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經濟網:總設計師鄧小平繪就經濟特區藍圖

2014年08月22日10: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縱觀歷史長河,中國要想發展壯大,必須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在鄧小平的眾多創舉中,主張創辦和建設經濟特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這項舉措,為我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書寫了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

光陰荏苒,今年已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這位20世紀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偉人,被人們贊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要想發展壯大,必須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在鄧小平的眾多創舉中,主張創辦和建設經濟特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這項舉措,為我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書寫了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當時的中國正面臨極其復雜的局面,人們的思想也比較混亂。在這種關鍵時刻,鄧小平為中國的未來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在經濟建設全面展開的背景下,1980年,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和試驗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正式設立。在之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經濟特區不僅肩負起中國經濟發展排頭兵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其他城市的開放作出示范。

關於經濟特區的一系列論述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一盞明燈為經濟特區的發展壯大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經濟特區設立初期,曾經遭受過很多人的質疑,是不是中國要放棄社會主義開始實行資本主義了?在社會性質的問題上,鄧小平同志給出了明確而堅定的論斷:經濟特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姓“社”不姓“資”。經濟特區主要是在經濟方面實行特殊的政策、管理體制和措施,在政治上同其他地區一樣。

鄧小平同志認為,改革開放是否成功,“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辦經濟特區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

正是這樣的魄力和遠見,使經濟特區的建設擺脫了思想領域的桎梏,使特區人民勇於學習借鑒世界文明成果,敢於開拓創新不斷進取,使經濟特區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在世界經濟特區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新的貢獻。

作為鄧小平整個對外開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創新意義。正是鄧小平在每個關鍵時刻對經濟特區的重要指導和大力支持,使得經濟特區獲得了高層次、多元化的健康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經濟持續飛躍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中國經濟網 上官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