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林森和黃花崗烈士墓

2014年01月23日15:3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林森和黃花崗烈士墓

B20140123004-zx6.jpg

圖:辛亥革命后的林森(右一)

修建黃花崗烈士墓是林森精心策劃、認真督建的壯舉。1919年林森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參議院議長期間,鑒於"草葬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骸骨,尚是一堆荒土",雖經"方君聲濤提倡捐筑石塚",雖"免風雨暴露之慘",然而還有"牛馬踐踏之虞",從而產生了為先烈樹碑建陵的意願。建筑費用以募捐的方式解決,"立意不向各衙署開口",林森認為他們"雖口言護法者,未必與吾黨宗旨相合",因此他"專向海外同志募捐"建筑經費。

林森詳細籌劃了修建烈士陵墓、烈士題名碑亭及烈士紀功坊等事項后,於1919年2月3日正式向海外發出捐款倡議,還附寄了"圖樣、合同、籌捐辦法說明書,回答通知書以及工程預算詳細清單"以示負責﹔同時上書中山先生,匯報籌建規劃辦法。中山先生高度贊賞這一舉措,親自發出《致海外各埠同志囑勸贊助子超(林森)先生建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函》,希望海外同志"對於林森君此舉,自必樂為贊助,務望協力捐助。"

在募捐期間,林森親自擔負收款任務,每收一筆捐款必給回函﹔對未匯款者還發函勸捐:"望早日匯款,今已留石相待。"1920年4月13日,由於桂系軍閥壓迫,林森離粵赴滬以助孫中山"重整旗鼓",但對工程負責到底,"派監工兩人照常在山上督率"。

在籌建黃花崗烈士紀功坊的同時,林森還於1919年4月29日主持盛況空前的黃花崗烈士公祭活動,並題聯:"拼一死,救眾生,遺恨在黃泉,碧草當香猶怒發﹔創共和,摧專制,豐功鐫華表,黃花無恙許長開。"

與此相呼應,林森還編纂了一部《碧血黃花集》。該書分為11部分:(1)林森親自作的《序》﹔(2)4張陵墓碑坊和公祭圖片﹔(3)林森所擬公祭程序方式﹔(4)《祭文》﹔(5)章兆鴻的《游黃花崗記》﹔(6)悼念烈士的詩詞137首﹔(7)《挽聯》﹔(8)《唁電》﹔(9)《雜錄》﹔(10)《來往函件》﹔(11)《補遺》。記載了當年公祭烈士的盛況,反映了各界人士對烈士的緬懷和敬仰,弘揚了先烈的浩然正氣。此外,林森編輯了《黃花崗烈士事略》,逐一介紹烈士的生平事跡。還值得一提的是:膾炙人口的《林覺民訣別書》也是經過林森的刊行才得以流傳的。1924年春,林森收到林覺民父親林可山寄來的兩封烈士家書(即《訣別書》),讀后十分贊賞,決定"謹將原書摹印廣布,俾烈士精神長現人間,期振勵國人"。從此林覺民這感人至深、足以使之不朽的《訣別書》廣泛傳播。

林森是深知革命宣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的。早在辛亥革命之初,當武昌起義消息傳到九江時,官方報紙均標稱是"土匪"起事,林森則讓人把武漢寄來刊登革命軍起義的報紙公開張貼,讓行人觀看。時值江西清軍援鄂,在九江候船的清軍官兵看了武漢革命報紙,軍心動搖,不願登輪赴漢,隻好撤回南昌,武昌革命黨人的壓力驟然減輕。

黃花崗烈士墓竣工后,林森特別重視通過紀念先烈的形式來喚起年輕一代的愛國情感。在籌備民國8年陰歷三月廿九的黃花崗大祭時,林森特地寫信給當時廣東省長,請省長諭知學校休假一天,"俾莘莘學子得以趨渴忠墳,同伸瞻仰,既可以資觀感,增諸生愛國熱誠,並可以表敬慕告慰烈士在天靈爽"。

1936年黃花崗起義25周年時,林森專程赴粵致祭黃花崗烈士,那時抗日戰爭即將爆發,林森以國家元首的身份"慎終追遠,緬懷先烈",他"想起民國締造之艱難,我們后死同志及全國國民,應該如何的感奮與努力……希望大家一本總理遺教,繼續從前革命的光榮歷史,上下一心,共同完成艱苦的救國工作。"他還強調"救亡圖存,首應崇尚氣節",愈是在時窮勢危的時候,愈要崇尚氣節,勵行忠義,頭可斷、身可殺而志不可屈。人人能抱定這樣的志願,當前的危難才能挽救,民族的復興才有把握。因為人人知道崇尚氣節,民族精神才會振作起來,精神一激昂,自然危可以轉,顛可以扶,衰可以興,弱可以強了。

1940年的黃花崗起義紀念日,林森向全國人民發表《痛斥汪逆偽組織》的廣播演講。通常林主席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都是在元旦和國慶之時,這次在黃花崗起義紀念日發表廣播演講,具有特殊意義。他在演講中指出:"我們在這重要的紀念日應該追念既往、策勵將來"。並嚴正痛斥汪精衛等人的賣國行徑,"希望全國軍隊和人民,無論南北東西,都要各盡各的本能,各守各的崗位,齊心協力,團結精神,堅持抗戰立場,肅清漢奸……不要辜負祖宗,辜負國父,辜負先烈。"同日,林森還作了《革命先烈紀念會的報告》,表示要繼承先烈遺志,以盡后死者的責任。他堅信:"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自存及自行繁榮滋長的力量",希望"全國英勇將士……堅持抗戰立場,奮斗到底,不惜任何犧牲,不辭任何艱苦,學著先烈的革命精神,踏著先烈的革命血跡,加倍努力,迅速收復失地,拯救淪陷區的人民,打破敵國軍閥的陰謀,並進行保障中華民國綿延不斷獨立生存的生命。維護世界人類正義與和平。"

據記載,林森之所以要積極籌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有如下幾點原因。首先,林森對黃花崗起義也作出了特殊貢獻。1911年春,時任同盟會第14支部長的林文准備率部參加廣州起義,但缺乏經費。林森得知后通過福建學生會員、台灣的林薇閣募捐了3000元。於是林文、林覺民他們就依靠這筆經費"作旅費和購械之用",而奔赴廣州參加起義。革命成功后,林森一直認為:"有七十二烈士為國家為民族轟轟烈烈的犧牲,事雖失敗,但從此震蕩了全國革命的情緒,不久即有鄂省辛亥革命的成功。"因此,在"創共和,摧專制"的革命中,"迄今追溯元勛不能不推七十二烈士為螫弧先登也"。然而,迄至林森籌建黃花崗烈士紀念坊時,"環顧國中關於革命史跡,除黃花崗一抔干淨土外,無一紀念標志足以喚起國民觀感"。(林友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