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未見過爺爺楊虎城,但全國政協委員、愛國將領楊虎城之孫楊瀚(見圖)對爺爺的生活細節印象深刻,爸爸說過一遍的事,他都會記在心裡。身為西安事變研究會會長,每天的工作都是和那段往事相關,爺爺也是他研究的主角。在楊瀚看來,愛國愛民,做一個真誠的人就是楊家的家風。
談家風
愛國愛民 做一個真誠的人
“愛國愛民是楊虎城倡導的家風,從他給我父親取名楊拯民就能體現出來。”楊瀚說,爺爺的出身很苦,16歲時父親就被滿清政府殺害。出身雇農的爺爺,參加政治活動就是為了改變社會的不公平,后來信仰了三民主義,追求更大的政治目標。
楊瀚說,爺爺對家裡人的要求就是要為人民赴湯蹈火。在爺爺的生活照片中,很多都是他到工廠、農村等地視察,為百姓解決問題。在任陝西省主席期間,他親自勘探水利線路。回老家和老鄉一起照的相片中,光著屁股的孩子都有。
楊瀚說,爺爺家裡一直沒有固定的住所,在當了省主席后,為母親和弟弟等家裡人租了一套房子,但是他仍然住在兵營裡。每天要看部隊出操,給軍人講政治。當時有衛兵和家裡佣人稱父親楊拯民為少爺,稱姑姑為小姐,爺爺聽后專門強調不許這樣叫,隻許叫名字。“生活上很簡單,吃飯就是兩菜一湯。”
父親楊拯民曾經告訴楊瀚,爺爺一直要求子女認真學習,愛國愛民,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是基本的家風。這樣的家風也影響到了父親對他的教育。楊虎城視察農村工廠的時候,經常帶著楊拯民,十幾歲就開始接觸社會。到了楊拯民任天津市副市長的時候,參觀工廠、展覽會,也經常帶著楊瀚一起。9歲時家裡就有了《參考消息》,楊瀚也從小就開始了解社會。
談張學良
陪他散步 同樣一句話沒說
談到楊虎城,繞不開的話題是張學良。楊瀚回憶起和張學良的兩次見面。楊瀚說,張楊二人曾經無話不談,爺爺和張學良見面時,還經常帶著父親。張學良是個愛開玩笑的人,但爺爺是個很嚴肅的人,時常是張學良給父親講故事。父親楊拯民一直有個心願,要在有生之年見見爺爺楊虎城的世交。另外,父親當時做統戰工作,一直想搞清楚張學良究竟是否要回來。
在張學良1994年獲得自由后,楊瀚和父親計劃在1996年去見張學良,但父親在臨行前發現患病,1998年再次計劃此事,遺憾的是父親在這一年去世了,從此成為遺願。
楊瀚說,他和張學良的見面,就是為了給父親還願。1999年6月1日,夏威夷,楊瀚在一座教堂裡見到了已99歲高齡的張學良。讓楊瀚頗感意外的是,張學良態度冷淡,幾乎一句話沒說。雙方只是禮儀性地說,“我來看你了。”張學良說,“好好,謝謝。”
“當時我覺得可能是他老了,我也就是盡心來了,也沒希望得到什麼。”那次,楊瀚還有機會陪張學良在海邊散了一次步,但張學良同樣是一句話沒說。
2000年,楊瀚在夏威夷參加了張學良的100歲大壽慶典,張學良講話非常得體,說了不少感謝大家的話,並沒有給人因年齡過大而不善表達的印象。當時二人沒有私人交流,隻有合影。
“回來后我就開始思考這件事,對我的態度冷淡應該是有原因的。”楊瀚開始從書裡找答案。正好那時宋子文的日記對外公布,披露了張楊兩人在釋放蔣介石的問題上吵翻了,后來也有許多觀點並不一致。楊瀚似乎明白了張學良對爺爺后代態度冷淡的原因。
從那以后,楊瀚開始研究西安事變,不斷揭秘歷史真相。
談楊虎城
兩次致信 要求國民黨道歉
楊瀚說,現在兩岸關系越來越近,特別是去年在楊虎城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西安事變研究會在西安舉辦了一場楊虎城的學術研討會。台灣來了七八個人,國民黨、民進黨人士都有,這是大陸第一次有台灣兩種不同政治色彩的政黨來研究一個歷史人物。台灣有些人對這段歷史長期不了解,但是這次他們看到一些歷史資料,都很受感動,認為楊虎城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愛國者。
楊瀚曾經兩次寫信給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要求國民黨尊重歷史事實,對當年蔣介石不經過軍法審判,而用殘暴手段殺害楊虎城及其家人、秘書的罪行進行道歉和平反。楊瀚說,希望通過平反,推動台灣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有一種認同,這是一種民族性和愛國性。
至今,楊瀚沒有收到馬英九的任何回復,他表示今年對馬英九的要求會升級,具體通過什麼方式,希望給大家留下一個懸念。
談改革
不吊胃口 發展太快並不好
楊瀚今年帶來的提案和西安事變有關,涉及“西京招待所”和“高桂滋公館”的遺址保護問題。
談到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楊瀚認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需要很好地總結,隻有認真總結並公布了,才能往前走得更好。改革開放30年來,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哪些是失敗的經驗,人們還有些看不清。“我個人感覺發展得太快了並不是好事,大家都想過好日子,但引起的綜合效應和生態效應,需要認真分析,不是拿簡單的數字說事。沒有必要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太高,不懂經濟規律和社會管理的人,才會用錢作為指標。”(記者 韓娜 文並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