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大轉折到大決戰——鄧小平逐鹿中原的輝煌歲月(下篇)

熊廷華

2014年07月17日11: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經略中原,粉碎國民黨軍分區防御體系

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由戰略協同發展為戰役和戰斗的緊密配合,完成了面上的佔領,使中原成為解放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國民黨軍面臨線線被切斷、點點被包圍的不利態勢,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線,對生命攸關的中原戰場實行分區防御,建立了8個綏靖區,同時調集重兵,配置若干機動兵團,與共產黨爭取中原,鞏固長江防線。

1948年初,中原戰場國共雙方兵力如下:

國民黨方面,國防部長白崇禧、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三員大將,統率86個旅66萬人,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一,所轄的胡璉、邱清泉、張軫、孫元良、斐昌會、張淦六大兵團,依托平漢、隴海、津浦路作為分割中原解放軍的“十字架”,准備伺機發起軍事進攻。

共產黨方面,軍事力量仍明顯處於劣勢。劉鄧大軍,陳謝兵團,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隻有50個旅35萬人。尤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重武器全部銷毀,三分之一的干部戰士地方化,編制嚴重不足,有的縱隊隻有兩個旅,戰斗力大不如前。

有鑒於此,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鄧小平率3個主力縱隊轉出大別山,北渡淮河,與劉伯承會師,統一指揮所屬部隊及陳謝兵團和華野陳唐兵團,在淮河、漢水、隴海鐵路之間尋求戰機,鞏固和發展中原解放區,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分區防御體系。

鄧小平走出大別山,要在更廣大的空間、更廣闊的戰場,指揮更多的隊伍,進行更大的軍事斗爭,同國民黨軍進行影響全國戰爭格局的重要軍事較量。在劉鄧的直接指揮下,中原解放軍主動實施分遣與集結相結合的運動戰,不斷給國民黨軍殲滅性打擊,在中原戰場開創出大規模殲敵的新局面。

劉鄧向中央軍委建議,中原西部地形險要,山地與平原相間,南有伏牛山,北瀕黃河,兩個方向上都有根據地,一條貫通東西的隴海鐵路也易被切斷,是個可戰可守、能進能退的好戰場。我軍應積極向西行動,並調動大別山敵人西進,尋機殲滅之。

中央軍委同意了劉伯承、鄧小平提出的三路大軍向豫西挺進的戰略任務。

洛陽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地處陝、晉、豫3省要沖,是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也是鄭州與西安的聯絡中心。攻克洛陽,既可割斷鄭州與西安之間的聯系,還可使豫陝鄂新區與黃河以北老解放區連成一片。根據劉鄧的統一部署,1948年3月,陳謝兵團、華野陳唐兵團和太岳軍區第五軍分區部隊共28個團的兵力,並肩作戰,一股作氣拿下洛陽,並生俘敵師長邱行湘,殲敵約2萬人。

洛陽戰役,是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后,對敵設防堅固的中等城市成功進行的一次攻堅作戰,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在中原的防御體系,拉開了中原三軍協同作戰、粉碎國民黨軍中原分區防御體系的序幕。

1948年4月,劉鄧大軍越過平漢鐵路進入豫西,與陳謝兵團、華野陳唐兵團會師。為開辟更深遠的戰略后方,劉鄧召集各兵團首長會議,研究部署宛西戰役。

宛西地處豫、鄂、陝3省交界處,反動民團十分頑固,平時分散為民,戰時集中為兵,數量之大,槍支之多,為全國罕見,是蔣介石親手扶植的“模范區”。這些民團先后被陳謝兵團痛擊后,又由國民黨南陽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雲指揮,恢復到22個團。中原解放區要向漢水流域發展,必須首先掃除這一地區的反動勢力。

鄧小平對負責指揮宛西戰役的陳賡說:“這場戰役,是我們三軍會師、逐鹿中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出奇制勝,掌握中原戰場的主動權。”

