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經濟網:在新一輪深化改革中紀念鄧小平

2014年08月19日13: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紀念一個人,主要是紀念一個人的精神。鄧小平時代,是改革時代。鑒往知今,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打破思想或體制上的束縛,繼續深化改革,這或許是紀念鄧小平的最好方式。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的紀念活動從年初開始,近日逐漸走向高潮。有媒體評價稱,中國進入了“紀念鄧小平時間”。

紀念一個人,主要是紀念一個人的精神。鄧小平的名字之所以響亮,是因為它和中國的變革聯系在一起。今天,許多人懷念意氣風發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不過是懷念那時的種種變革,恢復高考、下海經商、包產到戶……命運的車輪在那時發生扭轉,激發了社會的創造力,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

鄧小平時代,是改革時代。對二十世紀末期的中國來說,改革,就是把計劃經濟體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在30多年前,人們不清楚什麼是市場,一切聽從於國家的計劃、安排。經濟管理的決策權集中在國家手裡,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基本沒有市場調節,分配上實行統收統支,國家統負盈虧,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高度計劃下的中國面臨的是共同貧困。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僅為155美元,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9.1%,而城鎮失業率更是高達19%。

“不改革就等死”,但也面臨諸多阻力。我們稱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實事求是地說,改革之初的改革者很難明確中國的改革目標,更多是“摸著石頭過河”。何況當時還有輿論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標志之一,而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應該說,鄧小平以他的膽識、氣魄打破了種種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歷史關鍵時期,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

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他的這一旗幟鮮明的講話捅破了從計劃到市場的這層窗戶紙,也為黨的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改革目標這一歷史性突破奠定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把中國引出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死胡同,先易后難、先外圍后核心的改革策略推動經濟繁榮和深化改革相互促進,不斷形成良性循環。發展至今天,經濟體制改革令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經濟倡導的權力均等、自由選擇、公平競爭等觀念已深入人心,解放市場已成為新一屆政府銳意改革的方向。

只是,先易后難的改革如今要啃“硬骨頭”了。改革積累的問題,如社會財富分配不公,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政府這隻“有形之手”是否舍得鬆開,市場經濟下如何把握“無形之手”等等,怎麼解決,都在考驗決策者的智慧。鑒往知今,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打破思想或體制上的束縛,繼續深化改革,這或許是紀念鄧小平的最好方式。(馬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