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右)探訪老禿頂子二連哨所。
老邊溝中的一處密營遺址。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但在白山黑水間,卻有一支隊伍與日本侵略者死磕,他的名字叫“東北抗聯”。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緬懷抗日英雄、弘揚抗聯精神,從7月末開始,遼寧日報社和省委黨史研究室組成採訪小組,以老禿頂子山與和尚帽山為中心,探訪抗聯密營和戰斗遺址,目的就是讓抗聯精神在遼寧永存。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抗日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2年6月4日,中國共產黨在南滿地區磐石縣成立了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同年11月,改成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南滿游擊隊與海龍工農義勇軍會合后,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滿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34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挺進本溪、桓仁地區。
1934年11月7日,中共滿洲省委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的基礎上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轄2個師,人數達1600人。一軍軍長兼政委為楊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參謀長朴翰宗,軍需部長馬佔元。
1936年2月20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 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后來將抗聯第一、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總政治部主任。中共南滿省委直接領導抗聯第一路軍。
楊靖宇來到老禿頂子山
7月23日,採訪小組一行乘兩輛車沿蜿蜒的山路緩慢前行。山陡路不平,就在快到山頂時,后面的一輛車突然油管爆裂,“拋錨”在路邊。大家擠到一輛車上繼續向山頂前進。這座大山距離桓仁縣城70公裡,海拔1367米。山頂上,解放軍某部雷達站的雷達正在工作。涼風習習,野草叢生,由於山頂上氣溫低,不生樹木,故稱此山為“老禿頂子山”。距雷達站200米的一角,有一間小泥房,三面坯土牆,木梁上蓋著茅草,外罩玻璃棚,旁邊石碑上寫著 “二連哨所”4個紅字,與綠色雷達站相映成趣。同行的桓仁滿族自治縣黨史辦研究員高尚凱告訴我們,這是當年楊靖宇設立的眾多暗哨中的一處,山下就是抗聯的密營地,這裡視野開闊,俯瞰四周,是監視敵人動向的最佳地點。
高尚凱講,1934年 2月下旬,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政治保安連20余人喬裝改扮來到遼寧省桓仁縣老禿頂子山下的仙人洞村。 “就是山下看到的那個地方。 ”記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見山腳下有一個鄉鎮,煙霧起處,紅藍色的屋頂清晰可辨。
高尚凱說,當時全村有40多戶人家,經常受土匪和小股武裝騷擾劫掠。看到20多個拿槍的人進村,老百姓很害怕。不過,村民很快發現,這些人跟以前的土匪不一樣,他們紀律嚴明,態度和藹,主動幫助村裡人挑水掃院嘮家常。晚上,官兵一律打地鋪,睡柴草棚,對百姓秋毫無犯。當天正是元宵節,這些人挨門挨戶地慰問,還和村民扭起大秧歌。后來,村民打聽清楚了,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專門抗日打鬼子的楊靖宇的部隊。
可老百姓不知道,楊靖宇派保安連來此的主要目的並不只是宣傳抗日,而是為了考察老禿頂子一帶的地理環境。東北人民革命軍要在本溪、桓仁一帶開辟和建立新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根據保安連偵察的情況,楊靖宇決定了以老禿頂子大山為中心,向本溪縣的和尚帽子大山及周邊發展,建立本桓寬抗日游擊根據地,實現擴大抗日游擊區域的戰略意圖。
