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姚桓:毛澤東認為民主極大地有利於防止黨脫離群眾

2013年12月23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趙晶)毛澤東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觀和群眾觀,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最具獨創性的理論成果。今天下午,人民網黨史頻道邀請北京市委黨校姚桓教授做客人民網,以“毛澤東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創造性貢獻”為主題,與廣大網友交流。

姚桓指出,毛澤東高度重視執政后脫離群眾的危險,提出了依靠民主監督,打破歷史周期率的思想。執政之前我們黨處在敵人壓迫、圍剿之下,當時對於聯系群眾,爭取群眾的保護支持,全黨是有自覺性和緊迫感的。

因為那個時候脫離群眾必然要失敗,更談不到發展,但是執政之后的情況有了變化,黨成為執政黨,掌握了資源,那麼是不是還能夠一如既往的貫徹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呢?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實際上在延安的“窯洞對”中民主人士黃炎培就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告誡和擔心,提出希望中國共產黨防止歷史上所謂“其興也浡,其亡也忽”的歷史周期律。當時毛澤東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們共產黨找到了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顯然在毛澤東思想上,共產黨的權力來自人民。既然來自人民就要接受人民的監督,所以在毛澤東的思想中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建設,這二者是高度契合的。

黨執政以后一定要建立高度的人民民主,唯此,才能真正在執政條件下貫徹群眾路線。從1950年起,毛澤東對與黨生死攸關的問題進行探索,這個探索貫穿他的后半生。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強調民主集中制和群眾監督。他說,無論黨內、黨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接受群眾監督,允許群眾批評。如果領導者不接受群眾批評,就要垮台。毛澤東特別引用了“霸王別姬”這個歷史典故,西楚霸王相呂一意孤行、驕傲自大,拒絕別人的批評,最后在烏江自刎。毛澤東說,如果我們不接受批評,難免我們也演出霸王別姬式的悲劇。

在這個方面,毛澤東還特別注意發動群眾幫助黨糾正錯誤、懲治腐敗,他曾經在一份報告批示中寫道,要重視人民的通信,給人民的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把這件事看作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群眾聯系的一種方法,不能夠採取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態度。

他還進一步提出,用民主的辦法解決黨群關系、干群關系。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澤東及時提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他說,我們的政府代表人民利益,但是人民政府與人民可能也產生一些矛盾,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他能用民主的辦法、說法教育的辦法進行解決。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他指出了可以用民主的辦法解決執政條件下黨和群眾的關系問題,極大地有利於防止黨脫離群眾。可貴的是,毛澤東不僅有這種思想,他還注意到要從制度上進行探索,初步提出要進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防止黨脫離群眾。

同時更可貴的是,建國后,毛澤東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終以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普通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一分子來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樹立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榜樣。

比如說,他拒絕為自己的家鄉修公路,不讓別人給他自己修銅像。他對自己的子女從小就嚴格要求,50年代他曾經考慮過讓愛子毛岸英回老家湖南工作,后來朝鮮戰爭爆發,大家知道毛澤東把毛岸英送到前線去經受戰火的考驗,最后犧牲在戰場上。

毛澤東非常講親情的,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對自己的親友,特別是生活有困難的親友,他盡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周濟,但是有一個底線就是絕不假公濟私,絕不能增加政府的負擔,用自己的錢去接濟親友。

在這方面還應當提到,毛澤東非常熟悉中國的歷史,他清楚地知道,歷史上的歷代王朝的衰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統治集團生活腐敗、腐化、不思進取,最后大致衰亡。所以,毛澤東對這個腐敗是深惡痛絕的,他自己發誓,絕不做李自成,也不允許部下做劉宗敏。在他的眼裡,黨內絕對不允許出現腐敗,如果一旦出現腐敗,一定要嚴懲不貸。

毛澤東曾經斬釘截鐵地說,如果誰要搞腐敗那一套,我毛澤東就革誰的腦袋。如果我毛澤東要是腐敗,那麼人民群眾就革我毛澤東的腦袋。這個話說的是多麼的擲地有聲。反映了毛澤東這個偉大領袖從人民利益出發,堅決反對腐敗的堅定決心。所以毛澤東在執政以后,在對待人士交往、對待子女親屬方面的態度,他的廉政的思想,對於防止腐化,對於在全黨、全國樹一代新風,特別是防止我們黨脫離群眾,貫徹群眾路線,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