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梁希在抗戰期間的重慶

2013年12月12日14:0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梁希在抗戰期間的重慶

從民主救國、科學救國到贊同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近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共同的經歷。梁希的一生,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這個過程。梁希是我國久負盛名的林業科學家、林業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民主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1932年,因國民黨要人利用職權排擠進步教授,梁希同金善寶等60多位教師一起辭職以示抗議。在離開浙大農學院赴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前夕,大家在西湖聚餐,梁希痛斥國民黨當局對高等教育的無知和反動派利用各種條件互相爭權奪勢的種種勾當,並即席賦詩:“湖上起風波,湖邊飲太和,南國山河小,東林意氣多……”

1937年,梁希、金善寶等教授隨中央大學遷到重慶。其間,梁希看到的是在國民黨統治下政治腐敗,經濟蕭條的情景,深感茫然和苦悶。當時,《新華日報》在潘梓年的領導下克服在戰時物資缺乏和惡劣政治環境等不利條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報道風格,把共產黨抗日救國、反對內戰的政治觀點及時傳播給廣大國統區人民。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希看到了《新華日報》,便成為《新華日報》的忠實讀者。梁希聽說另一位中央大學教授潘菽與《新華日報》社有來往,就主動與潘菽接近,交談有關抗戰問題以及中共方面的情況。談過幾次之后,兩人約定各自找一些朋友來一起談,內容主要是交換所聽到關於時局的消息,討論對時局的看法。此后,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干鐸、謝立惠、李士豪等科技界人士近20人組成了“自然科學座談會”。梁希由於其精深的科學造詣,高風亮節的道德情操,自然地成為“自然科學座談會”上受大家擁戴的核心人物。后來座談會又增加了學習馬列和毛澤東的著作。這個組織並不保密,但參加的成員卻是不公開的。

當時,中共常在《新華日報》社邀請科技文教工作者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舉行紀念會、聯歡會等活動,“自然科學座談會”也經常有人去參加,他們逐漸成為《新華日報》社和中共領導人最信賴的朋友。

潘梓年經常直接或間接地指導這個座談會的活動。因此,這個座談會與《新華日報》社有了密切的關系。“自然科學座談會”的諸位學者除了能參加《新華日報》社組織的各種活動,也可以去周恩來住所聽抗戰形勢報告和參加座談會。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教育下,梁希等應邀負責編輯《新華日報》的《自然科學副刊》。

“皖南事變”發生后,梁希產生了去延安的念頭,並向周恩來、林伯渠談了想去延安直接參加革命工作的願望。周恩來、林伯渠鼓勵梁希等人留在重慶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梁希等的帶動下,“自然科學座談會”的大部分科學家都留在了重慶,團結廣大科學技術界人士一道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3年,在梁希60歲生日之際,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專門在《新華日報》社為梁希祝壽。周恩來在祝酒時說:“新中國總要到來的,新中國需要大量的科學家。”梁希高興地說:“有了這樣一個大家庭,真使我溫暖忘年!”為了擴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梁希等人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金善寶、梁希、潘菽、涂長望、竺可楨、李四光、任鴻雋、嚴濟慈、干鐸、李士豪、丁西林、謝立惠等100多位著名科學家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經周恩來、潘梓年授意,“自然科學座談會”成員,先后以個人身份參加了由許德珩、潘菽、黃國璋等發起的“民主科學座談會”,使“民主科學座談會”成為一個以科學技術界、文化教育界高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主政團。1945年2月,重慶文化界草擬《陪都文教界對時局進言》,要求成立有中國共產黨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梁希在《進言》上簽了名。國民黨右翼寫信勸說梁希發表聲明予以否認。梁希復信說:“名系我親手所簽,全非由人代筆。如欲發表聲明,亦僅此而已矣。備承關注,謹表謝意。”

抗戰勝利后,梁希拜會了前來重慶的毛澤東,並成為九三學社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賈曉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