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美國媒體眼中的錢學森

徐娜 張現民

2013年12月31日09: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5年,錢學森抱著科技救國的夢想負笈游學,后師從著名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從事航空前沿問題研究,逐漸成為美國航空界翹楚。1950年,受“麥卡錫主義”影響,錢學森經歷了行李被查扣、人身被拘捕被軟禁等曲折遭遇。1955年,根據中美日內瓦聲明,錢學森才得以回國。此后,他幫助祖國成功研制導彈、火箭、衛星等。這一切,美國媒體都進行了大量而及時的報道。本文以《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等較有影響的美國媒體為視角,以60多年來有關錢學森的報道為主線,解讀美國媒體眼中的錢學森。

“最有天分的火箭專家”——聚焦旅美成就

1936年秋天,錢學森師從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攻讀博士學位,因其卓越的數學才能得到器重,畢業后仍從事航空前沿問題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觀點,成為美國航空界最有權威的專家之一。

1.首位中國籍戈達德教授

盡管20世紀30年代錢學森在航空界名聲鵲起,但是直到1948年他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時,才引起美國媒體關注。

古根海姆噴氣推進中心是由丹尼爾·古根海姆基金為推進航空發展而成立的,中心旨在培養未來航空的領軍人才。為紀念美國“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中心主任均被任命為“戈達德教授”。當時古根海姆基金會同時選擇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成立中心,他們皆希望錢學森能擔任中心主任,錢學森最終選擇了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1948年12月14日,《洛杉磯時報》以“錢學森博士: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為題進行了報道:“杜布裡奇博士宣布錢學森博士將會領導帕薩迪納研究中心。錢學森博士,38歲,中國人,曾是加州理工學院學生及加州理工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同日,《紐約時報》也說:“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空氣動力教授的38歲中國人錢學森博士,已被選為加州理工學院的戈達德教授。”

2.美國航天飛機的先驅

1944年錢學森就提出了一個小時內從紐約飛到洛杉磯的火箭噴氣式飛機的設想。1945年12月,錢學森作為美國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參與編寫了題為《邁向新高度》的報告,為美國戰后飛機和火箭導彈的發展提出了長遠的規劃。后來他在第四屆火箭協會上詳細介紹了飛機構造、飛行原理及燃料等設想。《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先后進行了詳細報道。

1949年12月1日,《洛杉磯時報》以“一小時內跨越國家的火箭之旅”為題進行報道:“如果錢學森博士在第四屆美國火箭協會全國會議上呈現的數字是正確的,現在人們可以乘坐火箭從洛杉磯到紐約,3000公裡的旅程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次日,《紐約時報》也說:“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的羅伯特·戈達德教授錢學森在第四屆美國火箭協會年會上描述的火箭像一個胖胖的尖尖的鉛筆狀,長80英尺,寬9英尺,且頭尾之間還有一對小機翼。……火箭在發射時重50噸,37噸是燃料。作為推進劑,一旦飛船進入空中,燃料是液態氫與液態氧或者液態氟。他還說最好的起飛方式是垂直向上,升空早期最好通過沖壓噴氣發動機驅動。”1950年2月5日,《哈德福報》中也講到:“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籍火箭專家錢學森博士報告說現代科學已經能夠制造出一小時從紐約飛到洛杉磯的載客火箭飛船。”

3.登月理論研究的先行者

1948年,錢學森就開始研究人類登月理論,並做大膽預測:人類飛往月球的目標不出30年即可實現,且地球飛往月球隻需1星期。1950年5月,《大眾機械師》引用錢學森的話說,工程師們很快就將著手建造登月火箭。錢學森曾經的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后來擔任過五角大樓國防研究和工程局副局長的首席科學家理查德·迪拉爾於1981年6月14日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回憶,194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參加學術聚會時,錢學森幽默地對他的妻子和另一個朋友說:“女孩兒們,我可以賣給你們一張去月球的機票。”因為當時登月對人類還是多麼遙不可及,他們還以為錢學森喝醉了呢。

多年以后,當錢學森的很多設想及大膽預測變成現實后,美國媒體盛贊錢學森的遠見卓識。《紐約時報》稱他為“有價值的中國科學家”“美國火箭領域最有天分的科學家”。《洛杉磯時報》稱他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火箭專家之一”、噴氣推進領域“最熱門的科學家”“最卓越最杰出的權威”“世界上最權威的火箭專家之一”“美國培養的火箭天才”等。

“冷戰歷史的嘲諷”——追蹤驅逐案始末

如果說美國媒體初次聚焦錢學森是因為他擔任了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那麼他們更加關注的是錢學森在美國的曲折遭遇。

1.私人資料被查扣

1950年7月,受“麥卡錫主義”影響,錢學森因被懷疑早期參加美國共產黨會議而被吊銷了從事機密研究的安全許可証。錢學森找到時任美國海軍副部長的金·博爾,講述所受遭遇與打算。金博爾深知錢學森的重要性,一方面勸阻他回國,另一方面通知移民局禁止他離開。接著便發生了美國海關扣押錢學森私人資料一事。

