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偉
鄧子龍塑像
紀念鄧子龍的施甸清平洞恤忠祠
鄧子龍(1531-1598,一說1528—1598),明代著名將領,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江西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武舉,后赴福建、廣東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總。萬歷十一年(1583年),任雲南永昌衛參將,以戰功升副總兵,統領姚安營兼領騰沖營。長達12年的時間裡,鄧子龍在雲南邊境指揮了多次戰斗,為鞏固邊疆、捍衛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萬歷九年(1581年),莽應裡繼任緬甸東吁王朝緬王后,不斷發動對中國雲南的侵襲戰爭。萬歷十一年,莽應裡勾結隴川商人岳鳳和耿馬土舍罕虔,聯合叛亂。莽應裡指使岳鳳攻騰越(今騰沖),罕虔攻木邦(今屬緬甸)、佔永昌(今保山)。正月初一,罕虔率緬軍入侵,相繼破姚關(今屬施甸縣),焚施甸,攻順寧(今鳳慶),寇猛淋(今龍陵縣鎮安),大理告急,全滇震動。在雲南巡撫劉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請求下,明神宗命令武靖參將鄧子龍為東線永昌參將,率兵進剿。萬歷十一年(1583年)五月十七日,鄧子龍率軍5000余人抵永昌,六月初三開赴姚關前線鎮守,積極進行防御作戰,先后在斷山、灣甸、三尖山進行了三次戰役取得勝利,基本打垮了叛敵,捍衛了邊疆,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
斷山之戰
鄧子龍率兵進駐姚關,以此作為指揮中心。姚關位於今施甸縣城南20公裡處,舊稱老姚關,屬永昌府古關。此地南通緬甸,北入永昌府城(今保山城),東臨順寧(今鳳慶),西抵騰越(今騰沖),系永昌東線罕虔和騰越西線岳鳳兩股敵兵進攻永昌之要沖。
斷山位於姚關東19公裡處,南方絲綢古道從山上穿過,道路崎嶇,地勢險要,是入侵之敵的必經之地。鄧子龍以山中最險要之地偃草坡作為主戰場,設五關御敵:正南方向設大關(今大嶺崗公路下側,為主關),東南與灣甸接壤處設小關(今擺馬外側),正東設裡騷關(今楊梅寨白雲水庫東側),東北設芭蕉關(今尖山村外),西南設茨竹關(今擺田和擺榨之間)。五關互為犄角,信號聯通,彼此呼應。
萬歷十一年(1583年)十月底,敵首罕虔、曩烏(岳鳳之子),號稱率領10萬象軍,沿古道經孟定和鎮康的勐堆、錫窩、勐板、鴨塘等襲來,明軍棄糧而走,誘敵深入。冬月初三日,敵軍進入斷山,鄧子龍命令埋伏在五關內外的官兵待命殺敵。當敵軍進入埋伏圈時,鄧子龍下令:不准賊兵再進寸步!
