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
今年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關心安徽的建設發展,先后六次來到安徽,對安徽各項事業的發展給予關懷和指導,江淮大地留下了他光輝的足跡。今天,我們回顧毛澤東視察安徽的珍貴歷史,以表達我們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
決策治淮工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淮河流域發生重大洪澇災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受巨大損失,其中皖北地區是重災區。1950年7月20日,毛澤東看到華東軍政委員會關於淮河災情的報告,立即批示,作出根治淮河的決策。 8、9月間,毛澤東看到皖北災情及救生工作意見時流下了眼淚,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統計四百八十九人”這兩個地方畫了橫線。之后,他又三次批示,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勘測,早日做好計劃,早日開工。在毛澤東的決策指導下,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確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並決定將治淮委員會機關設在蚌埠市。
8月29日,皖北行署生產救災治淮指揮部在合肥成立。10月,皖北行署和皖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發布了《治淮動員令》,號召全皖北人民動員起來,“為實現毛主席根治淮河的英明指示而奮斗。 ”經過一個冬春的施工,到1951年5月,淮河干支流復堤工程基本完成。在淮河流域人民治淮斗爭的熱潮中,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 1951年5月3日至6月初,中央派出治淮視察團一行到治淮工地,慰問治淮第一線的人員,並將繡著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錦旗,分別授予淮委及豫、皖、蘇3省治淮機構。
從1952年開始,安徽淮河流域人民在進行干支流治理的同時,按照治淮規劃,先后在淠河、史河上游興建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庫,總庫容達到57.4億立方米﹔在淮河兩岸的湖泊窪地,興建城西湖、城東湖、蒙河窪和瓦埠湖4處蓄洪區,總計蓄洪量達65.8億立方米,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體系,有效地抗御了1954年后多次較大的洪水,在安徽治淮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安徽人民牢記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繼續開展淮河的治理工作。 1991年淮河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后,國務院迅速召開治淮、治太會議,作出加快治理淮河的戰略部署,優先安排治淮骨干工程建設,一些關系到淮河防洪大局,包括安徽多年要求興建的一些戰略性項目都得到了落實,治淮工程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到2009年底,安徽14項治淮重點工程順利竣工,使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護區防洪標准達到了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窪地防洪標准達到了10年至20年一遇,排澇標准達到了3年至5年一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沿淮地區面臨的洪水威脅、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問題,為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情系馬鋼建設
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澤東兩次到馬鞍山視察。重點視察馬鞍山鋼鐵工業的發展情況。毛澤東冒雨參觀了馬鞍山鋼鐵公司的5號高爐(今9號高爐),煉鋼車間及7號、8號高爐,燒結廠破碎車間,一鋼廠白雲石車間,三焦廠“紅旗”2號土焦爐,還登上一座小土丘,眺望了未來的新廠區。視察過程中,毛澤東聽取了馬鋼公司建設情況匯報,對馬鞍山人民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點頭稱贊,並作出明確指示:“馬鞍山條件很好,可以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因為發展中型的鋼鐵聯合企業比較快。 ”
毛澤東這一高瞻遠矚的論斷,是經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根據馬鞍山地區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等特點,結合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的客觀情況作出的,吹響了加快建設馬鋼的號角。 1958年12月,小型軋鋼機軋出第一根鋼材。 1959年,第一批鐵合金產品試制成功。1960年,58—1型65孔大型焦爐建成投產。 1958年到1962年,馬鋼建成49項骨干工程。至此,馬鋼已建成12個生產廠礦及輔助系統,擁有9個基建工程處。 1962年,馬鞍山被列入國家重點鋼鐵企業。
馬鋼的發展,始終受到毛澤東的關注。1962年2月,他在《關於〈政治經濟學〉一書的講話》中指出:“馬鞍山鋼鐵廠附近有煤有鐵,條件好得多,從1958年開始注意建設,現在已經有了很快發展,以后還會更大發展。 ”在毛澤東的關懷下,馬鋼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極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 1961年初,中央決定把經濟調整時期全國冶金系統唯一的重要工程——火車車輪輪箍廠放在馬鋼建設。 1963年11月18日,輪箍系統成功試軋了第一個國產輪箍。1964年7月29日,車輪系統成功地軋出了我國第一個直徑840毫米的輾鋼整體車輪。至此,一個年產24萬噸鋼、17萬噸車輪、3萬噸輪箍的車輪輪箍廠在馬鋼建成,結束了我國長期依靠進口車輪、輪箍的歷史。 196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對馬鋼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 “江南一枝花”譽滿天下。
