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系統研究毛澤東思想必備的工具書

——評《毛澤東思想通論》

李 捷

2013年12月18日13: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系統研究毛澤東思想必備的工具書

沙健孫同志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長期辛勤耕耘,著述頗豐。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他又奉獻出一部73萬字的專著《毛澤東思想通論》(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展示出他在這個研究領域深厚的學術功力。

我讀了這部巨著,感覺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論述系統而詳備。全書由四編組成。第一編相當於全書的總論,著重講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國情和社會條件,及其形成、發展歷程和歷史地位。余下的四編,分別講毛澤東思想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這種編排,涵蓋了毛澤東思想的方方面面,從體系上說是很系統的了。不僅如此,作者在編排上還把若干重要專題放在適當的位置來專門論列,體現了研究方法的獨具匠心。例如,在第一編中,專門把“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主題”列為一章,而且放在全書之首,以顯示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在此基礎上,再以專章闡明“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以突顯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基本脈絡。講清這個問題,不但對毛澤東思想中許多獨特論斷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對推而廣之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與發展也有啟示作用。

第二,梳理細致而縝密。作者憑借多年研究積累的功力,對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理論貢獻,做了條分縷析的梳理。讀了從第二編至第四編中每一章的內容,就不難體味作者在這種梳理當中所下的工夫,所費的心思。例如,在第二編中,作者對各章內容的編排是這樣考慮的:先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因為它是提綱挈領的﹔再講基本綱領,因為它是總路線的展開﹔隨即講道路,同時也講武裝斗爭和人民軍隊,這樣就和三大法寶中另外兩大法寶——統一戰線、黨的建設首尾銜接起來,構成了完整的體系,最后再講中國革命發生、勝利的原因及其基本經驗。這種論列方式,是按照毛澤東思想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邏輯展開的,優點十分明顯,但也有美中不足,那就是同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邏輯略有不合,但終究是瑕不掩瑜。再如,第四編的編排梳理也很有特點。這一編是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在以往的專著中,這部分內容往往是比較單薄的。在這方面,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為我們梳理出一個比較完備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既有關於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總原則和途徑的論述,也有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問題的思考,還有四個現代化目標的確立和兩步走戰略構想,此外還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思想。通過這番梳理,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以其豐富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說理辯証而充分。圍繞著毛澤東思想的研究,近年來一些錯誤的思潮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作祟,使得一些本來是正確的觀點,也受到某種質疑。質疑者實際上並沒有對毛澤東思想的原著有多少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但要真正講清楚這些問題,卻又並非易事。作者憑借多年科研教學的深厚積累,在書中對不少問題做了有針對性的說理分析。例如,對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以及它必然要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這本來是十分明確的。但是近些年關於這方面的各種議論把這個問題搞混亂了。因此,作者在這方面用了很大的篇幅,首先把中國革命同歐洲革命作比較,以此說明中國革命不可能在勝利之后出現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單獨發展期,中國革命的勝利隻能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相銜接。接著,作者分析了中國革命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未來中國經濟成分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體現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上,規定了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這些都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改變的僅僅是對過渡時期長短及其途徑的認識,對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性質以及它必然要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認識始終沒有改變,而且前者認識上的改變是建立在對后者再確認的基礎之上。

任何特點的形成,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上述特點的形成,同樣和作者的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於沙健孫同志長期從事中共黨史研究和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積累了大量的青年教師和學生提出的問題。這部書的出版,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既是為了對長期研究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也是為了給讀者提供一部基礎性的讀物、教學參考書和工具書。我認為,這個目的是完全達到了。(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