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叫囂要在三到六個月內消滅全部人民解放軍。
蘇中解放區位於整個中國解放區東南前哨,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一線隔江相望。中原解放軍突圍后,何應欽、白崇禧、湯恩伯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制訂了作戰計劃,准備渡江北進,消滅蘇中解放區。
當時,湯恩伯指揮15個旅約12萬人大舉進犯蘇皖解放區,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蘇中解放區,而我蘇中戰斗部隊的總兵力隻有19個團約3萬人。湯恩伯自恃兵力數倍於我,且全副美式裝備,揚言“3個星期足以收復蘇北”。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我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六師和第七、第十縱隊,在蘇中(江蘇省中部沿江地區)同國民黨軍作戰。他們集中優勢兵力,連續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等七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6個半旅、5個交通警察大隊,計5萬余人,殲滅敵人總數為華中野戰軍參戰兵力的近2倍。而這場戰斗,也以“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而載入史冊。
在首戰宣家堡和泰興的戰斗中,粟裕動用了15個團25000人,從7月13日起到14日的兩天戰斗中,殲敵3000人,並首創了我軍殲滅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紀錄。
宣泰戰役后,國民黨調集10萬人增援,企圖東西合擊,進佔如皋。針對敵人的進犯,從7月17日開始到22日,粟裕再次集中優勢兵力,在如皋地區殲滅國民黨四十九師師部、二十六旅大部,消滅敵人1萬人,俘敵6000余人。
擔任海安運動防御戰的我第七縱隊從7月30日打到8月3日,以3000多兵力阻擊5萬多蔣軍的輪番進攻,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殺傷敵人3000多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比1的紀錄。華中野戰軍主動撤離海安后,國民黨軍卻誤認為解放軍全面潰退,因此大肆分兵,企圖攫取如皋、海安整個地區。為了粉碎敵人的圖謀,粟裕、譚震林決心攻佔李堡等據點。戰斗於8月10日打響,至11日下午結束,前后不到20個小時,共殲敵1個半旅,俘虜和斃傷敵8000余人。
李堡一戰,粉碎了敵人全面“清剿”的計劃,國民黨軍將大部隊調置於海安、如皋、泰州等重點地區,用6個大隊和國民黨軍第二十六旅一個營放在丁堰、林梓“后方地區”。21日夜間,粟、譚率領3萬人深入敵后,以一部襲擊海安並佯攻黃橋,集中主力向丁堰、林梓實力較弱的敵守軍發起攻擊。經兩日激戰,於8月22日殲滅5個交警大隊和國民黨地方武裝5000余人,並繳獲了大批美國援蔣的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奪取丁堰、林梓,使如皋的國民黨軍如坐針氈,急忙調動其九十九旅由黃橋增援如皋。粟、譚以大部隊投入如皋、黃橋公路的戰斗。戰斗從8月25日發起至31日結束,歷時6天,共殲敵1.7萬余人,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新紀錄。
七戰七捷的最后一仗,是邵伯保衛戰。由揚州北進的國民黨整編二十五師,於8月23日分三路向邵北地區猛攻。華中野戰軍頑強阻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整編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聽到粟、譚在如黃公路全殲國民黨九十九旅后,擔心側翼遭到夾擊,急忙撤回揚州,遂於8月26日撤退。華中野戰軍成功取得了邵伯保衛戰的勝利。
1946年8月28日,毛澤東以《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為題,致電各野戰軍首長,對粟裕、譚震林提出表揚:
我粟譚軍從午元(7月13日)至未感(8月27日)一個半月內,作戰六次殲敵六個半旅及交通總隊五千,造成輝煌戰果。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隻表揚“六次殲敵”,是因為毛澤東在寫這個電報時,尚未收到華中野戰軍第七捷———邵伯保衛戰勝利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