今日的馬鋼,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化水准和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正在走特色發展、轉型發展、科學發展之路,毛澤東當年的期待早已實現並得到超越。
關心城鄉發展
對安徽的省會城市設置和建設,毛澤東至為關心。 1951年12月,皖南區黨委和行署遷至合肥,與皖北區黨委和行署合並辦公,1952年1月,黨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省委、省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合肥。關於省會地點,當時有一種意見認為,應該設在蕪湖,蕪湖靠近長江,交通便利。 1958年9月,毛澤東在安徽視察期間,親筆給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寫信:“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遠考慮,似較適宜。”毛澤東在此次安徽視察期間,曾希聖還請他為新成立的合肥大學題寫校名。毛澤東愉快地答應了,同時提出:“合肥太小,沒有名氣,還是叫‘安徽大學’好。”當晚,毛澤東揮毫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並謙虛地寫道:“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表現了人民領袖對安徽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謙遜胸懷。在給曾希聖的信中,毛澤東對安徽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沿途一望,生機蓬勃,肯定是有希望,有大希望的。 ”
在視察安徽期間,毛澤東還對博物館事業做出了重要指示。 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澤東來到安徽省博物館視察。毛澤東用了將近3個小時,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包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農業建設等20多個陳列館,共3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的全部展覽。在博物館休息室,他對曾希聖說:“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 ”50多年過去了,安徽人民牢記毛澤東的囑托,大力發展文博事業,在省博物館基礎上,成立了博物院,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作用,推動文博事業的科學發展。
對安徽農村的發展,特別是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毛澤東非常關注。 1959年10月視察安徽期間,曾前往合肥市西郊蜀山人民公社,深入到生產隊,直接到群眾中間調研了解情況,察看沼氣性能特點,提出要大力發展沼氣,改善人民生活。在赴蕪湖視察途中,毛澤東在曾希聖等陪同下到含山縣長崗公社太湖大隊,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親切交談。看到旱情嚴重,水稻枯黃減產,他心情沉重。得知地方干部已深入基層組織生產自救,與群眾一起共渡難關時,毛澤東稍稍鬆了一口氣說:好,這樣就好。要告訴群眾,困難是暫時的。
1965年11月,在蚌埠火車站,毛澤東聽取安徽省委領導人的工作匯報。當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向他匯報安徽黨政機關干部下基層情況時,他指示:機關可以留三分之一的人工作,三分之二下去。談到機關工作方法,他說:隻有一般號召,沒有具體指導﹔隻有領導核心,不與群眾結合﹔隻到群眾中去,不從群眾中來,是不行的!隻剩光杆,怎麼能領導呢?聽到糧食征購情況匯報后,他又叮囑:你們不要調8億5千萬斤嘛,給中央少調一點。要穩,不要冒失,要藏糧於民。得知安徽災民口糧標准超過中央規定的標准時,他才放下心來,表示贊許。
對安徽推行責任田的做法,毛澤東更是重視。 1961年7月,在蚌埠火車站工作車廂裡,他專門聽取曾希聖關於安徽農村實行責任田情況匯報,並明確指示: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如果責任田確有好處,可以多搞一點。正是由於他的表態,安徽推行的定產到田、責任到人,全獎全賠的辦法才得以短暫實踐。在一段時期內,他即使不贊成,也沒有強行制止,從而在較長時間裡給“責任田”的實行留下較大的空間。可以說,正是由於毛澤東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默許,安徽對農村生產改革的先行探索,才使得“責任田”深入人心,安徽人民在農村生產改革上留下了珍貴的火種和寶貴的經驗。這一火種和經驗,推動了新時期安徽在全國率先創立“大包干”、推行農村改革的輝煌實踐。
毛澤東對安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關懷和指導,對安徽人民的感情與牽挂,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激勵著安徽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奮勇前進,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今天,它仍然是安徽人民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我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鏈接】
毛澤東六次親臨安徽
1953年2月
毛澤東巡視長江,夜宿安慶,考察長江防洪、南水北調、北煤南運問題,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
1958年8月
毛澤東專列停靠碭山火車站,向縣委負責同志詢問縣委工作情況、農作物生產情況等。
1958年9月
毛澤東親臨安徽,進行為期5天的視察。先后到安慶一中、舒茶公社、安徽省博物館、蕪湖造船廠、馬鞍山鋼鐵公司視察。
1959年10月
毛澤東再次視察安徽,深入群眾中間,傾聽各方面意見。
1961年7月
毛澤東到南方視察,途經蚌埠,聽取安徽推行農業生產責任田制的匯報,並作了重要指示。
1965年11月14日
毛澤東停車蚌埠,約見李葆華、李任之、王光宇等匯報工作,並詢問了安徽煤礦資源情況,對安徽黨政機關干部下基層以及如何開展群眾工作,作了明確指示。
(執筆:魯敏 廖海業)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