隨后,東北人民革命軍游擊隊開始在密林中建起能吃能住能藏東西的秘密營地。以密營為依托,宣傳抗日,伺機殲滅小股日偽軍。據資料記載,1936年8月,楊靖宇派精干的小部隊到桓仁、本溪兩縣的一些深山密林中擴建密營,在鳳城和本溪交界的牛心砬子、大西溝、大石湖、小西溝、和尚帽子山等地建立起了10處密營。老禿頂子密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
據省黨史辦蔣振介紹,當地人把軍事密營稱為“搶子”。密營一般建在人跡罕至的叢山密林中,選擇便於生活和活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密營的建筑樣式一般是木克楞式、馬架子式、地窨子式,修筑簡易,外部有繁茂的樹林做隱蔽,不易被敵人發現。屋內修有土炕煙道,可生火取暖,供人休息。此外,密營還建有糧食倉庫、裁縫所,修械所、臨時醫院、印刷所等。
1935年4月的一天,東北人民革命軍一師參謀長李敏煥率機槍連和少年連200多人抓住戰機,在三道關杜家店兒附近突襲偽軍,一舉殲滅偽軍邴桂五的偽四連。戰斗結束后,一師順利鑽進深山老林,到密營休整。
1935年5月15日中午,李紅光率隊在嘎叭寨老嶺溝與日本守備隊和偽縣警察中隊遭遇,雙方展開激戰。嶺下的敵人從四面包圍,幾次向山上沖鋒均被打退,戰斗從下午4時直到傍晚。敵人集中火力向革命軍指揮部陣地猛射,李紅光在戰斗中胸部中彈,送到海清伙洛密營地時因傷勢過重犧牲,時年25歲。
密營作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的生存和戰斗基礎,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楊靖宇警衛員王傳聖在回憶錄中曾寫道:“楊靖宇將軍打仗有三大‘絕招’:就是半路伏擊、遠道襲擊、化裝追擊。還有‘四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不擊中敵人要害不能繳獲敵人武器不打、付出很大代價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不打。 ”而密營的建立正是這三大絕招的具體體現。
軍民魚水一家親
1937年3月末,日軍調來了大批軍隊,採用“篦梳式”、“踩踏式”的掃蕩方式對抗聯進行圍剿。抗聯由此進入艱苦階段。為保存實力,抗聯以深山密營為依托,經常四處出擊消滅日偽軍,抗聯部隊每到一地,戰士們都大張旗鼓地宣傳抗日,擴大抗聯影響。人民群眾認識到,不管日偽軍怎麼討伐圍剿,形勢多麼險惡,本桓山區的黨組織還在,抗聯隊伍還在,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
當地老百姓用各種方法來支持抗聯。實行“集家”“並屯”后,百姓生活活動受限制,但群眾把新收的糧食藏在山上,通過地下交通站送給抗聯。婦女則利用出“圍子”洗衣服的機會,把糧食藏在脫洗的衣服裡送出來。還有的人把牲畜趕出“圍子,然后再以找牲口的機會把糧食帶到山上。春耕時,群眾把多拿出來的種子送給抗聯戰士。抗聯對群眾也盡力幫助,派戰士幫助群眾種地,把馬送給百姓拉犁。群眾與抗聯就像魚水一樣不分離,部隊每到一處,老百姓都會熱情招待。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在楊靖宇的率領下,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僅1935年就粉碎日偽軍214次討伐,一軍總人數也達到1600多人,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倍,徹底粉碎了日偽軍的“冬季大討伐”。
開創密營游擊模式
面對游擊隊來無影去無蹤的不斷襲擊,1935年,日軍三毛師團和偽靖安軍李壽山部與藤井部對東南滿地區實行“冬季大討伐”,並在全東北范圍內實行 “集家並屯”,把農村百姓強行歸入大屯,妄圖從經濟上、政治上封鎖革命隊伍。
為了粉碎日偽當局“集家並屯”的惡毒政策和大規模的軍事討伐,1935年1月,東北人民革命軍一軍一師副師長韓浩帶領80多人,深入桓仁山區發動群眾。在深冬的一個夜晚,他們從密營地出發,偷襲了一個偽軍電話所,燒毀木盂子街偽村公所。 3月,教導二團團長王仁齋帶領一軍教導團攻打鏵尖子偽警察署。 4月,一師政治部主任程斌帶領部隊奔襲賽馬集,消滅日偽軍200余人,繳獲槍支彈藥1000余件。不久,一軍參謀長兼一師師長李紅光率部到桓仁海清伙洛密營與韓浩會合。 5月12日,楊靖宇率300余騎兵來到此地與一師會合后,部隊轉移至橙廠密營。 15日,部隊在挺進桓仁廟嶺的路上,遇到大刀會正和日本兵激戰。楊靖宇命令少年營用機槍壓住日軍火力,擊斃一名日軍,其余的人逃走。少年營救出大刀會后卻被尾隨的兩隊日偽軍包圍,楊靖宇命令部隊邊打邊撤,順利轉移到桓仁仙人洞密營地。此時,日偽軍已經調集了大量騎兵、步兵追堵一軍騎兵隊,楊靖宇果斷命令一軍軍部直屬部隊和一師步兵營共500余人向老禿頂子山區進發,躲進密營,成功地跳出日偽軍堵截,日軍指揮官氣得連連發問:“敵人是飛走的嗎?他們飛哪去了? ”
