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們心中的毛澤東

2013年12月27日09:20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我們心中的毛澤東

26日,毛澤東銅像廣場成了紅色的海洋,人們紛紛向毛澤東銅像敬獻花籃,緬懷偉人。記者郭立亮攝

韶山毛澤東銅像。記者 郭立亮 攝

12月26日,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這天清晨,在韶山毛澤東銅像廣場,一簇簇盛開的鮮花在寒風中迎候從全國各地趕來見証這一歷史時刻的人們。

從記者身邊掠過的一張張臉龐,或蒼老、或年輕、或稚嫩,卻無一例外地流露出幾分難以抑制的激動。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把年齡懸殊、遭際各異的人們牽引到此地?在他們心中,毛澤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們又從毛澤東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流連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廣場的人群中,隨機採訪了不同年代的人們,傾聽他們的心聲。

“40后”

“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俺這一家人”

受訪者:朱俊娥,1949年出生,河北邢台人,退休工人﹔劉增琴,1945年出生,河北邢台人,農民

在毛澤東銅像廣場前的台階上,朱俊娥和劉增琴手持五星紅旗,讓它盡情飄揚,兩張歷經風霜的臉龐笑成傲霜的菊花。兩位老人都是第一次到韶山,夙願成真,格外激動。

今年64歲的朱俊娥身板硬朗,聲音洪亮,快言快語:“毛主席偉大呀!我們的幸福晚年是他老人家給的。”站在一旁的劉增琴老人補充道:“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俺這一家人。解放前我隨父母流浪到山西等地,解放后我們才回到邢台,有了自己的家。”劉增琴此前還去過西柏坡,這次來韶山,她特地把在西柏坡買的毛澤東紀念像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

劉增琴告訴記者,這次她們是隨團乘長途大巴專程來韶山“給主席拜壽”的。32位團員中,年齡最小的50歲,年齡最大的就是她。乘大巴顛簸16小時后,她們於24日中午到達韶山。附近客房爆滿,她們晚上隻能睡在車上,為了節省旅費,就吃最便宜的快餐和方便面等。大家興致勃勃地游覽了主席故居、紀念館等景點。這兩天她們天天到毛澤東銅像廣場,參加群眾自發組織的唱紅歌、扭秧歌等紀念活動。

“兩位老人家還扭得動嗎?”當記者笑著問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輕時的感覺!扭秧歌,扭不動擺個姿勢也是個心意!”

“50后”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話

受訪者:王光勝,1953年出生,山東濟南人,山東東營市勝利油田電視台退休職工、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顧問

在毛澤東故居前坪,迎面走來一位氣宇軒昂的老人,黑色呢大衣配上紅圍巾,還別了一枚精致的毛主席像章。他是12月21日就從山東過來的王光勝,約了七八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色收藏愛好者組成“朝聖團”。“主席120歲,屬小龍,我今年60歲,也屬小龍,與主席正好相差一個甲子,感覺很有緣分。所以,在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一定要來韶山。”為了趕在清晨時分向毛主席敬獻花籃,在擁擠的人群中他還費了老大的勁。

“韶山來了很多次了,平時也常來,但在主席誕辰日,這是第4次來了。我們這一輩人,對毛主席非常有感情,沒有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創建的新中國,我們不可能有這樣一個富足安定的環境。”

退休后,出於對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深厚朴素的感情,王光勝搞起了紅色收藏,“我的第一個藏品是1972年收藏的毛主席塑像,但大范圍搞紅色收藏與研究,是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后。搞紅色收藏,收藏的是一種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與紅色傳統。”

因為紅色收藏,王光勝與毛主席的家人有了聯系,“2003年,我向主席的家人邵華將軍和毛新宇贈送了一尊毛主席塑像,10多年來便一直和他們保持著聯系。”毛主席誕辰116周年時,邵華將軍還委托王老找來雕塑大師,雕塑了5尊青年毛澤東的塑像,分別贈送給湘鄉東山小學、毛澤東紀念館等地。

