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飛
[摘要]毛澤東對成語不僅大膽使用,還用得特別具有創造性。他使用的“五湖四海”含義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作為地域、背景概念上的“五湖四海”,作為意見、作用來源上的“五湖四海”,作為團結必要性上的“五湖四海”。按照這三個層次的標准,可以從注重廣泛性、提倡包容性、體現平等性、加強團結性等四個方面理解毛澤東對“五湖四海”的使用。他之所以在不同場合、不同背景下強調要搞“五湖四海”,是從大局出發,考慮到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實現革命和建設的目標而提出的。同時也反映了毛澤東的個性和文學修養,展現了一代偉人的寬闊胸襟和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毛澤東﹔五湖四海﹔廣泛性﹔包容性﹔平等性﹔團結性
“五湖四海”這個詞的含義泛指全國各地,有時指世界各地,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代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據筆者對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著作及相關文獻的不完全統計,毛澤東明確使用“五湖四海”的記載至少有九次。(毛澤東在青年時代使用的“民眾的大聯合”一詞與“五湖四海”的意思一致,如果將此類算上的話就更多了。)應該說,他對這個詞的使用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毛澤東對成語不僅大膽使用,還用得特別具有創造性。比如“實事求是”,原是就讀書而言,有“務得事實,每求真是”的意思,毛澤東卻賦予它新的含義,變成了現在語義的成語。他在使用“五湖四海”這個詞時同樣也是如此,賦予了它更為寬泛的含義。
我們首先看看毛澤東使用的“五湖四海”含義中幾個層次的劃分。
一是作為地域、背景概念上的“五湖四海”。“五湖四海”最初的含義就是從地理上來說的,就這一層次的含義而言,毛澤東在使用這個詞時,意思是要在地域和背景上體現廣泛性,不同地域、不同背景都要有自己的代表。1967 年5 月20 日,毛澤東來到中央警衛團一大隊一中隊第十一分隊,在詢問戰士們的情況之后,他指著幾個人和藹地說 :“你是山東的,你是河北的,你是河南的,我是湖南的,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啊!”(王東溟主編《開國領袖毛澤東與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0 頁。)
二是作為意見、作用來源上的“五湖四海”。這是毛澤東使用“五湖四海”含義的第二個層次。就這個層次來說主要是匯集各方面的意見,為決斷提供更多參考,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要發揮所有參與者的力量,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比如,1957 年3 月10 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新聞出版界座談會。座談中,他說:這次只是提出問題,這次會議也是“五湖四海”,效果如何,將來再看。
三是作為團結必要性上的“五湖四海”。這應當是毛澤東使用“五湖四海”含義的最高層次。毛澤東認為,面對一個困難的目標或者強大的敵人,需要把所有力量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才能最終取勝。比如, 1944年 9月 8日,毛澤東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中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毛澤東選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005頁。)
按照這三個層次的標准,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毛澤東對成語“五湖四海”的使用。
第一,注重廣泛性。廣泛性是“五湖四海”最基本的內涵,也是在毛澤東使用情況中見得最多的。新中國成立后,各類人才需求很多,軍隊、機關、企業調撥人才頻繁。毛澤東在鼓勵人員流動的同時,也考慮到全國各個區域省份的均衡。比如,為了解全國的情況,特別是農村的真實情況,他要求負責警衛任務的一中隊“搞成五湖四海”。從全國各專區分別選一個,不要重復。(參見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51頁。)
第二,提倡包容性。在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黨是政治團體,不是家族或職業團體,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因為政見相同而結合起來的。政見不同就要有爭論,爭論時分清界限是必要的,但今后要少戴帽子為好。(參見《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第 696頁。)另外,由於黨員干部文化層次不一樣,對工作的理解、工作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應當求同存異,特別是要加強對不同意見、不同見解的包容度。對此,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匯集攏來的,我們不僅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於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甚至對過去犯過錯誤的人,毛澤東也說:“不要嫌這些人,要准備和他們一道工作。”(《毛澤東選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443頁。)這些都反映了共產黨人寬廣的胸懷和氣度。
第三,體現平等性。毛澤東提出要搞“五湖四海”,有時是針對黨內出現的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而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於斗爭歷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門不同等原因,革命隊伍中產生了各部分同志之間互相不了解、不團結的現象,還存在有以宗派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和行為。毛澤東對干部們說:我們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頭宗派,所有干部“都是一個父母生的”,是黨的財富,要胸襟寬廣,革命利益第一,溝通思想,各自多做自我批評。他還強調要正確處理外來干部與本地干部、黨員干部與非黨員干部、漢族干部與少數民族干部、知識分子干部與工農干部之間的關系。(參見孟慶春編著《跟毛澤東學凝聚人心》,紅旗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17頁。)
第四,加強團結性。這是毛澤東提出要搞“五湖四海”的最終落腳點。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地的青年紛紛奔赴延安。毛澤東對各隊黨組織的負責人說:這批革命青年千裡迢迢來到延安不容易啊!從西安到延安走了八百裡,這就是一個考驗,政治上不堅定是走不到的。要好好教育、培養這些人,盡快發展他們入黨。在抗大學習和工作過的李志民后來說:“現在我們再回顧四十多年前這段歷史,就更感到當年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對待知識分子大膽信任、大膽使用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如果當年不搞五湖四海,而搞‘孤家寡人’的關門主義,把從國民黨統治區來的知識青年,或是在政治歷史上沾點‘灰塵’的青年統統拒之門外,我們就組織不起來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鞏固不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李志民:《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之三),《中共黨史資料》第 11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 227頁。)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 10月 24日,毛澤東在同綏遠負責人談話時指出:“這次政府的名單中,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還是一半一半好,要搞五湖四海。別人在民主革命困難時期擁護共產黨,為我們說過好話,幫過忙,我們勝利了不能不要人家。 ”(《毛澤東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4頁。)對於這種和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長期合作的情況,毛澤東后來解釋說:“手掌是肉,手背是肉,不能有厚薄。”(《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9頁。)
綜上,毛澤東之所以在不同場合、不同背景下強調要搞“五湖四海”,是從大局出發,考慮到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實現革命和建設的目標而提出的。同時也反映了毛澤東的個性和文學修養,展現了一代偉人的寬闊胸襟和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劉海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后﹞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