根據劉鄧部署,陳賡下達了宛西戰役的命令。宛西戰役從5月2日開始,到17日結束,先后攻克10余座重要城鎮,殲滅國民黨軍2個正規旅、5個民團全部和13個民團大部,共2.1萬人。從此,豫西解放區更加鞏固,中原解放軍既可向西南機動,威脅國民黨長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線,又便於向東作戰,尋機殲滅敵人。

鄧小平轉移到豫西后,著手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中原局的領導力量,組建中原軍區。1948年4月20日,劉伯承、鄧小平向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提出了加強中原局和組建中原軍區的建議。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分別任中原局第一、第二、第三書記﹔成立新的中原軍區,將劉鄧統率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李先念為第二副司令員。中原軍區下轄鄂豫、豫皖蘇、皖西、桐柏、江漢、豫西、陝南七大軍區。

中原解放區的對敵斗爭,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擴大中原戰果,中央軍委指示粟裕兵團南渡黃河,進入中原戰場尋機殲敵。為配合粟裕兵團南下,1948年5月22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發起宛東戰役,殲敵1萬余人,給張軫兵團以沉痛打擊,鉗制胡璉兵團於漯河地區。

此次粟裕兵團南下,以尋殲邱清泉兵團為主要目標。可粟裕兵團兩次圍殲邱清泉兵團,均因該敵收縮太快,未能捕到戰機。粟裕當機立斷,改變殲擊邱清泉的計劃,決定發起開封戰役,攻克河南省會開封,迫使蔣介石調兵增援,在運動中創造殲敵條件。

中央軍委批准了粟裕的作戰部署,指示中原野戰軍主力繼續鉗制胡璉兵團。

6月17日,在中原野戰軍第九、第十一兩個縱隊的配合下,陳唐兵團向開封城發起猛烈的攻擊,經過5晝夜浴血奮戰,全殲開封守敵4萬余人。開封戰役打響后,蔣介石一面令開封之敵死守待援,一面令胡璉兵團北援,孫元良兵團東援,邱清泉兵團西援。胡璉兵團被中原野戰軍死死堵住,從鄭州東援的孫元良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和豫皖蘇軍區部隊擊退,西援的邱清泉兵團被粟裕兵團牽制,國民黨統治集團一片混亂。

蔣介石為穩定人心,嚴令邱清泉兵團、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加速向開封攻擊前進,令新組建的區壽年兵團於邱清泉兵團左翼,經睢縣、杞縣迂回開封,企圖與中原解放軍主力決戰,奪取開封。蔣介石宣稱:戰爭能否勝利,全靠中原這場決戰。

國民黨軍兩路扑來,正中粟裕“動敵”之計。6月26日,陳唐兵團主動撤出開封,向通許縣方向轉移。邱清泉一個旅配合劉汝明部佔領開封后,主力尾隨陳唐兵團南下。區壽年兵團抵達睢縣、杞縣地區徘徊不前,兩兵團出現40公裡空檔。在中原野戰軍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縱隊的配合下,華東野戰軍抓住有利戰機,於6月27日到7月6日舉行睢杞戰役,又殲滅國民黨軍隊5.4萬余人。

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合稱豫東戰役,在連續20多天的作戰中,中原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9萬余人,嚴重削弱了中原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豫東戰役期間,中原野戰軍鉗制和阻擊沿平漢線北援之敵3個縱隊,有力地保障和策應了華野主力作戰。從此,中原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基本喪失了發起戰役性進攻的能力。

豫東戰役發起后,漢水流域中段僅有國民黨第15綏靖區3個旅和保安團2個團防守,勢孤力薄。劉伯承、鄧小平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第六縱隊和桐柏、陝南軍區主力,在江漢軍區部隊配合下,組織發起湖北襄樊戰役。在談及攻打襄陽的策略時,鄧小平說:“這局棋,我們要出奇制勝,華野主力在豫東展開打,中野主力在平漢線牽住南線敵人兵團,然后我們出‘邊車’奇襲襄陽。”幾句話就概括出了當時中原的戰略形勢。

