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覺悟》雜志第一期上的詩作

2014年03月20日15:3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覺悟》雜志第一期上的詩作

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等在天津成立進步團體覺悟社。成員多為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骨干,有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等20余人。以“革心”、“革新”的精神,求“自覺”、“自決”的宗旨。主要活動為組織講演,出版刊物《覺悟》,討論研究新思潮,領導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

1920年1月出版了《覺悟》雜志第一期。其內容有在覺悟社討論會上的成果,寫成文章在《覺悟》上發表,還有白話詩文等。在《覺悟》上發表文章時,姓名用覺悟社成立之初抽簽決定的號碼來代替。周恩來抽到的是五號,使用了“伍豪”的代名。鄧穎超抽到的是一號,所以用“逸豪”作為代名。

在天津覺悟社1920年初創刊的《覺悟》第一期上,載有周恩來、馬駿、諶志篤創作的9首新詩。這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也是對白話新詩進行的積極探索,值得品味和研究。

如,諶志篤在《煙筒》一詩中吶喊:“今天好天氣,天上的白雲變化如意。前面大煙筒,張著口兒不住噴氣。黝黑的——瘴癘———毒氣!究竟是什麼東西?資本家的魔力!勞動者的怨氣!呀!白雲都沒了!哪裡去了?哪裡去了?都被他遮住了!”此詩如今讀來仍鏗鏘有力,令人回味。

周恩來《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和諶志篤《一個可憐的朋友》,還被1922年8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一九一九年新詩年選》收入。該詩選開了新詩年選先河,反映了五四運動時期的詩歌創作成果,在中國新詩史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該詩選由四川青年詩人康白情(1896—1945)與北京大學友人以“北社”名義合編,分別從《新青年》、《新潮》、《時事新報》、《覺悟》等多種報刊中精選劉大白、沈玄廬、沈尹默、李大釗、周作人、俞平伯、胡適、郭沫若、陳衡哲、傅斯年、葉紹鈞、劉復、羅家倫等41人的新詩90首。正如該詩選《弁言》(署名北社同人)所稱的那樣———“我們編這部雜志非常謹嚴,所選入的,不過備選的詩全數六分之一”。可見,《覺悟》創刊號在當時頗有些影響,詩作水平也較高。

據《康白情新詩全編》載,1922年4月,康白情“與應修人等擬以北社名義出版《新詩年選》,並將部分稿件秘密地寄回上海應修人處。《新詩年選》的《弁言》和《北社的旨趣》亦在本月寫定,署名‘北社同人’”。1922年6月2日,湖畔詩社的詩人應修人致信潘漠華、馮雪峰:“白情信上說的《新詩年選》,第一期稿已將到上海,一切當說予靜之(即汪靜之),請勿外揚。”

1935年朱自清撰《選詩雜記》稱,“北社的《新詩年選》出版,就像樣得多了。書中專選‘民八’(即1919年)的詩。每篇注明出處,並時有評語、按語。按語隻署‘編者’,評語卻有‘粟如’、‘溟冷’、‘愚庵’三個名字”。已知“愚庵”即康白情。

《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是在留學日本的周恩來回國前夕、於1919年4月5日所作的,雖僅52字,但很有意境:“滿園櫻花燦爛、燈光四照,人聲嘈雜。小池邊楊柳依依,孤單單站著一個女子。櫻花楊柳,哪個可愛?冷清清不言不語,可沒有人來問他。”被入選該詩選后,改題目為《游京都圓山公園》。編者“粟如”在詩后加有評語:“作者似乎是個女詩人。冰心女士的小說,句句有個我在。這首詩裡深涵著自然幽雅的女性美。即使作者是個男子,也無愧乎詩人的本色。詩世界的司命本是女神呵。”顯然,該書編者並不知曉署名“五”的這首詩作者是何許人也。不過,“無愧乎詩人的本色”一語,無疑是對周恩來青年時代敏捷才思、過人文採的中肯評價。

據諶志篤在《一個可憐的朋友》一詩前的題記稱,1919年12月8日夜,“我從覺悟社回去,已經十二點了———路上靜悄悄的,隻有一個警察默默的站著”。回到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今黃緯路與五馬路交口一帶)宿舍后,諶志篤腦海中仍浮現著警察的孤影,遂有感而發,奮筆疾書,於是有了這首傳世之作:“朦朦的月照著﹔幾棵枯樹伴著﹔冷颼颼的北風呼呼的吹著﹔可憐的朋友,街頭站著。他,大氅披著,兩手袖著,衛生棍夾著﹔朦朦的月光,將他黑胖的臉兒映著。呀!你冷了麼?你凍了耶?你靜悄悄的站在冷清清夜裡﹔為什麼事呢?勤苦的國民!可憐的朋友!去罷!家去罷!看!我去也!朦朦的月照著﹔幾棵枯樹伴著﹔冷颼颼的北風呼呼的吹著﹔可憐的朋友,街頭站著。”可惜的是,入選該詩選時,未及加上評語。由於刪除了詩前的題記,淡化了創作緣由,讀來稍顯唐突。(王勇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