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的雄才大略與河南

於吉林

2013年12月26日15:14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毛澤東的雄才大略與河南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毛主席在鄭州邙山頭遠眺黃河。

一九六○年五月十一日,毛主席參觀鄭州國棉四廠無梭織布機。

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毛主席和農村兒童在一起。

一九六○年五月十一日毛主席接見省會新聞工作者。

一九六○年五月毛澤東主席在麥田聽取村支部書記吳玉山匯報。照片均由魏德忠 侯波 攝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毛澤東一生對河南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受河南傳統文化影響很大,他對河南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傾注的心血很多,他與河南干部群眾的聯系很廣,他對河南人民的感情很深。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深切緬懷這位偉人吧!

毛澤東對河南傳統文化的借鑒與運用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貫態度是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對河南歷代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同樣的態度,且從中受益匪淺。

從河南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中吸收精神營養。河南古代政治家的各種思想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澤東在《商鞅徙木立信論》中稱戰國時期的內黃縣人商鞅是中國四千多年來“首屈一指”的偉大政治家,他對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新鄭人韓非和上蔡人李斯都有過仔細研究,甚至可以背誦《韓非子》中的《說難》、《孤憤》、《五蠹》以及李斯的《諫逐客書》等名篇。他在文章和談話中引用過《韓非子》中許多著名典故,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名副其實”和“循名責實”等。毛澤東在《后漢書·光武帝紀》批注中稱東漢光武帝、南陽人劉秀是“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對他指揮的昆陽大戰評價很高,並作為以少勝多的戰例收入《論持久戰》。東漢時期的禹州人郭嘉多次受到毛澤東贊賞。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推薦大家讀《郭嘉傳》,號召大家學郭嘉。唐代的陝縣人姚崇身為三朝宰相,其政治主張為毛澤東所欣賞。毛澤東在讀《姚崇傳》時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毛澤東還稱唐代的洛陽人張說為“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毛澤東非常敬重南宋抗金名將、湯陰人岳飛的民族氣節和文韜武略,一生常吟《滿江紅》,並多次手書《滿江紅》。他晚年做白內障手術時,就是在《滿江紅》的音樂聲中進行的。

從河南古代哲學家的思想中受益頗多。河南古代哲學家的朴素唯物主義和辯証法思想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春秋時期的鹿邑人老子的《道德經》是毛澤東終生反復研讀的經典,毛澤東在講話、談話、文章中常常引用老子名言。譬如,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引用《老子》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演講中,引用了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戰國時期的商丘人庄子,也是毛澤東喜愛的哲學家,毛澤東一生喜讀《庄子》,經常在詩文裡援引《庄子》中的典故,他在黨的七大的工作方針中引用庄子的“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比喻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他特別贊賞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觀點,由此引發他關於“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辯証法思想。毛澤東稱戰國時期的魯山縣人墨子是“古代辯証唯物論大家”,還把他比為“中國的赫拉克利特”。

從《資治通鑒》中汲取歷史經驗。毛澤東十分喜愛北宋時期的光山縣人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這部294卷300多萬字的史書,毛澤東一生通讀了17遍,給予很高評價。1954年冬,毛澤東對歷史學家吳晗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南朝歷史學家、南陽人范曄的《后漢書》也是毛澤東熟讀的史書,並在著作、書信、談話中經常引用其中的典故。

河南古代文學家對毛澤東文風的積極影響。以賈誼、韓愈等為代表的河南古代文學家對毛澤東的文風影響巨大。西漢時期的洛陽人賈誼,寫得一手好文章,尤以政論文名垂千古。毛澤東最喜歡他的《治安策》,稱贊該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賈誼的政論文風對毛澤東影響很大,毛澤東的許多政論頗有賈文的風格。唐代文學家、孟縣人韓愈的文章也是毛澤東從青年時期就痴迷的,他能夠把韓愈的許多詩文背得滾瓜爛熟,他認為“韓愈的古文對后世很有影響,寫文學史不可輕視他”。毛澤東在著作、講話中,引用過許多韓愈的作品。如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大會上指出:“韓愈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所以隻要是人而不願做牛馬,就要學習。”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自韓愈的《原道》,他的《反對黨八股》中的“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來自韓愈的《送窮文》。