襄陽,南拱武漢,西屏川陝,為川、陝、豫、鄂邊界戰略要地。7月2日,中原野戰軍參戰部隊採取遠距離奔襲戰術,冒雨自河南新野縣出發,一晝夜行軍70公裡,掃除襄陽外圍之敵,隨后沿漢水順流而下,集中優勢兵力合圍襄樊,奪取樊城。15日,中原解放軍掃除了襄陽城外的一切障礙,隨后發起總攻,活捉國民黨特務頭子、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襄樊戰役歷時15天,殲敵2.1萬人,解放了襄陽、樊城等城鎮,控制了漢水中段,形成對國民黨軍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的嚴重威脅,有力地配合了豫東戰役。至此,國民黨在淮河以南、漢水以北的中原廣大地區,僅剩幾個孤立據點了。國民黨中原防御體系被粉碎,解放軍掌握了中原戰場的主動權,實現了中原逐鹿的偉大勝利。中原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日益鞏固起來。

1948年7月,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對於國共雙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雙方均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研究戰爭形勢和軍事戰略。國民黨召開的是“軍事檢討會”,共產黨召開的是中央政治局會議。鄧小平作為中原局第一書記,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的九月會議。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全黨的戰略任務,即:建立一支500萬的人民解放軍,在1946年7月起的大約5年的時間內,殲敵正規軍500個旅﹔軍事上人民解放軍仍應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准備打若干帶決定性的大會戰,力爭殲滅更多的國民黨軍隊﹔全國作戰的重心在中原。

中共中央決定與國民黨軍展開生死大戰。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對鄧小平說:中原野戰軍的任務很重啊,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無非是三種可能:一是一下子解決問題,當然最好,可是不容易啊﹔二是形成一鍋夾生飯,不能著急,一口一口慢慢吃下去,這也很好﹔三是退出中原,那隻好等有了資本再來。

“我們要爭取最好的結果,在中原解決問題,一定要做到合格!”鄧小平胸有成竹,落地有聲。

毛澤東緊握著鄧小平的手:“就是要合格,我相信你!”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中華大地上戰略大決戰的帷幔即將拉開。劉伯承、鄧小平和他們統一指揮的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如何奪取中原戰略大決戰的勝利?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決戰淮海,中國革命走向全國勝利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地分析戰爭形勢,正確把握戰略決戰的時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在東北,共產黨的兵力超過國民黨,戰略決戰的第一戰——遼沈戰役在東北展開。共產黨控制了東北全境,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顛倒過來。

東北問題解決了,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說:誰在中原取得勝利,最后的勝利屬於誰的問題就能解決。

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在中原的兵力總計80萬。以徐州為中心的劉峙集團和以漢口為中心的白崇禧集團,拱衛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長江一線,構成國民黨軍隊的中原防御體系。徐州是隴海與津浦兩條鐵路的交匯中心,西邊與鄭州之間,駐有邱清泉兵團﹔東邊是李彌兵團和黃百韜兵團﹔南邊與蚌埠之間,鐵路兩側東有李延年兵團,西有孫元良兵團。漢口北部信陽一帶,部署著國民黨的黃維兵團和張淦兵團。這些主力和精銳組成的機動兵團,人數都在10萬人以上,企圖使人民解放軍對其戰略要點“啃不爛”,對其增援兵團“吃不掉”。

共產黨方面,劉鄧的中原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西的開封,陳粟的華東野戰軍在徐州東北。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加上華東、中原、華北軍區部隊,有兵力60萬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科學分析了中原的戰略態勢,認為決戰時機已經成熟,決定組織和發起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場,位於黃淮平原,河南、江蘇、安徽、山東4省交界之地。對於這次戰役,國共兩黨都非常關注。國民黨軍最高統帥蔣介石說,徐淮會戰實為我國家存亡之最大關鍵。

