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錢穆的小學老師華倩朔

張建安

2014年06月12日14:14   來源:人民政協報

華倩朔

華倩朔

華倩朔是錢穆讀初級小學時的唱歌老師,並兼任國文老師。據錢穆在《師友雜憶》中回憶,華倩朔在當時得到了“神仙”一樣的敬重。為了獎掖后進,他曾特地送給錢穆一部《太平天國野史》,對錢穆影響很大。錢穆稱:“余生平愛讀史書,竟體自首至尾通讀者,此書其首也。”

錢穆在《師友雜憶》中曾記載這樣一件往事:“倩朔師在最后一年,亦赴蘇州城一中學兼課,每周往返。當其歸舟在鎮南端新橋進口,到黃石衖停泊,幾駛過全鎮。是日下午四五時,鎮人沿岸觀視,儼如神仙之自天而降。”華倩朔為什麼能得到像神仙一樣的敬重?除了他的才華,更重要的還是他的師德與人品。

獎掖后進施以援手

華倩朔是錢穆讀初級小學時的唱歌老師,並兼任國文老師。他是無錫蕩口鎮人,極有風度,年輕時曾游學日本,擅長音樂、書法、繪畫,且能吟詩填詞。后來,他曾編寫唱歌教科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暢銷全國,歷經一二十年不衰。更可貴的是,書中歌詞全部由他本人撰寫,尤其是他所寫的西湖十景歌,歌詞淺顯,意境深遠,全國傳誦,其才華之高可想而知。本來,當時社會就普遍尊敬老師,更何況華倩朔這樣的名師,他所受到的崇敬簡直無與倫比。

他是位非常惜才愛才的好老師。錢穆一輩子都忘不了: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華倩朔以“鷸蚌相爭”為題,讓學生們作文。等到星期一上學的時候,小學生錢穆突然發現自己所交的作文已被作為范文張貼在教室外牆上,引來同學們的圍觀。范文旁邊還有華倩朔老師的評語,稱:“此故事本在戰國時,蘇代以此諷喻東方諸國。惟教科書中未言明出處。今該生即能以戰國事作比,可謂妙得題旨。”對於錢穆文中的結論:“若鷸不啄蚌,蚌已不鉗鷸。故罪在鷸,而不在蚌。”華老師大加贊賞,寫評語:“結語猶如老吏斷獄。”錢穆得到很大的鼓勵,他還因此升一級上課。

同時,為了獎掖后進,華倩朔特地送錢穆一部《太平天國野史》,對錢穆影響更大。錢穆稱:“余生平愛讀史書,竟體自首至尾通讀者,此書其首也。”

華倩朔不僅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學生,而且力所能及地對周圍困難的人施以援手。錢偉長是錢穆的侄子,他在《八十自述》中稱:“進入蘇州高中才一個月,傳來父親中年39歲早逝的噩耗,全家遭到極大的困難,遺有一弟二妹,三個月后,母親又生下了遺腹七妹,一家六口,無隔日之糧,父親又無積蓄,除一櫃中國書外別無長物。幸有父叔老師華倩朔先生慷慨允住進黃石弄宅余房,免租十年……四叔(錢穆)除每月供給母親六元家用補助外,並全力資助我上完高中。這樣使我一生中度過了第一個生活難關。”

勉勵上進德藝雙馨

有一位名叫李成榮的戰士,解放前隨大軍南下來到蕩口鎮,結識了華倩朔。李成榮很喜歡雕刻,華倩朔愛才心切,將一枚珍貴的金石方印贈送給李成榮,勉勵他繼續上進。

除了華倩朔之外,錢伯圭、華山、顧子重、華紫翔等果育小學的老師,無不德藝雙馨,由於他們的教育,使錢穆在小學時就有了大學問家的雛形,而這些老師,他們不僅培養了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師德普化於學校內外,淨化著社會風氣,亦受到社會的極大尊重。70年后,錢穆回憶小學四年的學習經歷,十分感慨,說:“回憶七十年前,離縣城四十裡外小市鎮上之一小學校中,能網羅如許良師,皆於舊學有深厚基礎,於新學能接受融會。此誠一歷史文化行將轉變之大時代,惜乎后起者未能趁此機運,善為倡導,雖亦掀翻天地,震動一世,而卒未得大道之所當歸。禍亂相尋,人才日趨凋零,今欲在一鄉村再求如此一學校,恐渺茫不可復得矣。”

於今,距錢穆先生說此言又過去40年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