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七七抗戰”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胡德坤 岳思平 韓永利

2014年07月07日18:2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七七抗戰”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圖為《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的國內報紙報道。法國《巴黎時報》稱贊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實為“插入日本蠻牛頸上的一支火箭”。

中國的“七七抗戰”,打破了日軍的速戰速決企圖

主持人: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同時,中國軍民奮起抵抗,史稱“七七抗戰”。之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開始全面抗擊日本的侵略。這種抵抗對日本的侵華步驟有何影響?

胡德坤(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的七七全面抗戰,打亂了日本的侵略步驟,制約了東西方法西斯國家的戰略配合,成為軸心國家之間結成戰略同盟的重大障礙,從而阻礙了日本呼應德國的北攻蘇聯、南攻英美戰略的實施。

日本的世界戰略包括北進、南進政策兩個方面。在日本全面侵華初期,北進戰略佔主要地位,其主要目標是攻佔蘇聯遠東地區。1936年8月7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五相會議制定了《國策基准》,正式把北進、南進政策列為日本國策。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其目的包含有南進的意圖,但主要還是為了鞏固和擴大以中國東北為主體的北進基地。

當時,日本當局極為輕視中國的抵抗力,樂觀地估計隻以三四個師團的兵力進行打擊,中國就會在短期內屈服。陸相杉山元在給天皇的上奏中狂妄地宣稱,“中國事變用一個月就解決了”。首相近衛文麿認為,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絕好機會,決定迅速增兵華北,擴大侵華戰爭。

戰爭初期,日軍雖佔有裝備和戰力上的優勢,但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受到重創。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美夢,使日軍不得不漸次增加兵力。1937年末,在中國關內的日軍達16個師團,相當於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武漢會戰后,日本國內僅剩下1個師團,可謂傾巢而出,要想北進攻蘇完全是有心無力了。

此時在遠東,蘇聯遠東軍已增加到20個師,而日本關東軍和日本朝鮮軍卻隻有7個師團,本來用於對蘇作戰的兵力卻投入到了中國戰場。這種情況使日軍統帥部內部發生了爭論。以參謀次長多田駿為代表的參謀本部擔心,對華戰爭將會變成長期戰爭,而無力發動對蘇戰爭,因而主張停止軍事進攻,用政略手段來結束對華戰爭,轉入對蘇戰爭體制。以陸相杉山元為代表的陸軍省則主張繼續擴大戰爭,用軍事手段打垮中國國民政府。杉山元認為,隻有征服了中國才談得上北進。近衛文麿支持杉山元的意見,決定繼續擴大侵華戰爭。

1938年7月,日本朝鮮軍在蘇聯邊境挑起了張鼓峰事件,結果以慘敗告終。這是日本北進的第一次試探。這次事件使日本感到,不迅速解決中日戰爭就無法充實軍備同蘇聯相對抗。於是,從8月到10月,日軍動用了10個師團的兵力攻佔了武漢和廣州。從表面上看,日本戰果赫赫,然而從實質上看,日軍的戰略進攻已成強弩之末。自此以后,日軍在中國戰場再也無力進行戰略進攻,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由於中國軍民英勇抗戰,日軍速戰速決戰略徹底破產了。

中國的“七七抗戰”,延緩了法西斯國家結盟的步驟

主持人:中國的全面抗戰,迫使日本將更多的兵力投入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為了孤立中國、牽制蘇美英等國,日本企圖與德國結盟,其結盟過程如何?結盟后的戰力有多大?

岳思平(軍事科學院原軍史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研究員):圍繞著日本全面侵華和中國全國抗戰問題,德、日、意法西斯進一步密切了三國的關系。1937年11月6日,德、日、意三國代表在羅馬簽訂了《關於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議定書》,標志著“柏林-羅馬軸心”已擴大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同月,德國與日本一起拒絕參加旨在討論日本侵略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會議。意大利雖然參加了會議,但忠實地充當了日本法西斯的代言人,反對制裁日本,拒絕支持中國。12月11日,意大利退出國際聯盟。同年11月和1938年2月,意大利和德國先后正式承認日本扶植的“滿洲國”,以討好日本。

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形成后,三國急於變政治同盟為軍事同盟,都迫切希望與對方締結為軍事同盟。1938年1月和7月,德國先后兩次向日本提出建立軍事同盟的建議。10月和12月,德日兩國先后就這一問題分別與意大利進行了會談。德國在與意大利取得一致意見后,於1939年1月6日,向日本提出三國同盟方案,並企圖在同月下旬正式簽署這份文件。

