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黎
張鼎丞是共和國首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作為我國政法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他為建立和開創共和國檢察事業,確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實施,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建設中國特色檢察制度奠定了基礎。
張鼎丞一輩子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人民和黨的團結。”
1935年,擔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張鼎丞,率領紅軍游擊隊在閩西一帶打游擊。有一次,張鼎丞經過湖雷鎮增水坑,聽說村裡有一位老太太病了很久,沒錢醫治。他特意來到老太太家裡,掏出自己節衣縮食省下的一塊銀元,放到老太太手裡,吩咐她好好治病。老太太后來逢人就說:“鼎丞比我們的親兄弟還親,共產黨是我的救命恩人。”
新中國成立后,張鼎丞始終保持共產黨人艱苦朴素的本色。張鼎丞家鄉的房屋於1928年永定農民武裝暴動時,被國民黨軍隊燒為廢墟。解放后,鄉親們多次要求他重建,他都沒有同意。1964年8月,永定暴動紀念館負責同志寫信給張鼎丞的侄子張定安,告知他准備重建張鼎丞的舊居。
幾天后,張鼎丞給永定暴動紀念館負責同志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在舊社會裡,做了官,就要在家鄉買田置產,大興土木,筑樓建房,修祠堂立碑石,所謂榮宗耀祖。我們搞革命的,絕不能這樣做。一個革命者應當全心全意為大多數人服務,絕不可為少數人服務,更不可為自己服務。任何時候都應當以大多數群眾的最大利益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現在農村的情況雖然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多數地方還沒有擺脫貧窮,大多數人的住房還是擁擠的、簡陋的,如果現在把我過去住的房子重建起來,會有什麼影響呢?”家鄉人民最終遵從了張鼎丞的意見。
“艱苦朴素”是張鼎丞給家人立下的家規。他經常教育子女:“你們生長在高干家庭,沒有理由可以比別人特殊。如果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肯定是沒有出息的。隻有靠自己勤奮學習和工作,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張鼎丞的兒女從小就穿著帶補丁的衣褲,布鞋也是家裡自制的。隻有到了春節,他才讓他們做一件新衣服,數十年如一日。
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處於困難時期,物資極大匱乏。當時小女兒張路寧上初中,學校離家隻有一站路程,可是不到星期天,張鼎丞絕對不讓住校的女兒回家住,也不許她在家吃飯。張路寧在學校食堂吃不飽,曾偷偷跑回家找東西吃。張鼎丞發現后批評路寧說:“在國家困難的時候,你應該和大家一樣過艱苦生活,不能搞特殊。”
1974年,女兒張延忠與王若飛之子王興結婚,在江西工作。張延忠的婆婆李培之由於受錯誤批判,被關進監獄多年。老人出獄以后,被組織安排在北京居住,由於行動不便,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而李培之隻有遠在江西工作的王興一個孩子,確實有不少困難。為了照顧婆婆,張延忠和王興准備向組織上申請調回北京工作。
已經76歲高齡的張鼎丞,聽說女兒女婿想調回北京工作的消息后,馬上找他們談話:“好兒女要志在四方。為了照顧媽媽,怎麼連工作都不顧呢?你們的媽媽組織上會照顧的。再說,現在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家中也有困難的,如果都要求調回北京,能辦得到嗎?”
張鼎丞耐心勸導女兒女婿:“當年,你祖母和我在閩西革命根據地打游擊時,你祖母被國民黨抓進了監獄,直到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才被放出來。那時,你祖母已身染重病。當時組織上照顧我,讓我去看望你祖母,可是,革命形勢發展很快,我所在的部隊必須立即開拔,條件不允許我回去。再說,有的戰士親屬也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我作為領導干部,決不能帶這個頭。后來,你的祖母去世了,我心裡非常難過。但是,我相信你的祖母是不會怪罪我的。她老人家知道,我是出名的孝子,她病重時我沒有回去看她,是為了革命,為了千千萬萬窮苦百姓的解放……”
最后,張鼎丞語重心長地對張延忠和王興說:“我們的心也是肉長的,並不是不要家庭和父母兒女的感情。我們犧牲一家的兒女情長,正是為了廣大人民的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