於是,明軍居高臨下,萬箭齊發,滾木擂石頭鋪天而下,火龍火銃齊射,殺得敵軍措手不及。明軍乘勝追擊,與敵於箐河短兵厮殺,敵尸入河無數,敵首曩烏和奸細景宗真及其殘敵見勢不妙,大敗而逃。
敵酋后來知道中計,再次集結象軍大規模進犯,又被擊敗,鄧子龍親自出擊,鏟除了奸細景宗真。此役歷時3日,獲得了永昌東線的初步勝利。
灣甸之戰
首戰獲勝,明軍士氣大振。鄧子龍決定進行第二戰役,摧毀奸細景宗真(在斷山被殲)在灣甸的勢力,除掉關外敵人重要據點。
鄧子龍決定採取“引蛇出洞”之戰術。此時,幾股敵人已經出現分裂——原耿馬土司罕虔,投靠莽應裡,通過罕進忠(罕虔之胞弟)對莽應裡諂媚以得重用,並依仗莽應龍(莽應裡之胞弟)的勢力率軍入侵,而罕進忠又畏懼莽應裡,投靠明軍尋求庇護。鄧子龍根據這一局勢,准備以交還罕進忠為計,智擒罕虔。為此,鄧子龍作了嚴密的戰略部署,命把總鄧勇、陳信到灣甸設軍營,遣千戶萬幫憲、濮承勛和把總鄒良臣等,率部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正月十九日前,潛師灣甸周圍。鄧子龍告訴罕進忠,讓他暫受委屈,並令部下當眾把罕進忠及家屬捆綁起來,親自“押送”到灣甸。這一消息被罕虔密探獲悉,信以為真,決定於正月二十日前到灣甸接罕進忠。罕虔為謹慎行事,還命其子招罕率象兵、馬隊萬余人作后援。罕虔率部到達灣甸河和勐波羅河一帶時,埋伏的明軍殺聲四起,如潮水般涌來,罕虔軍被困,損兵折將。此役生擒敵酋罕虔、招對捧、罕招托、景宗才、莽班內關等人。
灣甸戰役徹底搗毀了內奸景宗真在灣甸的勢力,但對其族屬以教育為主,不究其責,對被裹脅的其他民眾,則招回與親人團聚,穩定民心,恢復生產,使之安居樂業。
三尖山之戰
三尖山位於耿馬西南,三山並列,高聳險峻,易守難攻,歷為兵家必爭之地。鄧子龍為打好此役,研究了許多古代兵書,精密部署。他認為,姚關距三尖山近千裡,道路崎嶇,關隘重重,敵人設伏守險,攻打難度很大。於是與部將傅寵、姜忻等議定智取三尖山,繞道佯攻八德,誘敵下山后乘虛而入,再集中兵力攻佔三尖山,方能取勝。
八德,系敵人在耿馬的老巢之一,位於耿馬南側邊界,與孟定接壤。鄧子龍於是以罕進忠為向導,由部將鄒良臣率部直入孟定,虛攻八德。沿途守敵慌作一團,駐守三尖山之敵迅即下山增援,援軍與八德守敵被明軍一舉攻破。面對如此情形,罕老(罕虔之叔)和招罕(罕虔之子)深感勢單力薄,難以阻擋明軍進攻,隻有回三尖山憑險據守。
鄒良臣攻佔八德后,鄧子龍親率大軍南進,長驅直入,圍困三尖山守敵。
招罕為與明軍頑抗,把妻兒和兵馬糧草隱藏於后山,率兵把守三尖山前沿陣地。鄧子龍察看地形后,認為雖然攻克難度較大,但關鍵在於打開錫展通道這個缺口。錫展位於三尖山西南,是控制通往三尖山簡道的咽喉,敵軍已在此布置了較強兵力,攻佔錫展是勝負的關鍵。
鄧子龍令部將鄧勇,率500余人深夜攻擊錫展,最后再圍攻三尖山。戰斗已快進入三尖山了,敵人毫無防備,以為明軍是在攻打前山通道。此時,鄧勇已率部襲來,敵首招罕猛然驚醒,但錫展已失守。鄧子龍見敵軍正向后山轉移,便立即指揮前山明軍迅速和鄧勇配合,佔領山頭。山上守敵發現大批明軍攻來,無力抵抗,慌忙向后山奔逃。鄧勇與鄧子龍前后夾擊,數千敵軍進退無路,被徹底擊潰,生擒敵首招罕、招色、罕老、罕舍等人。
鄧子龍三戰告捷,徹底扭轉了滇西戰局。為使劉 在騰越西線的戰役盡快勝利結束,鄧子龍又移師勐淋(今龍陵縣鎮安),威懾西線之敵。萬歷十二年(1584年)二月,西線戰役全面勝利,鄧子龍回師姚關鎮守。
永昌、騰越東西兩線戰役全面勝利后,鄧子龍繼續平息余亂,安定社會。萬歷十四年(1586年)七月,右甸(今昌寧)等地土官作亂,鄧又率軍徹底平息。
(作者單位:保山市隆陽區文聯 圖片提供:施甸縣文化館陳世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