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07: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毛主席紀念堂工作人員為瞻仰群眾服務。 |
![]() |
群眾排起長隊等待瞻仰毛主席遺容。 |
清晨,一個普通的日子。首都北京晨曦微露。天安門廣場,早已聚集了八方游客,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庄嚴的升旗儀式結束后,一支隊伍在廣場的南端緩緩展開,綿長而有序。寒冬沒有阻止人們的守候,酷暑難以擋住人們的等待。這是許多人來到北京的第一站,不遠萬裡,隻為能走進這裡。這裡安息著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和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這個地方有個熟悉的名字——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雄偉挺拔,庄嚴肅穆。自1977年9月9日對社會開放以來,至今已有36年。36載歲月更替,但在天安門廣場上,在毛主席紀念堂周圍,這支瞻仰毛主席遺容的隊伍始終不斷,成為天安門廣場上感人的風景線。
2009年4月的一天,早上8點,毛主席紀念堂一位職工登上國家博物館的頂層,拍下一張反映群眾排隊瞻仰毛主席遺容的照片:從紀念堂北門入口處排隊的群眾,四人一排,向東南到正陽門,再折返至紀念碑,繞紀念碑北側再向西南至正陽門,再往北折返……隊伍綿延3公裡多。紀念堂人給這張照片起了一個感人的標題——思念的河。
36年來,這裡接待的全國各族群眾和國際友人已超過2億人次。這是一個讓人震撼的數字,它無言地說明了中國各族人民對偉大領袖的深切緬懷,說明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擁戴、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
在瞻仰隊伍中,有兒子背著父親,孫女扶著奶奶,懷抱著嬰兒的母親,即將舉行婚禮的年輕人……
作為中央機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窗口,紀念堂人始終把做好服務群眾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懷孕的婦女、老人和孩子,都在他們關切的視線中。為群眾免費提供幫助服務,已經成為紀念堂人的自覺行動。
“為了不讓群眾久等,紀念堂開放時間隨著升國旗的時間調整,而紀念堂的工作人員則必須提前兩小時到崗,無論寒暑,風雨無阻。”紀念堂管理局瞻仰接待處晉衛東說。
“我們可能是看月亮次數最多的人,早上4點多鐘起床,晚上天黑回家,有時上班時能看到月亮,下班時還能看到月亮。”紀念堂管理局保衛處楚鳳鳴說。
冬天,在戶外上崗一兩個小時,再厚的羽絨服也難擋北京刺骨的寒風。不過,對紀念堂人來說,烈日炎炎的夏天才是最大的考驗。紀念堂管理局瞻仰接待處王俊華說:“夏天,當北京的最高氣溫達到35度左右時,天安門廣場的地表溫度往往能達到45度以上。我們在崗位上工作一會兒,衣服基本都濕透了,有時一個上午要換四次衣服。”
“對於家人,我們感受最多的是內疚。紀念堂人已經習慣了沒有周末的日子。唯一一天的休息時間,是紀念堂暫停開放的每周一。”在紀念堂工作30多年的王俊卿說。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紀念堂人從來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建堂初期,紀念堂的社會服務功能主要是憑票接待軍隊、中直機關、國家機關、北京市四大口有組織的群眾。最初的幾年年均接待上百萬人,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仍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瞻仰毛主席遺容的願望。
1984年7月1日,毛主席紀念堂實行新的瞻仰接待辦法,從憑票瞻仰改為憑工作証、身份証等有效証件瞻仰。這種方便群眾的開放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預約方式的創新、網絡平台的建設、聲情並茂的講解,紀念堂推出了一項又一項的便民服務,既節省了群眾參觀等候的時間,又增強了宣傳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為了讓更多的群眾領略老一輩革命家的風採,紀念堂人不僅積極“走出去”,將領袖故事做成課件,深入小學、中學、高校和部隊,為青少年送去一堂堂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課,而且還在抓緊進行毛主席紀念堂二樓領袖紀念室網絡數字化工作。
地上驕陽暴晒,地下陰冷潮濕。在毛主席紀念堂的職工中,有一批被稱為“地下工作者”的人,他們的工作崗位在地下一層,常年不見陽光,幾十年如一日。
在紀念堂工作了36年,明年就要退休的李念華現在的感覺則是深深的眷戀:“紀念堂工作很光榮很神聖,但也很平凡很辛苦。在這裡工作這麼多年,我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真是舍不得離開。”
紀念堂警衛部隊原隊長趙傳民,2004年轉業時申請繼續留在紀念堂。“所有紀念堂人都對毛主席懷有特殊的感情,我們是滿懷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責任感,為紀念堂工作。”趙傳民說。
“紀念堂的工作,需要真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種精神。”紀念堂管理局辦公室賀琦說,“紀念堂人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為了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楊婷,毛主席紀念堂講解員,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16年。 “對於講解員來說,也許你給不同的觀眾講解了1萬次。但是對每一批觀眾來說,你的講解永遠是第一次,必須一絲不苟、滿懷激情地對待。隻要觀眾需要,我就要一直講下去。”楊婷說。
黨中央對毛主席紀念堂的工作十分關心,要求紀念堂的干部職工要認真總結經驗,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堅持做好這項承載歷史的工作。這對紀念堂干部職工是巨大的關懷、鼓舞和鞭策。
人民群眾對紀念堂人給予了深深的關愛,一封封熱情的來信,一句句親切的問候,在紀念堂人心中注入了溫馨和力量。
“毛主席紀念堂干部職工在平凡而又光榮的崗位上守護著中華民族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見証。我們紀念堂人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守崗位,忠誠奉獻,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讓黨中央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紀念堂管理局負責人陳瑞萍說。
1982年12月,在毛主席紀念堂開辟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革命業績紀念室。1999年7月,在毛主席紀念堂增設鄧小平、陳雲革命業績紀念室。
走進六位領袖革命業績紀念室,仿佛走進了火熱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年代。
一篇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反映出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的歷史過程。
一幅幅真實的歷史圖片,勾勒出老一輩革命家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艱辛歷程和光輝業績。
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折射出老一輩革命家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風范。
毛澤東等六位領袖革命業績紀念室,每天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在紀念室偉人雕像前,新入隊的孩子們戴上紅領巾,唱響“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青年朋友們在這裡舉行入團、入黨宣誓﹔干部職工在這裡舉行主題活動,表示要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堅定信念,繼往開來,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努力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天安門城樓雄姿屹立,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晨曦中,紀念堂的干部職工意氣風發,又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群眾川流不息走進毛主席紀念堂……(記者 廖文根)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3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