中共中央也充分認識到了此次戰役的重要意義。毛澤東指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解決。

為統一指揮南線我軍的統一行動,保証淮海戰役順利進行,中央決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總前委,討論重要問題﹔鄧小平、劉伯承、陳毅3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了。總前委確定第一階段的作戰部署:華野主力和中野第十一縱在徐州以東割裂、圍殲黃百韜兵團,阻擊李彌兵團東援﹔中野主力分為兩部,一部由鄧小平、陳毅指揮,切斷津浦路徐州到蚌埠的聯系,另一部由劉伯承指揮,遲滯可能由西南方向而來的黃維兵團。

鄧小平率部日夜兼程,佔領津浦路徐蚌線要沖的安徽宿縣,北拒徐州,南阻蚌埠,形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華東野戰軍激戰11日,全殲黃百韜兵團,消滅國民黨18個師,將劉峙集團分為南北兩塊,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第一階段勝利以后,第二個階段殲敵目標如何確定,成為戰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提出北打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南戰劉汝明、李延年、黃維,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南北兩線同時作戰。

鄧小平歷來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但決不盲從,正是這一點,鑄就了其與眾不同的鮮明性格。鄧小平認為:中原和華東野戰軍同時進行兩個大的殲滅戰,力量遠遠不夠。最穩妥的辦法是殲滅黃百韜兵團后,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徐州以東地區休整﹔同時以尚未使用的3至5個縱隊用於南線,協同中原野戰軍殲滅黃維兵團。

黃維兵團原本駐扎在桐柏山一帶,因黃百韜兵團被圍困,蔣介石命令黃維向徐州緊急馳援。盡管他們風雨兼程,匆匆忙忙走了300裡山路,一路吃盡了苦頭,可剛到安徽蒙城時,黃百韜兵團已被殲滅。

黃維的第十二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有12萬人,其第十八軍系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制裝備。如果讓這支戰斗力較強的力量加入徐州,將為人民解放軍下一步全殲徐州之敵增加很大困難。

然而,中原野戰軍隻有15萬人,能投入的兵力隻有12萬,而且武器裝備很差。要打黃維,必須要下大的決心,狠的決心,是一場惡仗。

有人提出先擋住黃維,然后找機會一口一口地吃掉。可黃維兵團是機械化部隊,一看局勢不好,就會撒“腿”狂奔。

還有人提出三面包圍,留出一面,在運動中將其殲滅。

鄧小平慢慢地吸著煙,靜靜地聽著,一直沒有說話。不管別人怎樣爭論,劉伯承也認真地聽著,一言不發。

鄧小平終於說話了,聲音不大,非常有力:下決心,就是要做個口袋,把黃維裝進去。把口袋扎死,一口一口地吃。

有人擔心,一個對一個,萬一扎不住,敵人沖破口袋,會被反咬一口,不如留出一個口子,讓敵人跑一股吃一股。

大家看著劉伯承,等著他拍板。

“按鄧政委說的意見辦,就是要死扎口袋。如果留出一個口子,黃維就會王八逃命,翻著跟斗逃出去。扎死了再一困,敵人的重武器就沒用了。”劉伯承一錘定音。

鄧小平與劉伯承、陳毅取得一致意見后,兩次親擬電文,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陳述了先打黃維的理由。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完全同意鄧小平先打黃維的決策。

鄧小平告訴中野部隊:隻要能殲滅黃維兵團,哪怕是中野付出再大的損失,即使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是可以取得全國的勝利,這代價也是值得的。

