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立 蔡少玲
清遠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當年,有眾多清遠籍愛國志士抱著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夢想來到當時的革命熱土廣州,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為辛亥革命和謀求祖國統一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楷,清新縣石潭鎮人、著名北伐將領陳可鈺,英德市望埠鎮莫屋村人、著名愛國將領莫雄,孫中山先生貼身衛士王桂昭、“陽山七衛士”……據不完全統計,共有數十名清遠人參加同盟會和興中會,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有10人先后擔任孫中山衛士,為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作出了杰出貢獻。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李文楷
李文楷(1886─1911),字國芬,清遠縣高橋大隆禾塘村(現清城區源潭鎮)人。年少時讀過幾年私塾,粗通一些典籍。因家境清貧,少年外出謀生。早年隨叔父在廣州經商,后轉到汕頭《公言報》當印刷工人。1909年赴新加坡,在華人創辦的《中興報》、《南僑日報》、《星洲晨報》等報社做印刷工人。
因職業關系,為人豪邁的李文楷經常有機會閱讀革命黨人的宣傳資料,並深受影響。清宣統二年(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黃興等在馬來西亞檳榔嶼(今檳城)召開同盟會重要成員會議,謀劃在廣州舉行起義。李文楷悉情后,毅然與羅坤(七十二烈士之一)回國。
廣州革命黨人原定於1911年4月26日(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義。李文楷被選為“選鋒”(即敢死隊員),與其他的歸國華僑30多人編入第二縱隊,由黃興指揮攻打兩廣總督署。4月26日上午接到通知,秘密到小東營房領取軍械,並相約以白巾纏臂為記,以放鞭炮為信號。由於槍械稍遲才運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即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10路進軍計劃改為4路攻打督署。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100余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扑督署。李文楷身懷武器扮作行人,到達督署衙門附近,從督署側面圍牆外往內投擲手榴彈,以掩護正面進攻的黃興部隊。因其余3路的領導人陳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在起義前夕借故逃避,致使這3路起義隊伍無人領導,又無法領到武器,未能按計劃參加戰斗。因此起義開始后實際上隻有黃興自己率領的一路起義隊伍在孤軍奮戰,相持戰斗中增援清兵陸續趕到,革命軍被包圍。李文楷在撤退中與清軍奮勇巷戰,身中數彈,仍堅持戰斗,終因傷勢過重犧牲,時年25歲。
起義失敗后,同盟會員潘達微以房屋作抵押,在廣州郊外紅花崗購買一塊墓地並改名為黃花崗。5月3日,潘達微以《平民日報》記者的身份,不顧當局禁令,雇請100多人,把已開始腐爛的烈士遺體收殮后葬於黃花崗。1923年,將經國民黨審查委員會審查核實的七十二名烈士立碑記名,李文楷是其中之一。
1934年,清遠各界為紀念李文楷烈士,在原中山公園內(即今清城區公安局后)修建李文楷烈士亭,1937年建成。
“鐵軍”軍長陳可鈺
陳可鈺(1882─1944),乳名阿書,字景瑗,清遠縣石潭鎮(現清新區石潭鎮)雷坑人。
1914年,陳可鈺參加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后回國組織中華革命軍。因為在香港購買武器運到廣州謀劃刺殺袁世凱的黨羽龍濟光,事情泄露后在香港被逮捕,判刑7年。
出獄后,陳可鈺任粵軍總部少校參謀、兼副官長。第二年,任新成立的粵軍第一師上校參謀長,他在整頓部隊、廣納人才、提高隊伍素質等方面頗有建樹。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決定北伐,統一中國。陳可鈺被任命為大本營警衛團上校團長,護衛孫中山視察廣西梧州、桂平、南寧等地。
1922年6月16日凌晨2時,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暗中指揮駐廣州的葉舉部舉兵叛變,圍攻總統府。陳可鈺率警衛團500余人,同叛軍浴血奮戰6個多小時,打退近萬名叛軍的30多次沖鋒,掩護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此時孫中山已先化裝撤出總統府,到了江海防司令陳策的寶壁艦)安全脫險。事后孫中山贊揚陳可鈺“指揮警衛團打得好,打得勇敢”,“是戰爭史上一個奇跡”。
1925年6月,陳可鈺被任命為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參謀長兼十二師師長,參加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作戰一個月,東江全境收復,因為有功,陳可鈺升任為副軍長兼國民革命軍黨代表。
第二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以第四軍為主力,由於第四軍軍長李濟深任國民革命軍參謀總長留守廣州,因此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第四軍參加北伐。
北伐期間,陳可鈺曾任前敵右翼軍司令官,北伐軍第四軍代軍長,在半年多時間,他指揮部隊轉戰湘、鄂、贛三省,行程數千裡,經七個重大戰役。他的部隊被各界譽為“鐵軍”,在各個戰役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陳可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當時的政府中頗有影響。1927年10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二年8月,在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被任命為國民政府中央政務會議委員會委員、兼廣東省政府委員及軍事廳長。