王光勝還告訴記者,他們這一輩人,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看著革命電影,聽著英雄人物故事長大的,對於近來一些非議毛澤東的言論,他們這些紅色收藏家們也曾經討論過,“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毛主席晚年所犯過的錯誤,主席自己也說過,功過三七開。”王老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說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話,但站起來后,中國向何處去,社會主義道路是個什麼樣,毛主席都要領導中國人民去探索,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走彎路,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光勝的這一次紅色之行還沒有結束,他透露,12月27日晚他還將組織這個紅色收藏團隊前往北京,去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主席遺容。

“60后”

“我們前進中永遠的動力”

受訪者:張振斌,196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職工

從株洲到韶山的路程並不遠,但張振斌覺得有點漫長。

12月26日一大早,張振斌便帶著家人,從株洲出發趕往韶山。“本來我這個年紀已過了容易激動的時候,但想到今天來給毛主席祝壽,來的路上心情仍然有點激動,不停地看表,感覺時間過得好慢。”張振斌告訴記者,自己出生的年代,正是深受毛主席思想影響的時候,他學到的第一篇課文便是《毛主席萬歲》。從那時開始,毛主席便成了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偶像,為人處世、思考問題的思路,一直受到毛主席的影響。

“比如,毛主席所說的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都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張振斌說。

張振斌認為,毛主席是全國人民當之無愧的領袖,也是我們前進中永遠的動力。

“小米加步槍的抗戰,三年自然災害等等,在這些巨大的困難面前,毛主席都能應對自如,從而給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振斌說,在自己的一生中,也遇到過很多困難,每當自己想退縮時,便用毛主席精神來激勵自己,心裡便會涌動出不斷前進的動力。

“70后”

“年輕一代應像他一樣有使命感”

受訪者:周亞明,1972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新湘評論》雜志社編輯

26日上午11時,在毛澤東銅像廣場,碰到了和同事們一起來為毛主席敬獻花籃的周亞明,他說他們雜志社有一個傳統,每年都會組織來韶山緬懷偉人,“《湘江評論》是毛澤東1919年在長沙創辦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革命刊物,《新湘評論》是毛主席1960年親自批准和親筆題字的黨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我曾經了解到的毛澤東,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感覺離我們很遠,最近十幾年來,我對毛主席的認識更全面、更親切了,他是可敬可近的偉人。”周亞明說現在的影視作品、書籍都立足於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像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就很真實,“他年輕時的生活經歷,感覺離我們很近,也就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在湖南一師求學時的交友啟事,至今仍可作為我們年輕人社交的准則﹔他在一師時許多生活習慣如堅持游泳、冬天洗冷水澡等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周亞明說他對毛主席的認識日趨全面清晰也與自己的職業有關,他是2007年調入《新湘評論》工作的,編過很多關於毛澤東的文章,也深深覺得毛主席那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值得年輕一代好好學習,“毛主席創辦《湘江評論》時,只是一個學生,但他用自己的筆去喚醒民眾,改變舊中國的現狀。我們年輕一代應像他一樣有使命感,而搞好各種建設,推動社會的發展,讓中國更強大,就是我們現在的使命。”

“80后”

“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對我的營銷工作都有幫助”

受訪者:陳錦聰 1985年出生,廣東佛山人,佛山金屬材料廠銷售經理

第三次來韶山,陳錦聰仍然懷著虔誠,從銅像廣場一路緩緩而來,他不停地打開手機,記錄下從全國各地涌來的人們,以各種不同方式緬懷毛主席的場景。

陳錦聰告訴記者,小時候從抗日電影和語文課本對毛主席有了初步的認識,感覺毛主席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長大后,陳錦聰選擇了營銷行業,熟讀了《毛選》,對毛主席的思想和豐功偉績有了深刻的了解。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的陳錦聰,有點另類,他笑稱,當很多同齡人都熱衷網絡文學時,他卻對《毛選》和《毛主席語錄》情有獨鐘,交談中,他時不時地會引用上一句《毛選》中的經典語句。“在這裡面,我能汲取到豐富的哲學素養,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對我的營銷工作都有幫助。”