河南古代詩人對毛澤東詩詞的深刻影響。以杜甫、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為代表的河南古代詩人對毛澤東的詩詞創作影響巨大。毛澤東非常熟悉鞏義人杜甫的詩,並能夠靈活運用。對宜陽人李賀、沁陽人李商隱的詩評價很高,對洛陽人劉禹錫的詩文也極為喜愛。在他80多歲時仍然可以背誦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陋室銘》、《竹枝詞》等詩文,經常引用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圈畫過30余首李商隱的詩。1958年11月1日,毛澤東在新鄉接見沁陽縣委書記趙漢儒時,說:“沁陽是李商隱的故鄉,我很喜歡他的詩!”

毛澤東的雄文偉業與河南

毛澤東的名著與河南在毛澤東的名著、名言中有許多起因於河南,譬如家喻戶曉的名著《愚公移山》,新聞杰作《中原我軍佔領南陽》,廣泛流傳的名言“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等等。

老三篇之一的《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源於河南人列子的著作《湯問》,愚公的家鄉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毛澤東多次向干部戰士講述愚公移山的典故,並能結合革命實踐賦予其新的內涵與精神。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式上致閉幕詞時向全黨發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號召,再次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來閉幕詞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時,題目改為《愚公移山》,成為家喻戶曉的“老三篇”。

新聞杰作《中原我軍佔領南陽》。1948年11月4日,毛澤東獲知中原解放軍佔領南陽后,欣喜揮筆為新華社撰寫了《中原我軍佔領南陽》。全篇一氣呵成,文筆優美,是中外新聞史上罕見的杰作。這篇消息絕妙地運用歷史背景,說明南陽的戰略地位和我軍佔領南陽的重要意義。胡喬木說:“中原我軍佔領南陽,在古今中外的新聞史上,也沒有第二篇,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氣派,很精練,把解放戰爭和中國歷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真實反映了我們當時勝利進軍中充滿了勢如破竹的氣魄。”

