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甘肅

史 研

2013年12月26日16:09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毛澤東與甘肅

陸儼少作品 《清平樂·六盤山圖》

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一、三軍的主力部隊到達甘肅迭部縣俄界(高吉村)。長征途中,毛澤東在隴原大地上揮師北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和甘肅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關注甘肅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對多項工作給予批示和指示,將甘肅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向全國。

長征確定落腳點

1935年9月,中央紅軍進入甘肅境內,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迭部縣召開了擴大會議,毛澤東作了報告,提出中央堅持繼續北上,到蘇聯邊界創造根據地的方針。16日,紅一軍第二師第四團遵照黨中央關於打開進軍甘肅通路的指示,進攻臘子口,毛澤東親隨紅一軍前進,直接指揮戰役。經過激烈戰斗,17日清晨,奪取天險臘子口,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帶著臘子口戰役勝利的喜悅,20日,中共中央在哈達鋪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決定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的整編方案。在哈達鋪,毛澤東從報紙上得知陝甘革命根據地依然存在的消息后,果斷地提出到陝北去。22日,毛澤東在團以上干部會議上,代表黨中央正式宣布,陝甘支隊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發。隨后,陝甘支隊繼續北上,突破渭河防線向通渭方向前進,於27日傍晚到達通渭縣西南的榜羅鎮。當日晚,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將陝甘革命根據地確定為長征的落腳點。29日,在榜羅鎮城東文廟街小學,毛澤東接見了一縱隊先鋒連。望著將士們臉上洋溢的喜悅,毛澤東心潮澎湃,他遏制不住洶涌的詩情,即興朗誦了律詩名篇《七律·長征》。10月2日,陝甘支隊分左、中、右三路向陝甘蘇區挺進。7日,部隊主力翻越六盤山,一周后進入陝甘革命根據地。行軍途中,毛澤東又創作了《念奴嬌·昆侖》和《清平樂·六盤山》兩首詞,抒發對革命勝利的樂觀情懷,體現了一代偉人志存高遠的宏偉抱負。

中央紅軍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后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時刻關注發生在甘肅大地上的各種行動,對紅軍西征、紅軍長征大會師以及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的各項工作、解放大西北、蘭州戰役等發出了及時而准確的指示,對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取得勝利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比較妥當”地進行土改

新中國成立之始,全國仍有23的地區存在著封建土地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此,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億萬人民有步驟地開展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運動。在西北地區,由於自然和歷史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更為根深蒂固,土改工作要有條不紊地進行。1950年1月17日,針對陝甘寧三省的土改部署,毛澤東致電給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彭德懷、第二書記習仲勛說:“陝甘寧三省今冬隻在部分地區進行土改,取得經驗,推遲至明冬普遍進行土改,是比較妥當的。”對甘肅等地的土改進程作了宏觀上的安排。按照這個部署,甘肅從實際情況出發,劃分不同區域,有步驟、分期、分批地順利完成了土改。

在進行土地改革的同時,維護社會穩定也是黨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重點。這不但是鞏固基層民主政權、安定社會環境的需要,也為土地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

1951年,武威地委在鎮反運動中,認真宣傳黨的政策,深入發動群眾,打擊了國民黨遺留在武威的反動勢力,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等的順利開展。期間,武威專署公安處嘗試著召開了一次反革命分子家屬座談會,座談會上,多位家屬表示,以后要搞好生產,好好生活。座談會收到了教育、團結群眾的良好效果。5月1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轉發了武威地委關於此次座談會情況的報告。5月23日,毛澤東對座談會報告作出批示:“武威的經驗很好,全國各縣市均應這樣做”,同時轉發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區黨委及地委縣委,將武威的成功經驗推向了全國。

關心甘肅文化教育事業

毛澤東還非常重視甘肅省群眾文化教育,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就為甘肅的學校題寫校名,為報紙題寫報頭。50年代,毛澤東對甘肅的群眾業余文化教育、戲劇藝術發展等給予了更多的關懷。