12月26日,陳錦聰帶領幾個好友瞻仰了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廣場,他覺得網上有些對毛主席的批評聲音太片面。他說:“我們要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沒有毛主席當初打下的基礎,改革開放無從談起,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些從邏輯上講都是緊密關聯的。”

“90后”

“應該繼承他艱苦奮斗和甘於奉獻的精神”

受訪者:易佳蘭,1990年出生,大學畢業,株洲某公司員工

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年輕的姑娘顯得有幾分羞澀:“到毛主席的故鄉來紀念他,一直是我的心願。今天是公司組織的一次活動,遺憾的是沒能和爺爺一起來。”她告訴記者,從小時候起,當過兵的爺爺就經常給她講毛澤東故事、毛澤東思想,尤其是軍事戰略思想。

上大學后,小易結識的一些朋友和同學也很敬重毛澤東,有的還認真讀完了《毛澤東選集》。大家在一起聊天,有時也會談到毛澤東和他的功過、情感、生活等話題。小易表示,除了幾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外,自己沒有讀過毛澤東著作,關於毛澤東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家人、朋友的敘說以及自己對近現代史的一些了解。盡管社會上關於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有不少批評,但她認為,那不能抹煞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的卓越功勛,也不能改變她對毛澤東的敬仰之情。

當記者問到,今天我們紀念毛澤東的現實意義何在時,易佳蘭很認真地回答道:“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今天應該繼承他艱苦奮斗和甘於奉獻的精神。我們這一代人普遍怕吃苦,人生追求也比較狹隘,缺乏主席高瞻遠矚的大視野,為國為民的大胸懷。”

“00后”

“毛爺爺很節儉”

受訪者:劉夕微,2003年出生,湖南慈利人,慈利縣一完小五年級學生

10歲的劉夕微在12月26日這一天,做了一件她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情,當她的同學們都在教室裡上課的時候,她請假跟隨媽媽一起來到了韶山,在毛主席誕辰120周年這一天,來紀念偉大的毛爺爺。

“毛爺爺是個很偉大的人。”站在毛主席銅像廣場上,劉夕微輕聲地告訴記者,她覺得毛主席還是一個慈祥、平易近人的好爺爺。

以劉夕微的年齡,對毛主席不會有直觀的感受,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從電視和書本中知道毛主席的,今天在參觀了毛主席遺物館、故居、廣場等地后,她又有了新發現。

“毛爺爺很節儉,我看到他使用的東西裡,沒有一樣是貴重的,都很普通,並且他穿的衣服上很多都打了補丁。”劉夕微說,回去后,她要向毛爺爺學習艱苦朴素的優良傳統,不挑吃、不挑穿,隻用普通的日常用品。

■記者手記

民心就是座座碑

徐瓊

斯人已逝,光華長存。在這場穿越歷史的叩問中,我們發現,從總角稚子到古稀老者,從新銳少年到社會中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毛澤東。盡管對不同時代的人而言,毛澤東和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留下的是不同的光影、色彩,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鮮明的共識:毛澤東的歷史功勛值得敬仰,他的革命精神應該傳承。正是這一共識催化了人們心中的“紅色情結”,激起他們緬懷毛澤東同志的熱情。

民心自有一杆秤,民心就是座座碑。在採訪中,人們紛紛用“偉大”、“偉人”表達對毛澤東最朴素、最直接的認知。對千千萬萬普通民眾而言,他們也許缺乏對毛澤東科學思想的深刻認識,但卻能從個人發展、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歷史性巨變中深切體會到毛澤東及其偉大品格的可貴,並使之成為一種正能量,生發出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他們感恩,因而更珍惜安定生活﹔他們感悟,從中得到創業啟示﹔他們感動,由此激發奉獻熱忱。(記者 劉銀艷 徐瓊 奉永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