多年的征戰,使陳可鈺的身體大不如前。1930年,陳可鈺到廣州珠江河畔二沙島療養院治病療養,不再過問軍政事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到清遠縣石潭老家居住,一直至1944年11月15日病逝,終年62歲。
愛國將領莫雄
莫雄(1891─1980),原名莫寅,字志昂,英德望埠鎮蓢新人。年輕的時候,革命宣傳深深打動了莫雄,16歲的莫雄加入了同盟會。
1909年,莫雄為執行同盟會打入新軍的任務,冒名頂替秀才的兒子到廣州應征,並成為新軍第一標第一營左隊步兵。為了發展新軍中的同盟會組織,莫雄每周都物色10-20個革命青年士兵,借假期之便宣誓入會。前后累計有一二百人經莫雄介紹入會。由於工作成績優異,莫雄從同盟會的派代表、聯代表,提升為營代表。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革命黨人、海外華僑革命志士數百人集中到省港兩地,准備參加起義。4月27日,起義爆發。由於新軍中有人告密,士兵都被收去了機械,沒能參戰。廣州起義由於寡不敵眾,最終失敗。
1918年,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援閩粵軍戰事正式開始,分三路進軍,莫雄所在的第二支隊為左翼。當時,莫雄任上尉連長。這一年6月,莫雄的部隊據守在北架山,地勢險要,但敵人卻仗著人多勢眾,彈藥充足,硬向陣地仰攻。情況緊急,莫雄命令機槍手急射,敵人受不住這突然的打擊,全部趴在地上,不敢抬頭。這時莫雄所在的連隊在山腳敵人面前突然出現,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狼狽而逃。這一仗大勝,莫雄收到軍部的傳令嘉獎。
河源之役后,莫雄升任為第二支隊關國雄第二團第一營長。1920年8月,粵軍回師廣州。在這裡莫雄見到了孫中山這位偉大的革命領袖。
自參加革命以來,莫雄作戰英勇,逐級從士兵升至團長。l922年4月,土匪包圍桂林,莫雄率部隊營救有功,第二軍參謀長蔣介石傳令嘉獎。6月,莫雄任梧州衛戍司令,得知陳炯明叛變,攻佔總統府,十分憤怒。孫中山委任莫雄為中央直轄第一獨立旅旅長。l2月,莫雄聯合滇、桂軍討陳,為前敵指揮官,率部把陳炯明逐出廣州。1925年之后,莫雄率部東征,為肅清陳炯明的殘余勢力、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立下不少功勞。
1949年ll月,莫雄任北江治安委員會主任,配合人民解放軍招撫和圍剿北江一帶殘余股匪,穩定社會治安。1951年,改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l955年提為參事室第一副主任,先后當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廣東省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群像
王桂昭(1896─1975),字鼎立,1896年農歷正月初六生於原清遠縣井塘鄉(今清新縣禾雲鎮)馬安村。16歲在香山縣(今中山市)小杭鎮由美國人開辦的美理中學學習,並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和民主意識的啟蒙。兩年半后停學到廣州,受到了老同盟會員謝熾垣“宣傳孫文學說,講解革命理論,得受激勵”。1914年冬,由謝熾垣介紹他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軍,並在謝熾垣的部隊北江第一支隊司令部任軍事委員,參加討伐袁世凱的黨羽龍濟光,后來成為孫中山衛士。
毛文明,連南三江鎮(原屬連縣)人,於1895年就在廣州結識陳少白、史堅如等革命黨人,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參加興中會,參與爆炸廣東巡撫衙門,策應惠州起義。事發后,廣州戒備森嚴,大捕革命黨人。毛文明在此險惡情勢下,仍潛留廣州活動。1909年,毛文明返回廣州培英學校任教員,並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積極參予策劃辛亥“三o二九”黃花崗起義。同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於農歷九月十八日進入廣州,毛文明集合同志數十人佔據大清銀行。
黃洪崑,清遠縣石馬鎮人(現屬清新縣),經友人介紹加入同盟會。1906年后加入廣東模范學兵營任炮二營,曾發動士兵50多人加入同盟會。1910年率士兵參加同盟會發動的庚戌廣州新軍起義,他在廣州燕塘牛皇廟一帶同敵人血戰數小時,因寡不敵眾失敗,不幸被俘,遭嚴刑審訊,堅貞不屈,被殺害於天字碼頭,年僅22歲。
羅子芳,連南寨崗人(原屬陽山縣),參加攻打清朝廣州總督署的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后,潛往香港,做善后工作。是年武昌起義后,跟隨孫中山先生前往南京,在臨時大總統府任隨員。連州星子人何克夫於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任華僑先鋒隊長,率部攻入督署,達成任務而退。之后,赴滇策動軍隊反正,旋即回粵任全省民團總局總長,精選百人,自成一隊,率赴南京拱衛總統府。
廣州辛亥革命為何出現許多清遠人?
■解讀
清遠市清遠市文藝創作中心副主任李新華在創作粵劇《莫雄將軍》的時候對為什麼清遠會有這麼多人去廣州參加革命做了研究。他認為,清遠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參加辛亥革命,首先是地緣關系。辛亥革命的前奏是廣州黃花崗起義,而清遠與廣州山水相連,在廣州、珠三角生活了很多清遠人。地緣的靠近,讓清遠與廣州兩個地方的語言相通,溝通起來沒有障礙。
二是血緣關系。早期的幫會組織,包括同盟會、興中會,很多是靠血緣(如兄弟、同鄉)聯系起來的。辛亥革命的領袖是孫中山,孫中山是廣東人,他最初依靠的革命力量是粵軍。在舊軍隊中,血緣關系是最為牢靠的關系,如陳可鈺當總統府警衛團團長時,就把他的侄子請來當上尉軍需官。莫雄當連長時,就把自己的親弟弟提拔為排長。陽山丘姓衛士,有一個人當了孫中山衛隊成員,前前后后就拉了八個同族兄弟參加了軍隊。
三是倚靠大江大河的交通便利,清遠人比較容易走出去。舊時交通閉塞,而清遠有北江水路之便利,到廣州十分方便,這從客觀上也為清遠人去廣州參加革命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