黃維一過澮河,就發現了中原野戰軍的口袋陣,馬上把脖子縮了回去,轉頭南撤。中野全線出擊,將黃維兵團包圍在了宿縣以南的雙堆集地區。

黃維兵團被包圍了,蔣介石不知所措。先令黃維兵團向東突圍,被中原野戰軍擊退﹔於是改令就地固守,轉入防御,待兵來援。可徐州方向的援軍被華東野戰軍頑強阻擊,不能前進。

蔣介石一令一改,讓中原野戰軍的口袋扎得更結實了。

蔣介石感到黃維處境危殆,自知打通津浦路的計劃難以實現。為保存徐州主力,並解救黃維,他隻好決定放棄徐州,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南下,企圖先解黃維兵團之危,然后一同南撤﹔令劉峙飛赴蚌埠,指揮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繼續北援,以期接應。

華東野戰軍分路追擊,將杜聿明集團3個兵團包圍在豫東永城縣的陳官庄。由此形成了劉伯承稱之為“吃一個(黃維),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形勢。

完成對杜聿明集團的包圍之后,總前委的注意力轉移到黃維這邊。從12月6日開始,陳賡率東集團,陳錫聯率西集團,王近山率南集團對雙堆集發起全面進攻,中原野戰軍雖殲敵5萬,自己也付出了2萬多人的代價,未能解決戰斗。

鄧小平守在電話旁,關注著敵我雙方的傷亡情況。

“從華野調兩個縱隊過來,黃維就吃不消了!”陳毅向劉伯承建議。

“華野那邊也很困難!”鄧小平說。

“你們不怕中野打光,但也不能看著打光!你們心疼,我也心疼!就這樣定了,我給華野打電話。”陳毅欲動電話。

“中野不能獨殲黃維,真是莫大的遺憾。給華野增加負擔,實在過意不去。”鄧小平對陳毅說。

“中野圍殲黃維已是不顧任何代價了,盡了最大的努力,使華野能夠從容機動。這次華野投入兩個縱隊,也是情理之中。”陳毅力主說服鄧小平。

鄧小平終於同意華野投入兩個縱隊,參加對黃維的攻擊。

12月13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的配合下,向黃維兵團發起總攻。至15日,全殲黃維兵團余部,取得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勝利。

在對黃維兵團的作戰中,鄧小平主動擔負了戰役的組織實施和前敵指揮工作。他對劉伯承和陳毅說:“兩位司令員,我比你們小幾歲,身體也比你們好一些,具體工作讓我多做些,夜間值班我也多值些。”鄧小平向作戰科宣布:一般事情多找他請示報告,重大事情同時報劉、陳、鄧3位首長。

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負責淮海戰役全局的決策、謀劃、部署,協調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的作戰﹔作為中原局書記,他要親自督促部署中原解放區的支前、戰勤和供應工作﹔作為中原野戰軍的政委,他不僅要處理大量的日常事務,還要做好全軍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証部隊和前方將士的旺盛的戰斗力。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是全殲杜聿明集團。

被圍困在南北5公裡、東西10公裡狹小地區的杜聿明集團,覆沒已成定局。中共中央從全局考慮,指示人民解放軍圍而不打。此時已是隆冬季節,雨雪交加。合圍圈內的邱清泉、李彌兵團近20萬人,吃、穿、住十分困難。蔣介石空運來的食品,時斷時續。飢餓的士兵見什麼吃什麼,連戰馬都殺了。凍壞了的士兵找到什麼就燒什麼,連墳墓裡的棺木也被挖出來燒火取暖。

杜聿明集團也毫無斗志,軍心動搖,成排、成連甚至成營地向解放軍投誠。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10日下午,全殲杜聿明集團。至此,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中原大決戰——淮海戰役宣告結束。

淮海戰役結束這天,鄧小平向毛澤東作了《關於淮海戰役期間部隊情況報告》。

淮海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極其罕見。在以鄧小平為首的總前委指揮下,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歷時66天,殲滅國民黨軍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部,共計55.5萬人。淮海戰役的勝利,對全國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南線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基本被消滅。人民解放軍乘勝南下,直至長江北岸,國民黨統治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長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漢等地,已處在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國民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全國解放,指日可待。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湖北省中共黨史學會和人物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