1940年3月,陝甘寧邊區政府作出在隴東建立一所中等學校的決定,確定學校名稱為“陝甘寧邊區隴東中學”,毛澤東為籌建過程中的隴東中學題寫了校名,1942年7月接見了隴東中學觀光團,給師生代表講了話,對隴東中學和整個隴東地區教育事業寄予厚望。1942年7月7日,隴東地委機關報《救亡報》出版至第474期,地委領導呈請毛澤東為報紙題詞,毛澤東欣然題寫了《隴東報》的報名,至此,《救亡報》改為《隴東報》,經常增出《號外》《新聞簡報》《捷報》等,及時向隴東軍民傳達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報道各個戰場的勝利喜訊,很快成為邊區很有影響力的報紙。1949年11月,毛澤東為《甘肅日報》題寫了四幅報頭以供選用,體現出十分細致的關懷和極為審慎的嚴謹態度。

1955年,酒泉縣銀達鄉為適應農業合作化運動不斷發展的需要,自發地開展學習文化的群眾運動。經過幾年的努力,銀達鄉農民業余文化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毛澤東及時發現銀達鄉農民業余文化教育的典型事例,將《酒泉縣銀達鄉是怎樣進行農民業余文化教育的》一文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並且寫了評語,贊揚“本書談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這一篇算是好的”。毛澤東的評語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在合作化道路上業余學習文化的積極性,同時也將銀達鄉的典型經驗加以推廣。

毛澤東對甘肅戲劇藝術的發展極為關注,多次觀看甘肅代表團的表演並接見演員。1957年1月,全國首屆音樂舞蹈匯演在北京舉行,甘肅省歌劇團帶著舞蹈《太平鼓》和頗具鄉土氣息、反映與封建陋習作斗爭的隴東道情《二姐娃做夢》參加了匯演,兩個劇目被安排進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懷仁堂裡,紫紅色的大幕徐徐拉開,富有濃厚西北風情的樂聲響起,隴東道情《二姐娃做夢》開始演出。因為這是匯報演出,演員唱得很投入、很動情,把一個敢於向封建婚姻作斗爭的隴東少女的心態表現得細致入微、靈活生動,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此時,毛澤東讓秘書給后台送去一張便條,上寫:“請將《二姐娃做夢》再演一次,以便重溫對隴東緬懷之情。”看到主席派人送來的字條,演出組委會立即做了返場安排,演員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為領袖們演唱了這首隴東道情,這也是唯一一個再次登台表演的節目。連續兩次觀看隴東道情,既是毛澤東對隴原大地革命生涯的追憶,也是對與甘肅人民結下的深情厚誼的緬懷。

“慶賀天蘭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蘭新路”

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逐步加快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重點抓緊寶天、天蘭鐵路的建設。1952年10月,天蘭路通車,解決了我國東西運輸的一大難題。毛澤東專門題詞:“慶賀天蘭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蘭新路”。在毛澤東題詞精神的鼓舞下,經過廣大鐵路工人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到1962年,相繼建成了蘭包路、蘭青路、蘭新路。

1954年12月3日,中共甘肅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以文件的形式將皋蘭縣委關於“大力全面開展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農業增產運動計劃”印發各地,供制訂計劃時作參考。皋蘭縣委的這個計劃時間跨度為1954年至1957年,包括皋蘭縣發展基本情況、全面開展互助合作運動計劃、農業基本建設計劃、農業增產任務、文教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黨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領導六個部分,內容翔實,結合了皋蘭縣的實際。18日,甘肅《工作資料》140期發表了這份計劃。1955年9月,這份計劃被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毛澤東將題目改成《皋蘭縣的三年發展計劃》,並寫了按語。這個“全縣的全面計劃,總的精神是好的……建議每個縣都在國家和省區的計劃許可的范圍內,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出一個可行的全面計劃……甘肅省委農村工作部對於各縣做計劃這件事,認為可以先由縣級將計劃的輪廓發給區鄉,由各區鄉依據縣的計劃和當地的情況,制定本區本鄉的計劃,報告到縣,然后由縣綜合起來,再行決定縣的計劃,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好的。”毛澤東高度贊揚這份計劃,將文件當作模板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推廣。

毛澤東在隴原大地上的革命征程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他率領著中央紅軍歷經艱險,勝利抵達陝甘革命根據地,扭轉了時局。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統籌全局的同時,時時關注甘肅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甘肅的多項工作匯報或加批示、或寫按語、或附評語,作出了重要指示。他的指示無一不流露出對甘肅人民的深厚感情,無一不是對甘肅人民極大的鼓勵和鞭策。毛澤東的甘肅情結,不但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隴原大地上的千裡轉戰、吟詩明志,更多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對甘肅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各項事業給予的極大關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