確定黨的城市工作方針。1948年4月8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親自制定洛陽城市管理9條方針,該電報突出體現了人民城市由人民負責管理的思想,特別強調該方針基本適用一切新解放的城市,因而具有普遍意義。此電報后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毛澤東在河南革命事業的轉折關頭,力挽狂瀾,決勝中原在河南革命事業的重要轉折關頭,毛澤東領導河南人民,攻堅克難,使人民革命力量日益強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為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確立了河南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領導河南抗日軍民努力奮戰,達成“綰轂中原”的戰略任務。抗日戰爭初期,河南大部迅速淪陷,廣大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毛澤東認為“河南是我們全國長期抗戰的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及時調兵遣將,從延安等地派出大批黨政軍干部和武裝骨干力量,奔赴河南敵后發動、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很快打開了河南抗日斗爭局面,在河南周邊地區創建了太行、冀魯豫和豫鄂邊等敵后抗日根據地。1944年4月中旬日軍發動河南戰役,豫中、豫西及豫南大部地區淪入敵手。毛澤東認為河南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當即部署華北八路軍、華中新四軍挺進河南新淪陷區,大力發展河南,使我黨領導的陝北、華北、華中三大根據地連成一片,完成了“綰轂中原”的戰略任務。其意義在於:一是打通了我黨領導的華中戰略區與華北戰略區的聯系,使我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處於進退有據的有利局勢﹔二是黨在中原地區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壯大,達十余萬人﹔三是我黨在河南先后創建了6塊抗日根據地,解放人口2000多萬,根據地的面積達10萬平方公裡,擴大了我黨在中原地區的政治影響,為解放戰爭時期逐鹿中原,奪取最后勝利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堅持斗爭,奪取中原突圍的新勝利。中原地區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勝利后,我新四軍五師、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等部6萬余人會師桐柏山區,創建了中原解放區。國民黨為掃除其進攻華北、陝北解放區的障礙,調集30多個旅進攻中原解放區,將我中原解放軍圍困於大別山區方圓不足100公裡的狹小區域內,企圖聚而殲之。毛澤東在千裡之外的延安領導指揮中原解放軍開展反對國民黨圍攻的斗爭,一方面向國內外揭露國民黨破壞和平發動內戰的陰謀,另一方面部署中原我軍做好反內戰准備,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中原我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與國民黨當局斗智斗勇,堅持中原10個月之久,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的。1946年6月,中原我軍在毛澤東領導下勝利突出重圍,粉碎了敵人圍殲企圖。中原突圍標志著全國內戰全面爆發,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開端。毛澤東親自領導我軍堅持中原,並取得戰略突圍的偉大勝利,其意義在於:一是中原軍區部隊堅持中原斗爭10個月,牽制敵軍30多個旅,為全黨全軍做好反內戰准備爭取了寶貴時間,減輕了其他解放區的壓力﹔二是教育了全黨,打消了對蔣介石所抱的“和平”幻想﹔三是讓全國人民認清了蔣介石的“假和談真內戰”的實質,贏得了人心,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運籌帷幄,指揮三路大軍逐鹿中原。1947年3月,毛澤東根據全國的形勢變化,作出了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決策,把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中原地區。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余人,挺進豫南大別山﹔8月,陳賡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兵團共8萬人,挺進豫西伏牛山區﹔9月,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16萬人越過隴海路南下,挺進豫皖蘇邊區。到11月中旬,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以“品”字形陣勢在中原地區完成戰略展開,調動和吸引了國民黨軍約90個旅回防中原。隨后,中原三路大軍以鞏固大別山根據地為中心,相互策應,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在一年時間裡累計殲滅敵軍40多萬人,解放大批城鎮與鄉村,直逼國民黨的長江防線。1948年11月,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至1949年1月戰役勝利結束,殲敵55.5萬人,廣大中原地區全部獲得解放。毛澤東指揮三路大軍決勝中原的偉大意義在於:一是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反攻。二是標志著中國革命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轉變,第一次確立了人民武裝力量的優勢地位。三是突顯了河南戰場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為河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嘔心瀝血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密切關注河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河南工作的批示、指示、談話多達百余次,先后20多次來河南視察,深入農村、工廠、街道、學校調查研究,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基層干部交談,聽取各級領導干部匯報,親自部署決策重大工程建設,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時刻把河南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無論是河南煤炭基地建設、鋼鐵工業建設,還是農業生產、城市發展、人民生活,他都給予很多關懷。1952年10月,毛澤東第一次來河南視察黃河,就叮囑河南省黨政領導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此后又三次在鄭州聽取治理黃河有關情況的匯報。在毛澤東的關懷下,黃河治理全方位展開,水利水電工程陸續上馬。經過60多年的奮斗,如今這條歷史上水患頻發的大河,按照人民的意志,奔流東去,歲歲安瀾。1954年,毛澤東親自拍板把中國第一拖拉機廠定址洛陽,加快了河南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步伐﹔1958年毛澤東親自決策上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為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打下了基礎﹔1969年毛澤東親自決策修筑焦枝鐵路,豫鄂兩省人民積極響應,在短短1年時間把這條800多公裡長的備戰鐵路建成通車,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毛澤東與河南人民在一起

