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手書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公開發表,這幅題詞震驚了中國書壇,令無數人贊嘆。由此,他“非行非草”的書法又一次被世人廣泛認知,進而被加冕為“毛體”。這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影響深遠。
毛澤東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歷史偉人,我們更多了解的是他作為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的一面。正由於政名太高,卻掩蓋了他在詩詞、書法等領域的不凡成就。其實毛澤東在書法領域的成就依然非常之高,與歷史上任何一位書家相比,毛澤東雄渾豪放、氣勢如虹、風格獨特的書法藝術本身,以及他對中國書法藝術振興、復興的巨大貢獻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書法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個評價既不過分,也不夸張,因為毛澤東做到了“是真書家自風流”的大境界。
世人對毛澤東書法“毛體”的認同是毋庸置疑的。但長期以來,一些人把毛澤東的書法定位為“狂草”的誤讀也是根深蒂固的。因為這個誤讀,某種程度上模糊了對中國書法書體的界限。書體的區分主要是以基本形制來劃分的,而非以筆墨和氣勢來區分。以楷書為體,草書為用,謂之“行楷”﹔以草書為體,楷書為用,謂之“行草”。綜合來看,毛澤東書法的准確定位應該是“行草”,而非“狂草”。代表毛澤東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有兩幅:一是取大草氣勢的行草代表作品為《憶秦娥·婁山關》,可競秀張旭、懷素﹔二是取小草氣勢的行草代表作品為《沁園春·長沙》,可比肩王羲之、顏真卿。這兩幅詩書合璧、書詩雙絕的作品,是書家書寫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的扛鼎之作,可雄視古今,為書法藝術上的神品之作、巔峰之作,實則代表了中國書法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包括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唯有中國的漢字因其特有的結構和美感而被稱之為“藝術”,中國書法則是世界上獨有的視覺和造型藝術,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毛澤東的書法堅持中國文化和書法的本源,在保持中國漢字字形完美姿態的基礎上進行繼承與發展,用獨特的用筆、筆法、章法開拓創新書法藝術,糾正消除了草書過度浪漫(包括隨意改變字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中國書法開拓創新奠定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功不可沒。毛澤東書法之所以產生巨大影響和魅力,還在於他堅持民眾的審美傾向和應用需求的“人民性”特征。他的字雖然是書法藝術,但民眾喜聞樂見,是無論什麼人都認可的中國字,不生僻怪異、不矯揉造作、不故弄玄虛,更不是連中國人自己都不認得的字,完全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這是值得思考和發揚的。因此,毛澤東對中國書法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是繼王羲之、懷素等書家之后,對草書遺風傳承開拓、發揚光大的書法巨人,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巍峨的高峰。
毛澤東書法的成功,依然沒有脫離繼承傳統——探索創新——形成風格的基本軌跡和客觀規律。他書法的根基仍然是楷書,初學歐陽詢,吸收顏真卿和魏碑,經歷了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書法必經過程,嚴謹地繼承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實現了從“有法”到“無法”的境界。特別是他廣泛研究歷朝歷代書法法帖,尤其對“二王”、孫過庭、懷素等大家書帖反復臨寫、品閱,對書道諳然於胸,在行草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書法表面看是在寫字,實則是在寫書家自身的閱歷、學識、修養,以及對人生、國家、世界和宇宙的認識、思考和感悟,這種“道痕”對一個書家書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決定是否能成為大家的重要因素。毛澤東青少年時代主要在南方學習、生活和革命,南方的地域文化根基,造就了他的清秀、細致、睿智。中年時期,毛澤東又在陝西、甘肅、寧夏等地戰斗,尤其在西北“韜光養晦”的崢嶸歲月裡,成就了他的豪放、粗獷、豁達。兩者結合在一起,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特別是毛澤東在西北的歷程恰恰是他各方面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使他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個經歷不僅對他的革命生涯具有重要影響,也對他書風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延安時,他雖然日理萬機、決勝千裡之外,但仍時常閱法帖,一套晉唐小楷一直帶在身邊。也正是西北的特殊經歷和難舍情結,毛澤東后來所書的《清平樂·六盤山》《涼州詞》﹔題寫的《甘肅日報》《青海日報》《寧夏日報》等墨跡,都是精氣神十足的精品之作、上乘之作,筆端凝結和流露著對西北的特殊情緣、情結。
除書法藝術本身之外,毛澤東自身獨特的性格、深厚的學養、深邃的思想、傳奇的經歷,特別是作為國家領袖的心理定勢、偉人氣質……這些書法之外的因素,也成就了這位曠世奇才的書法巨匠,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書家所不能完全具備的,同時決定著他們在書法藝術上不好超越毛澤東。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書法更不是簡單地形似和技法的問題,需要我們學習很多東西……引申到書法藝術上,亦為同理,那就是“字外功夫”。
毛澤東不是行伍出身,但他卻指揮千軍萬馬打了上百次戰役、戰斗的勝仗,被列為世界著名軍事家行列。這與其寫書法也是有關聯的。因為寫書法尤其是行書、草書和行草書,本身在書寫時行筆結體、章法布局的過程中,就如同在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指揮打仗。如果以此來解讀毛澤東不是行伍出身,卻怎麼懂帶兵打仗之道?統率千軍萬馬打勝仗?某種程度上會找到答案的淵源之一。
中國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國粹之一,需要無數仁人志士不懈努力來繼承發揚,探索創新,為之奮斗。毛澤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至善至美、至聖至尊的中國書法藝術留給了中國和世界,成為一位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書法巨匠。(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