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非 符王潤
在瓊海市中原鎮燕嶺村的公墓裡,兩個巨大的墓塚內,掩埋著近千條被日軍屠殺的生命。 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日軍在坦克掩護下,在文昌地區“追剿”抗日力量。 邢越供圖
日軍在椰林中“追剿”抗日力量。 金山供圖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海南大學副教授金山結識了一批來自日本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日軍侵瓊歷史。目前,他手上已經擁有一大批能夠証明日軍侵瓊暴行的資料。
慰安婦、千人坑、日軍侵瓊的種種民間圖文資料……實物証據與民間証據確鑿,有力地証明了日軍當年在海南所犯下的種種暴行。
在日軍侵華戰爭發端的七七事變77周年后的今天,怎樣牢記並延續這段歷史,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責任。學者金山說,作為學者要去發現、去研究,讓各種各樣的文獻、照片能夠佐証親歷者口述的歷史。作為親歷者就要向后人訴說這段歷史,還原歷史真相。作為一個普通人,則有義務去肩負起這段歷史。
瘋狂生長的野草,幾乎將黃色的小土路湮沒。80歲的老人曾靖邁著蹣跚的步子,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一處掩藏於青翠枝椏之后的公墓前。
這處位於瓊海市中原鎮燕嶺村的公墓裡,兩個碩大的墓塚內,掩埋著近千個被日軍屠殺的生命。在墓塚前,還殘留著村民們在農歷三月初一公祭日那天留下的殘香和未燒盡的紅燭。一瓶倒盡的白酒瓶立在墓旁。
“光是瓊海這樣埋藏了近千人的墓塚就有7處。”曾靖是當年日軍屠殺慘案的幸存者,為了讓后人牢記過去的慘痛歷史,退休之后,他開始走訪幸存者並收集當年屠殺慘案的資料。
在日軍佔領海南的年代,海南各地都曾發生過村民遭日軍任意屠殺的慘案。慘痛的記憶,在海南各地的很多村庄依然存留。
日軍曾制造出
無數駭人聽聞的慘案
“日軍佔領海南島,不僅僅是其領土野心和對海南資源的覬覦,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是想將海南作為針對華南地區的航空基地以及南太平洋作戰的前哨戰。”海南文史專家符和積曾就職於海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參與編著了《鐵蹄下的腥風血雨——日軍侵瓊暴行實錄》三冊,對於日軍侵瓊歷史有著幾十年的研究。他表示,海南擁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日軍自然不會輕視,因此對海南實行領土、意志雙重佔領就成為了必然,而這佔領的方式就是血腥屠殺、鎮壓。
僅資源掠奪方面,石碌及田獨的鐵礦、屯昌羊角嶺的水晶礦等地,就發現了多處揭露日軍暴行的萬人坑。“日軍出於戰略需要,主要公路沿線如瓊山、南陽等地,大量的墟市被直接從地圖上抹去,出現大范圍的無人區,制造出無數駭人聽聞的慘案,無數平民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符和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日軍制造屠殺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為了鎮壓反抗力量而屠村、有因為受到襲擊而進行的屠殺、有為了戰略需要而直接屠戮平民等等,“不僅僅是制造血案慘案,強征勞動力、慰安婦同樣導致了大量平民死亡。”
數據最能夠體現出日軍在海南究竟殘害了多少人。據目前整理的資料顯示,在日軍侵佔海南的6年多時間裡,被殘殺的平民多達20萬人,而整個海南島死亡人數則高達40萬,超過當時海南總人口的1/5。
日軍侵瓊歷史
還遠沒有發掘完
“日軍侵瓊的歷史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完。”作為《鐵蹄下的腥風血雨——日軍侵瓊暴行實錄》一書的作者,符和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雖然書中記載了大量日軍暴行史實,但更多歷史還沉寂在民間,等待著人們發現。
符和積表示,目前全省所有市縣都在進行著《抗日損傷報告》的整理工作,很多人在民間搜集著相關的材料,《鐵蹄下的腥風血雨》一書也涵蓋了海南所有市縣發生的種種日軍暴行,並填補了日軍侵瓊歷史方面的空白。“但這還遠遠不夠。”符和積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目前海南各地還健在的屠殺幸存者、親歷者們,是証明日軍暴行最有力的証據,他們的回憶、口述都還鮮為人知。
“在《鐵蹄下的腥風血雨》出版之后,有許多人按照書中的記載到各地尋訪,其中就有日本學者佐藤正人,他們的努力同時也充實了這本書的內容,讓更多的歷史被發掘、被証實、被牢記。”
所有人都要肩負起
傳承歷史的責任
海南歷史中最為沉痛的那部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其實並不知曉。對此,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金山體會十分深刻。
“我有一個學生,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在我給他指導論文時,內容涉及到日本在海南進行殖民化統治時制造的種種暴行。而這個學生居然向我提出質疑,說日本只是侵佔而非殖民,這些暴行他從未聽說過。”金山告訴記者,在震驚於一個本地人從未了解過故鄉歷史的同時,他也開始意識到,海南的這段歷史,知道的人還是太少。
牢記歷史,首先要發現歷史。金山是海南近現代史研究會會員,曾參與編譯《日軍侵瓊內幕揭密》等書。金山曾留學日本,因此他選擇從日本國內著手,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
“說實話,中文資料在國內極少,外文資料未知的太多,因此不斷有新的資料被發現,並成為佐証口述歷史最直接的証據。”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金山結識了一批來自日本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日軍侵瓊歷史。目前,他手上已經擁有一大批能夠証明日軍侵瓊暴行的資料。
金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收藏有著多達31本涵蓋海南全省的侵瓊日軍戰時日志,這相當於31本發掘日軍侵瓊歷史的“路線圖”,能夠指引他們去發現更多沉寂的歷史。“可以說是日本人一絲不苟的習慣幫了我們這個忙,每天發生什麼事,當年侵瓊的軍官在戰時日志上都有著詳細的記載,將這些資料吃透,將有助於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完善海南島的歷史,接近歷史的真相。”金山說。
同時,金山手上還有著數百張珍貴的老照片,大部分都是通過在日本國內的搜集以及日本民間人士的幫助下找到的。“說實話,讓我感到十分汗顏的是,包括佐藤正人、齊藤日出治在內的日本學者,掌握的資料之多、走訪之詳細、堅持之久、研究之透,令人感佩。”金山坦言,國內的研究學者、民間人士力量太過分散且往往后勁不足,相比起枯坐象牙塔,到現場去顯得尤為重要。
若要說海南曾像台灣一樣,被日軍實行過“皇民化政策”,恐怕很多人未曾耳聞,但事實是肯定的。“我曾在上課時向學生說起這些歷史,很多人不信。有一次我和佐藤正人先生一起到海口市大致坡鎮走訪時,田埂旁偶遇的兩位老人聽見佐藤的日語,竟然脫口而出一句日語‘我是順民!’”金山告訴記者,這樣的証據,有力地証明了日軍當年在海南所犯下的種種暴行。
怎樣牢記並延續這段歷史,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責任,金山說,作為學者就要去發現、去研究,讓各種各樣的文獻、照片能夠佐証親歷者口述的歷史。作為親歷者就要向后人訴說這段歷史,讓更多人了解並還原歷史真相。作為記者就要去宣傳、去延續,讓所有人都看到歷史的真相。但作為一個普通人,則有義務去肩負起這段歷史,牢記歷史,並避免悲劇再一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