1935年8月13日,一師師長韓浩率300余名戰士由桓仁向通化出發,在兩地的交界處與日軍遭遇。他立即指揮部隊向日軍進攻,在帶領戰士們向日軍發起最后沖鋒之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0歲。
在大石湖風景區還有許多密營。大石湖、老邊溝風景區距離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65公裡,這裡山川秀美,林木茂密,是當地有名的旅游勝地。 7月末的老邊溝植被豐茂,小溪水湍流不息,游人如織。在風景區的中部,有抗聯遺址若干處。景區管理部門投入資金對遺跡進行了修繕,並在巨石上刻下抗聯事跡和主要人物雕像。
在山坡的一處石崖下,兩個緊鄰的“搶子”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據導游和本溪縣黨史辦工作人員介紹,1937年11月下旬,楊靖宇率軍部直屬部隊在本溪縣大石湖密營地與一師師部會合。 12月4日,由日軍川野、木越、福本部隊及本溪、興京偽警察隊、南營坊偽治安隊組成的討伐軍500余人,從四面向大石湖包圍。面對敵人的強攻,楊靖宇沉著應戰,把部隊分成小股分別拒敵:一師部隊在西面與賽馬集方向來的日軍交火﹔第13獨立師在北面阻擊由鹼廠方向來的敵人﹔軍部教導團在東面與日軍守備隊激戰。部隊從三個方向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夜幕降臨后,敵人開始收縮、撤退。楊靖宇派教導團團長許國有率兩個連追擊,又擊斃日軍50余人,偽軍十余人,繳獲擲彈筒1個,炮彈20余發。
當天晚上,楊靖宇估計到日軍會增援,便把部隊調到老邊溝南山設伏。 12月5日10時,來增援的日軍片野部隊所屬上原中隊及長島工作班進入伏擊圈。一軍教導團向敵人猛烈開火,敵軍死傷慘重。
本溪市黨史研究人員李兵認為,依托深山中的密營打擊日偽軍,是抗聯戰士對游擊戰術的發展和創新。
經典
老禿頂子密營
1935年秋,在楊靖宇、韓震的領導下,老禿頂子山中大大小小的兵工廠、被服廠、醫院、倉庫等密營設施陸續在深山幽谷中建立起來。有的“搶子”裡面還糊了棚,門前修了操場。在老禿頂子附近的草帽頂、黑瞎子望、碗鋪等地,還建了許多小型密營。剛開始時,老禿頂子隻蓋有一個器械房子,對武器進行簡單修補,后設一個兵工廠,機械工人除修理槍械外,還能翻制子彈,制造手榴彈、土炸彈。到1937年,老禿頂子山周圍等地已經建有十多處密營,可容納千余人居住。此外,一師還在老禿頂子附近的小冰溝、楊木頂子、洋湖溝、大網購、鹼廠等地,利用山洞、地窨子、窩棚等建起了臨時醫院。
和尚帽子密營
位於本溪縣草河掌和蘭河峪同鳳城市賽馬集交界的和尚帽山梁。 1934年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挺進本溪后,一師部隊曾以此為依托開展游擊活動,和尚帽子密營修建於山梁隱蔽處,大小十余間,上面覆蓋木頭和茅草,下面修地窖,冬暖夏涼,內部儲存糧食和藥品,供來往部隊休息和傷員養傷,是部隊休整訓練的穩固后方基地。密營地附近建有許多附屬設施,如倒木溝臨時醫院,洋湖溝印刷廠,萬人溝被服廠,大青溝糧食倉庫等。1936年、1937年的兩個春節,一師主力部隊就是在和尚帽子山頂兩個規模較大的密營中度過的。 1937年2月11日,日偽軍突襲和尚帽子密營,抗聯一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犧牲,和尚帽子密營地遭到破壞,以后逐漸廢棄。
記者手記
出山時,記者和省黨史辦的蔣振走在了最后。空氣中飄來淡淡的花香,我們留戀老邊溝的美。
山坡上抗聯遺跡的紅色標志很清晰。我們在一處密營駐足很久:當年這裡肯定不會是風景區,那時的樹木會比現在更加茂密,甚至可能沒有路可走。抗聯戰士面臨的不但是荒寂的山溝,還有野獸、毒蛇,更大的困難是沒有糧食吃,沒有衣服穿,還要時刻提防敵人的偷襲。吃不好睡不好,可他們就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唱著革命歌曲,四處出擊打鬼子。
想到這裡,我們不禁感慨,這種艱苦生活完全超出現代人的想象。可抗聯戰士硬是堅持下來,苦中作樂,堅持打鬼子,這不就是抗聯精神嗎?正如老禿頂子山上那些士兵,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言悔。
感謝本溪市史志辦和桓仁滿族自治縣史志辦為本次採訪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