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趙佔豪

2014年05月06日14:06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抗戰時期,全國各地愛國青年沖破國民黨頑固派封鎖,奔赴延安抗大。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年學生響應祖國號召,積極參加各類軍事干部學校學習。資料圖片

毛澤東曾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在我軍歷史上,先后有過3次大規模接收知識青年入伍的高潮,隨之帶來了軍隊質量建設的突飛猛進和革命建設事業的勝利發展。

抗戰時期:

青年學生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聖城”延安

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知識青年從軍高潮,出現在抗戰時期。由於長征途中紅軍兵力銳減,1937年7月抗戰爆發后,隨著部隊的戰略展開與數量擴大,干部嚴重缺乏。有的部隊甚至把抗戰前的老戰士全都提拔為干部,但仍難滿足需要。與此同時,隨著日寇鐵蹄深入,神州陸沉,偌大中國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大批學生走出校園,尋找救亡之路。主張抗戰救國、尊重知識分子的中國共產黨對廣大知識青年形成了強大吸引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一時間成為愛國青年心中的“聖城”。

1939年6月至12月,我黨連續下發3個接收知識分子參軍的重要文件。其中,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放手吸收青年來延安學習”。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等院校基礎上,我黨又陸續在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辦了14所“抗大”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屬中學,共培養了10多萬名軍政人才。

為貫徹中央指示,“抗大”的招生廣告從延安到西安的每根電線杆上都貼有一張。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也設立專門招生點,廣泛進行招生宣傳。據當時的學生回憶: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的徐特立經常給青年作演講,號召青年到延安去,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說可以保送進抗大或延安公學,許多同學當場報了名。

除了延安,晉察冀根據地因為靠近京津,吸引了兩地許多高校以及東北的流亡學生前往投奔,一時以人才薈萃而著稱。蘇滬等地的青年學生則大量奔赴江南新四軍的駐地。粟裕大將的夫人楚青,當時正在揚州讀中學,受我黨政策的感召,和許多同學一起離家加入了新四軍。

大量青年奔赴抗日根據地,引起了國民黨的高度警覺,他們軟硬兼施、千方百計進行封鎖阻撓,很多人被國民黨憲兵特務扣留關押,甚至慘遭殺害。盡管如此,到1942年底,共有10萬多以進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志士,投奔到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據地。這些青年學生經過抗大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絕大多數成為了懂政治、懂軍事、會做群眾工作的優秀指揮員,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美援朝時期:

十萬學生兵,披上新戎裝,打擊野心狼,衛國保家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建國之初,我軍發展到500多萬,其中干部僅46萬,加上支援地方建設,干部缺口較大。為解決全軍干部普遍缺乏的問題,加快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確保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快速組建,1950年12月至1951年6月間,中央軍委和政務院發布兩次決定,規定全國各種軍事干部學校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招生,掀起了我軍歷史上第二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據《人民日報》報道,決定於1950年12月1日發布后,“首都學生、工人歡欣鼓舞,一致高呼:‘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首都高校和中學都在整個團支部、整個系班報名參軍。湯用彤、許德珩、華羅庚、黎錦熙等知名教授紛紛鼓勵學生參加國防建設,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積極支持兒子梁從誡參加軍事干部學校。

長春航空學員預科總隊當時剛剛成立不久,有關人員回憶:1950年10月以后,全國開展抗美援朝運動,青年學生參軍出現高潮。在1950年底一段時間,有時一天就來一二百人,吃住都是大問題,沒有床板就搭地鋪,3個大隊20個中隊全部滿員,達到3000多人。到了1951年又成立4個大隊,學員曾達到4000人。有時學員多了,每個中隊臨時多編1個區隊,每個區隊又多編1個班,房子擠著住。

當時,朝鮮戰場激戰正酣。受此激勵,全國各地參加報名的青年學生多達58萬余人,實際招收了10萬余人入伍,進入各類軍事干部學校學習。用當時的話說:“十萬學生兵,披上新戎裝,跨進軍干校,掌握新武器,打擊野心狼,衛國保家鄉。”這次知識青年從軍潮大大改善了人民軍隊的文化結構,有力促進了我軍各技術兵種部隊的逐步建立,使我軍的軍兵種技術構成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經過培養與鍛煉,這批人中的大多數成長為軍隊的骨干,其中的佼佼者后來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

我軍現代化建設時期:

知識青年入伍走上了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軌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由於50年代后期軍事院校停止從地方招生,“文革”期間進而發展到大多數軍事院校停招停辦,導致了我軍軍官隊伍素質嚴重下降,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980年5月10日,總參、總政聯合發出《關於選拔培養基層干部問題的通知》,規定從當年開始實行青年學生與部隊優秀戰士經過院校培訓合格后,才能提升為干部的制度,其中高等專業技術院校以招收地方高中畢業生為主。這項新制度試行兩年后,被正式確定為我軍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制度。與此同時,從1980年起,全軍開始有計劃、大批量接收地方大學生入伍。

在這種形勢下,從1980年開始,大批知識青年進入部隊,形成知識青年參軍入伍的第三次高潮。僅1980年至1982年,全軍院校就為部隊輸送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干部12萬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從地方入伍的青年學生。

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隨著第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的形成與發展,其中的有益經驗相繼得以總結,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1988年正式頒布實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干部暫行條例》等,對知識青年入伍問題都有相應規定,從而使軍隊接收知識青年入伍走上了更為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