由於日本在是否對德、意進行武力援助等問題上分歧較大和在具體戰略目標上與德、意難以協調,因而德、意兩國撇開日本搶先一步,於5月22日在柏林締結了《德國和意大利同盟條約》,亦稱“鋼鐵盟約”,決心並肩協力行動以取得它們的生存空間。德、意兩國軍事同盟的建立,是法西斯軸心國由政治同盟發展為軍事同盟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法西斯戰線趨於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在此期間,匈牙利和西班牙於1939年2月和4月相繼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國際法西斯力量得到了發展和加強。

胡德坤: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可以說,中國的全面抗戰,是日本不能隨心所欲實施其世界戰略的根本性原因。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全面抗戰也是牽制日本與德國無法實現真正意義戰略配合的根本原因。日本與德國結盟初期就困難重重,中國抗戰是關鍵所在,這也是其后德日同盟訂立后,雙方進行的戰略配合徒有其表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之,中國的“七七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牽制了日本的戰略展開,延緩了法西斯國家結盟的步驟,遲滯了法西斯國家聯手發動全面世界戰爭的進程,為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准備時間。

中國的“七七抗戰”,逆轉了美英遠東綏靖政策的走向

主持人:中國的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使其無法南進或北進,客觀上說,中國為自己而戰,也是為英美蘇等國而戰。英美等國如何看待這時期的中國抗戰?其遠東政策有何改變?採取了哪些積極措施?

韓永利(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的“七七抗戰”促使了美英開始改變對日綏靖政策,終結了二戰局部戰爭時期貧弱國家遭受侵略、被迫抵抗、付出犧牲、最終失敗的悲憤命運,推動了中蘇美英和世界各國走向合作抗擊法西斯的歷史進程。

“七七抗戰”前,英美對日本侵華戰爭採取了綏靖政策。中國全面抗戰剛爆發之時,英美等國就認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很快就要變成第二個埃塞俄比亞,因此,不願因支持中國而同日本對抗,對日本的侵略也不過是作些“溫和的指責”。英美的對日綏靖態度使中國面臨被犧牲的危險,也使東亞乃至世界面臨深刻的戰爭危機。

中國的“七七抗戰”逆轉了美英遠東綏靖政策的走向,中國的抗戰意志促使了英美高層有識之士重新思考遠東政策。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就主張“全力支援中國”,“經濟制裁日本”﹔他還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在給國內的報告中認為,“只是由於……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日軍“才沒有向加利福尼亞州進軍”。因此,美國務必要援助中國。1938年5月7日,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隻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

中國抗戰促使了美英遠東政策的微妙變化。1938年1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和國務卿赫爾對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明確表示了願意以貸款方式援助中國,“希望中國繼續抵抗”,“不願中國喪失領土、放棄任何權利”的意向。6月,美國開始對日本實施“道義禁運”。12月,美國宣布向中國提供2500萬美元貸款(即桐油貸款),並於次年2月正式簽訂了桐油借款合約。在美國影響下,英國也宣布對華貸款50萬英鎊,隨后又決定貸款500萬英鎊。

美英的這些變化緣起於中國全面抗戰,從而也推進了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

中國的“七七抗戰”,形成了東亞制約日本侵略的全新格局,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主持人:“七七抗戰”后,最早支援中國的是蘇聯。蘇聯為什麼第一時間支援中國?為中國提供了哪些援助?

胡德坤:“七七抗戰”后,國民政府馬上派人與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商談由蘇聯供應軍事裝備及締結中蘇互助條約一事,並於1937年8月21日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率先援華。當時的法國報紙評論中蘇條約是“插入日本蠻牛頸上的一支火箭”。關於中國抗戰對蘇聯的戰略價值,1938年初,斯大林對訪蘇的中國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坦言:“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佔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這如實地說明,中國全面抗戰形成了東亞制約日本侵略的全新格局,對進一步構建中蘇相互支撐的戰略局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岳思平: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密切了兩個大國的關系。蘇聯在面臨日本和德國東西對進嚴重侵略威脅的形勢下,為了牽制日本,保障遠東地區的安全,從人力、物力、財力和道義上大力支持中國,堅決站在反法西斯的中國一邊。誠然,蘇聯為打破德、日法西斯雙重威脅,在與英、法結盟無望,謀求集體安全努力失敗的情況下,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是不利的。共產國際和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加拿大、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丹麥、瑞典、日本的共產黨與工會,越南、朝鮮、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諸多國家的人民,都紛紛與中國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以中國、蘇聯為代表的這一國際力量,對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貢獻越來越大。

胡德坤:縱觀中國“七七抗戰”對蘇聯戰略和美英東亞政策的影響,可以看到,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起始於中國全面抗戰。圍繞中國抗戰,東亞國際格局發生了不同於“九一八事變”時期的全新變化,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主要大國走向聯盟的總體趨勢,而這正是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之所在。

(主持人:張記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