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劉亞洲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培養抗日軍政干部的學校,先后培養了10多萬治黨治國治軍優秀人才,為我黨我軍的發展壯大、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毛澤東在抗大辦學實踐中所探索的我軍軍事教育基本經驗及先進的辦學理念,對於加強軍隊院校建設,培養造就大批新型軍事人才,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自創建人民軍隊之日起,就堅持把院校建設作為軍隊建設的基礎工程。抗大的創辦是黨中央和毛澤東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做出的偉大戰略決策,其成功實踐充分印証了毛澤東“有軍必治校”思想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抗大教育方針首位,體現了無產階級軍事教育的本質特征。抗大高舉抗日救國旗幟,始終堅持黨對抗大的堅強領導,使抗大成為“民族解放戰爭中國防教育的堡壘”。提出“理論聯系實際”“讀戰爭這本無字天書”等教學原則、內容和方法,確立了抗大先進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抗大是在戰爭環境中辦學的。毛澤東在指導抗大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探索出邊打仗邊辦學、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人才培養路子。毛澤東始終把教員隊伍建設擺在抗大辦學治校的突出位置,選調名師名將任教,注重提高教員隊伍能力,集合培養了一批名師大家,為提升抗大辦學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礎,為辦好抗大提供了堅實的力量保証。毛澤東為抗大制定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成為抗大革命性進步性的鮮明標志。抗大注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學員品格、砥礪學員信仰,嚴格校紀校規,加強軍事文化熏陶,形成的校風一掃舊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陰霾濁氣。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支撐。院校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軍隊全面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作用,必須堅持把院校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軍隊院校軍事人才培養主渠道作用。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要求軍隊必須鑄牢聽黨指揮這個強軍之魂,要始終把高舉旗幟聽黨指揮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確保辦學治校正確方向和培養的人才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軍隊首先是戰斗隊的本質屬性要求軍隊必須堅持一切建設和工作向能打勝仗聚焦,院校教育要始終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以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永葆人民軍隊政治本色要求軍隊必須把作風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抓緊抓實,要始終積極弘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按照高於部隊嚴於部隊的標准大力培養優良校風。
相關專題 |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