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邵維正:1941年毛澤東曾從群眾過激言論中分析工作失誤

2013年12月18日11: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趙晶)毛澤東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統的群眾觀。毛澤東的群眾觀點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重溫毛澤東的群眾觀對於我們今天貫徹落實群眾路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今天上午,人民網黨史頻道邀請解放軍后勤學院邵維正教授做客人民網,以“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為主題與廣大網友交流。

邵維正談到,毛澤東不僅能夠在正常情況下堅持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特別難能可貴的,他還能夠在特殊的環境裡,能從群眾過激的言行當中,來發現群眾的呼聲,反思和調整黨的政策和政府的一些規定。在這一點上,在延安時期發生的雷擊事件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事情。這個事情發生在1941年6月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這次縣長聯席會主要是布置1941年度當年的公糧征集問題。這一天正好天打雷下雨,當時條件很困難,就搭了一個席棚子,期間有一個立柱支柱著,延川縣的李縣長就靠著這個石柱子聽會。下雨天,雨水從柱子上慢慢滲透下來,一聲響雷,就把延川縣的李縣長打死了。這本來是一個孤立的事情,但這個事情傳出去以后,有一個農民就說,雷公不長眼,打死一個縣長管什麼用?咋不打死毛澤東呢?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打死毛澤東”這樣咒罵的語言,引起了邊區保衛部門的注意,認為這是現行反革命,馬上把這個農民抓起來了。毛澤東聽說這個事以后,一邊他叫放人,他說這個方法太簡單,你得問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事情的經過怎麼樣,不是簡單抓人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又布置人深入調查研究,他說為什麼一個農民和我無怨無仇要咒罵我呢?這裡面必然有緣由。后來調查情況搞清楚了,原來1938年陝甘寧邊區隻征集1萬擔公糧,到1939年征集了5萬擔,到了1940年征集了9萬擔,而1941年,這次開征糧會議的當年,准備征集20萬擔公糧。陝甘寧邊區隻有140萬人口,而且土地貧瘠,他要養活那麼多黨政軍學人員,農民的負擔太重了,所以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就借著這個雷擊事件咒罵毛澤東。

毛澤東聽到這個情況以后,說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我們侵犯了群眾的利益。他馬上和邊區政府的同志商量,把當年的公糧減下來,不要征那麼多。更重要的,他抓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發動整個陝甘寧邊區的黨政軍民搞大生產運動,第二件大事是搞精兵簡政。經過一兩年時間的努力,很多機關能夠自給和半自給,機構縮小了,供養的人也縮小了,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受到了邊區人民的擁護。這件事情能夠看得出來,毛澤東能從過激的言行當中反思我們的政策,這一點有很高的境界,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件事情,毛澤東影響深刻,到四年以后,1945年黨召開七大的時候,他在七大上又重提這個事情,我們沒有調查研究,我們使農民負擔太重了,我們黨對抓經濟缺乏經驗,我們要好好學習經濟,要改善人民生活。他說“同志們要注意哦,不然雷公要打死人的哦!”毛澤東能夠從各個方面的反映,包括反面的反映,來分析自己的工作,分析我們工作當中的失誤,這是群眾路線的一個典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