毛澤東在領導革命和建設事業過程中,與河南的干部、群眾、知識分子有過廣泛的接觸和交往,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鎮平人彭雪楓與毛澤東相識於中央蘇區,在紅軍長征路上他們生死與共。1944年9月,彭雪楓在河南夏邑縣與敵作戰中英勇犧牲,年僅37歲。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為彭雪楓將軍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在挽詞中說:“雪楓同志在與敵人斗爭中犧牲了,全民族和全黨都悲痛這個損失。為了補償這個損失,應該學習雪楓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擴大解放區,擴大八路軍、新四軍,促成聯合政府和聯合統帥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聯合打擊下早日被消滅,使獨立民主的新中國早日實現。”毛澤東與朱德等人撰寫了巨幅挽聯深切悼念彭雪楓,高度評價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裡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毛澤東與確山人楊靖宇雖未謀面,但對他的光輝事跡了解頗多。1938年2月毛澤東與合眾社記者王公達談話中熱情贊揚了民族英雄、東北抗聯總指揮、楊靖宇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精神。1938年12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出致敬電,高度贊揚抗日聯軍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電報中說“我們也不會忘記在最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同民族死敵作長期斗爭的親愛的同志們”,中央鼓勵他們繼續堅持抗戰。1951年10月,《毛澤東選集》第一版出版發行,在經毛澤東審定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的注釋中,稱“1934年后,一切東北抗日的隊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為統一的東北抗日聯軍,以著名的共產黨員楊靖宇為總指揮,長期堅持了東北的抗日游擊戰爭。”楊靖宇由此成為唯一寫入《毛澤東選集》第一版注釋的抗聯領導人。195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為楊靖宇舉行了隆重葬禮,各界代表9000余人參加,毛澤東在獻給楊靖宇的花圈上寫道:“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毛澤東和他的馬夫侯登科之間的故事也非常感人。河南人侯登科比毛澤東大三四歲,從長征途中開始跟隨毛澤東,為毛澤東飼養戰馬,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紅軍剛到達陝北時,毛澤東與侯登科談話:“許多人都到前方打仗去了,你還在這裡喂馬,不覺得太委屈了嗎?”侯登科回答:“我願意給您當一輩子馬夫,能為您服務,我特別高興。您不是經常講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分工不同嗎?我願意繼續跟著您喂馬。”在延安時期,他精心飼養牲口。還常對人講:“為了革命,為了毛主席的身體和安全,喂馬是我心甘情願的!”還說:“我不能拿槍上前線,又不會拿起筆來寫東西,我就會鍘草煮料喂牲口。毛主席騎著我喂的牲口指揮部隊打勝仗,我越干越有勁頭。”1948年冬,侯登科積勞成疾,在西柏坡病故。當時正是三大戰役最緊張的時候,為了不干擾毛澤東工作,有關領導決定不要把侯登科病逝的情況向毛澤東報告。后來毛澤東知道了,非常惋惜和難過,專程到侯登科的墓前悼念。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再忙也應該告訴我嘛。老侯可是個好同志呀!他是河南人,從參加革命以后就沒有回過家。家中有老有小,為了革命,他把一切都獻出來了。”毛澤東還對他的衛士們說:“老侯干了一輩子革命,就當了一輩子馬夫,他從來都沒有不安心過,從來也沒有看不起自己當馬夫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革命。要號召大家向老侯同志學習,干一行,愛一行,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

毛澤東非常關心愛護河南著名學者、作家、藝術家。他支持唐河籍哲學家馮友蘭編寫《中國哲學史新編》、贊賞內黃籍哲學家趙紀彬的《論語新探》,鼓勵鞏義籍藝術家常香玉為人民演好戲,親自批示為鄧州籍作家姚雪垠創作小說《李自成》提供條件,熱情推介鄭州作家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洛陽籍作家李凖的《不能走那條路》等作品。

毛澤東親切接見過許多河南的英雄模范、民主人士和廣大干部群眾。在中南海豐澤園家中先后親切接見並宴請過“狼牙山五壯士”之一的沁陽人宋學義、無腳拖拉機手、沁陽人李來財、封丘縣應舉社社長崔希彥等人。在北京多次接見魯山縣農業勞模蘇殿選、新鄉縣著名勞模史來賀,全國勞模劉九學(焦作礦工),在河南省委北院接見河南省和鄭州市直屬機關黨政軍干部13000多人,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在中原大地廣為傳頌的毛澤東密切聯系群眾的動人故事。

在河南,有機會與毛澤東直接交往的人畢竟有限,但是毛澤東思想對河南人民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毛澤東旗幟下涌現出的彭雪楓、楊靖宇、焦裕祿、史來賀、趙春娥等英模人物及其形成的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正鼓舞著億萬中原兒女為實現美麗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⑨7

(本文作者為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