子。毛澤東同情地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生活真苦哇!”有的工人在一旁說:“沒法子,隻怪我們自己的命苦哇!”

毛澤東說:“你這個說法不對。我們受苦不是什麼命裡注定的,而是帝國主義資本家壓迫剝削的結果!”

說到這裡,他順手揀起一個小石頭打著比方說:“一個小石頭,一腳就踢開了﹔要是把小石頭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動了。我們工人隻要團結起來,就是有座山壓在我們頭上也能推倒。”

一直到下午3點多,毛澤東才從井下出來。他這次在安源住了一個星期,走遍了安源礦區。

1922年5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當年9月初,毛澤東第3次來到安源,果斷決定舉行大罷工。9月1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罷工指揮部,李立三任總指揮,劉少奇任俱樂部全權代表。因計劃周密,強大的聲勢使路礦當局無計可施,隻好同工人俱樂部代表簽訂了包含13款內容的條約,接受了工人們提出的要求。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白色恐怖下的一聲驚雷,是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當中絕無僅有的一次勝利,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27年秋天,時任中共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風塵仆仆從他家鄉湖南趕到安源張家灣,這是他第7次來到安源。當天,他主持召開了著名的“秋收起義軍事會議(即安源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安源、萍鄉、蓮花、醴陵、瀏陽等地的黨和軍事負責人。在這裡,毛澤東對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作了部署,庄嚴地宣布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兵分三路,直插瀟湘,進攻長沙。

會議當晚,毛澤東佇立窗前,久久難以入睡,為抒發自己投身革命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以其特有的氣質和浪漫,揮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壓迫重重,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時隔3年后的秋天,毛澤東第8次來到安源,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來到這百年老礦。此次,他和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進駐安源休整、擴軍、籌餉。在安源期間,紅軍政治部印發了《紅軍士兵會章程》,並在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召開全軍活動分子大會。毛澤東還在俱樂部裡召開了軍隊和地方干部會議,幫助建立了安源市蘇維埃政府。安源市蘇維埃政府也召開了一萬多工農群眾參加的大會,熱烈歡迎工農紅軍,毛澤東出席了會議,還發表了演講,分析了形勢,講明了紅軍的性質和任務,號召安源工農群眾踴躍參加紅軍。“跟著毛委員當紅軍”成為當時安源工人的迫切願望。看著踴躍報名參加紅軍的礦工們,毛澤東頓時眼前掠過一道亮光:這些受苦受難的窮兄弟,能打眼、會放炮,不正是部隊眼下正急需的工兵嗎!

很快,148名安源礦工經過政治教育和簡短整訓后,高唱著《當兵要當紅軍》,組建了工農紅軍第一個工兵連。毛澤東到場作動員,朱德親自把一面戰旗授予工兵連。這個連從此跟隨毛澤東,軍旗閃耀在每一個戰場,為革命勝利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在安源煤礦廣場,栩栩如生地矗立一尊《毛主席去安源》銅像,這是為紀念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80周年而鑄造的。

我佇立安源山上,眺望百年老礦的巨變,回味著這首贊揚安源之歌,不禁深思良久。當年歷史選擇了安源,安源書寫出了輝煌的歷史。偉人毛澤東親手組建的我黨第一支工農武裝隊伍從這裡出發,開上井岡,轉戰南北,浴血奮戰,不負使命,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安源礦井裡先后走出了楊得志、蕭勁光、吳烈、吳運鐸、熊飛等國家和軍隊的領導干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