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舊時“清華”的別樣風華

楊建民

2013年12月26日14: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舊時“清華”的別樣風華

名校應致力於培養憑科學發現著稱於世,或以思想影響國人的學界名流。“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本文講述的是幾則令人記憶深刻的“清華舊影”,將這幾則舊事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對早期清華的一番印象。

“不過他終於來了”

1931年4月,南京政府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將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副教育主任吳南軒,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有人形容為“超擢”)。此前,清華校長為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羅家倫。可大約因為年輕(任職時31歲),行事有些嚴厲,遭到一些學生反對,教師中也有反響。羅家倫自覺,自行辭職了之。

吳南軒應當為南京政府信任的人物無疑,可是他的到來,卻惹起了一輪又一輪風波,這也許是南京政府未能預料的。據親歷此事的馮友蘭回憶:“大概南京的人和吳南軒本人都以為原先羅家倫能順利地接收了清華,吳南軒為什麼不可以?”現在有什麼不同呢?“在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的北伐,是受到人民擁護的,羅家倫是乘北伐之余威,打著革命的旗幟,進入清華的。羅家倫本人在當時的學術界和教育界是后進,不能說有什麼威信,但是作為五四運動的一個學生領袖,他還不失為一個全國皆知的名人。可是一九三三年(按:這裡馮友蘭誤記了,應當是1931年)就不同了。……北伐的余威沒有了,革命的旗幟也不能號召了。而吳南軒本人確實是無名之輩,不過他終於來了。”

由此看來,當時的大學(更遑論清華大學),校長並非政府指派個誰來都能當的。除去社會各方勢力支持,自己的個人聲望和學界地位,也非常重要。吳南軒,雖然有美國心理學教育博士學位,可在當時“確實是無名之輩”,來接收清華,資望就欠缺多了。

“不過他終於來了。”馮友蘭這句話有些意味。因為吳南軒幾乎從進清華的那天起,就很不安寧。

張繼向學生道歉

據當時參加吳南軒就職典禮的學生回憶和當時報刊報道,在當天,清華大學學生就給吳南軒等人上了一課。

吳南軒的就職典禮,由國民黨中央委員、西山會議派“元老”張繼監誓。這位老先生到場,卻給吳南軒開了個不大好的頭。張繼上台后,先大放一通厥詞。他說,清華時間上已有20年了,有這麼考究的房子,這樣好的設備,一年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有造就出什麼杰出人才。接下來問:試看我們的中央委員中,各部部長中,有哪一個是從清華畢業出來的?這且不算,他還帶有挑戰性地說:在座各位,如有勇氣的,請起來與兄弟討論一番。

不料話音未落,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張人杰立即站了起來。他不卑不亢,向張繼提出三點質詢:一、此次就職典禮,本校時間定在十時,為何張委員你十時四十五分才到?二、張委員所言人才,不知是按什麼標准?如果按學識、專長和成就來說,清華的畢業生中,卻不能說沒有。張人杰接下來列舉了科學、技術、工程、建筑等各方面杰出知名人士的一長串名單,然后說:就連孫中山先生陵墓的建筑圖案,不也是清華畢業生設計的嗎?其他如教育界聞人胡適以及南開、燕京兩校教授,也多為清華畢業者(按:胡適此前似與清華無干。當時報刊報道如此)。如果人才是指黨棍和政客官僚,清華卻沒有一個。或許是這一點招致張委員的輕視吧?三、張委員也是人,為什麼與你談話,還需要勇氣,難道張委員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張人杰話音未落,全場掌聲雷動。這掌聲,“鼓”得張繼滿臉通紅。可張繼倒還是多有歷練者,在這樣情況下,他立即向學生道歉,承認自己“失言”,給自己尋著一下台的階梯。

潘光旦堵“后門”

潘光旦先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他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並兼教務長等職,任職期間,他先后兩次遇見今之謂“走后門”事,均被其擋駕,值得略加記述。

能走和敢走清華大學“后門”,當然不會是一般人物。第一次,時間大約在1936年。其時,擔任安徽省主席並於前一年被國民政府授予二級上將的劉鎮華,寫一信,讓自己的秘書長交給清華教務長潘光旦,要求自己的兩個兒子“來校旁聽”。潘光旦的當面回答十分有名:“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為它按規章制度辦事。如果把這點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話說得意滿理正,這省主席的面子沒法給的。潘光旦后來言及此為:以詞折服。

有關清華大學舊事甚多,可對筆者而言,這幾樁舊事卻意味深長。這也許是我們翻閱、借鑒歷史的意義所在——以上列舉的幾樁清華舊事可以為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