1950年8月25日,《洛杉磯時報》對此進行了詳細報道:“海關的官員說,我們發現錢學森要船運到上海的私人箱子,包括各種形式的技術資料,有些是秘密、機密和受限制的。這些箱子不符合美國‘出口管制法’‘中立法’‘間諜法’的相關規定。”《華盛頓郵報》等報刊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由此可見,受“麥卡錫主義”反共浪潮的影響,美國政府“寧可錯抓一千也不能漏掉一個”。為了阻止錢學森回國,他們拼命找借口,而錢學森船運回國的資料就成了所謂的“証據”。

2.身陷囹圄、被困美國法庭

1950年9月7日,美國政府又以“參與背叛和顛覆美國組織活動”的罪名逮捕錢學森。次日,《洛杉磯時報》刊登了題為“噴氣推進專家因為被指控參與顛覆組織活動被驅逐”的報道:“40歲的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專家錢學森,昨天因被指控曾是顛覆組織成員而被聯邦官員拘捕。……驅逐令指控他曾經是‘一個以武力和暴力推翻美國政府為目標的組織成員’。”《華盛頓郵報》等也有相關報道。

接著,錢學森被關在特米諾島監獄長達14天。據1950年9月27日《洛杉磯時報》報道,錢學森在交了15000美元的保釋金后得以獲釋。此后的聽証會上,移民局找來兩個曾經潛伏在共產黨中的退休警察及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教過的學生、特拉華大學的化學教授理查德·萊維斯博士指証。也有其他証人否認錢學森是共產黨員。錢學森本人說去過的聚會都有很多人在,且都非正式的,更不是共產黨會議。

盡管証據不足,錢學森還是被判驅逐,但美國政府並未真正執行驅逐令。美國媒體也看得出政府的自相矛盾。1953年3月6日,《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驅逐出境對美國不利》:“雖然錢學森被判驅逐,但是又擔心他掌握了大量的先進知識,如果立刻讓他回國幫助紅色中國,必然對美國不利。”

3.科學家被驅逐出境

經過中美日內瓦大使級會談協商,1955年8月4日,錢學森終於被准許回國。

1955年9月13日,《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美國媒體獲知錢學森即將回國的消息后,紛紛報道並發表看法。《紐約時報》引用五角大樓某官員的抗議說:“用十一個美國戰俘交換錢學森,就像用十一個平民交換四個裝甲師。”《洛杉磯時報》認為:“麥卡錫主義剝奪了曾經為美國服務的美國火箭領域最有天分的科學家。”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啟程回國。《芝加哥論壇》評論說:“如果在1950年錢學森有什麼可以給紅色中國的,那麼現在他對他們更有價值。也許加州理工學院當局可以証明我們從他身上學到的遠遠多過他從我們這裡學到的,這個案件很荒唐。”

美國媒體說的沒錯,“驅逐錢學森對美國是極大的損失,對中國卻是極大的收獲”。在被軟禁的五年,錢學森轉變研究領域,最終完成了經典著作《工程控制論》,連老師馮·卡門都稱贊道:“你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此時的錢學森比五年前更能幫助祖國發展。

“助力中國航天發展”——關注歸國后舉動

錢學森回國初期,由於工作高度保密,美國媒體隻能從蘇聯的報道中獲得一鱗半爪,但每當中國航天發展有突破時,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並聯想到錢學森。

1960年,美國情報部門曾預測中國將在1962年發射衛星。1960年2月11日,《紐約時報》題為“紅色中國想進入太空競賽”的文章中寫道:“信念是紅色中國的優勢。錢學森這樣的專家是中國的智囊。紅色中國能夠不靠任何幫助,在最近幾年發射衛星。”1960年1月11日的《洛杉磯時報》也有類似預測,並指出:“紅色中國進行太空項目的另一個支持來自於錢學森。”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再次聚焦錢學森。次日《紐約時報》刊載了《錢學森博士可能參與中國原子試驗》一文,文章說:“在中國昨天爆炸的原子彈中起領導作用的科學家是錢學森博士。”但是《洛杉磯時報》認為錢學森不會參與,因為他“是航空工程師,而不是核物理專家”。1966年10月27日,中國“兩彈結合”試驗成功。次日《紐約時報》即刊登了《有價值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一文:“這是冷戰歷史的一個諷刺,一個由美國培養、教育、鼓勵、尊重、支付酬金和信任了15年的人幫助中國共產黨用導彈把第一顆原子彈送上天空。”

1980年5月18日,中國在南太平洋成功發射第一枚洲際導彈。6月4日,《洛杉磯時報》以“美國培養的中國火箭天才”為題聚焦錢學森。文章稱:“最近南太平洋中國洲際導彈試驗成功是被稱為中國火箭之父的成就。……70歲的錢學森是中國科學事業中極有影響力的成員,他主持了能夠與美國和蘇聯所擁有的火箭形成對抗的火箭項目。”

總之,盡管美國媒體對錢學森為中國航天所做貢獻的評價不完全准確,但是他們相信錢學森回國不是種蘋果,而是被委以重任,因此有各種猜測也不足為奇。不管怎樣,美國媒體為我們勾勒出了他們眼中的錢學森形象,同時也為我們了解錢學森打開了一個嶄新視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