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慶祝抗戰勝利游行。
“愈炸愈強”是戰時重慶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
《西南抗戰史》
內容簡介
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相繼淪陷,何處是中華民族絕境復興的新基地?在抗戰最艱難的歲月中,西南地區擔負起了這一重任。
2005年,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由重慶學者(周勇)聯合四川(溫賢美)、雲南(謝本書)、貴州(顧大全)為代表的西南學者,合作研究,出版了《西南抗戰史》,第一次全面記敘了西南地區軍民對
沒有西南大后方,抗戰勝利會很困難
全面抗戰開始以后,中國東部大片國土相繼淪陷,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基地,沒有其支撐,中國要堅持抗戰直至勝利是相當困難的。
為什麼這麼說?《西南抗戰史》指出,8年抗戰中,西南大后方加緊生產,為前線提供大量軍火、糧食,開展捐獻,奠定了抗戰的經濟基礎。當時,國民政府財政共支出法幣14640余億元,四川就負擔了1/3,約4400億元。四川糧食在當時產量約為全國總產量的1/3,支援前線最有力。
此外,當時由於東部的淪陷,西南地區成為大批內遷機關、工廠、學校和人口安定的落腳點。以四川為例,抗戰中,先后接納和安置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各類機關約57個,各級干部和員工5000人,遷川工礦企業約700家,工人1萬多人;遷入高等學校48所,師生2萬余人,還有部分中學。重慶從1936年到1945年,人口由33萬多人發展到125萬人,人口淨增92萬,增長約3倍。而昆明人口由10萬增加至30萬,淨增20萬,增長約2倍。
再者,西南大后方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數量巨大的兵力,對保証抗戰的勝利可謂功勛卓著。書中顯示,1937至1945年,四川歷年實征壯丁數達258萬人,為全國各省之冠。如果加上西康及特種部隊、軍事院校征用的人數,那麼,四川實征壯丁近300萬人。而雲南在抗戰8年中,先后派官兵及征用壯丁約40萬人,廣西僅出師之兵力即達30多萬人,貴州征兵超過10萬……
隻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正面戰場上曾一度被戲稱“降將如毛、降兵如潮”。據了解,至1943年時,投降日軍充當偽軍頭目的國民黨將級軍官有58人之多,在他們率領下成建制投敵的軍隊達50萬,成為日本佔領區偽軍的主要來源。
但在抗戰期間,西南各省軍隊卻涌現出大量的烈士,沒有一位投降將軍,也沒有出現偽軍。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1938年的山東藤縣保衛戰中,川軍112師將領王銘章奉命駐城指揮作戰。日軍主力以重炮、飛機猛轟,親臨城牆作戰的王銘章寧死不屈,最終倒在敵人密集射擊的火力中,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王銘章犧牲的消息很快傳到城中心,守城官兵在悲痛中繼續與敵搏斗,寧死也不作敵人之俘虜,最終他們以手榴彈自炸與沖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李宗仁的回憶錄中曾感慨:“川軍將士以寡敵眾,隻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千百萬民工趕修公路和機場
抗戰爆發前,四川還沒有一條與外省交通的公路干線,雖然戰前政府已動員民工修筑川陝、川黔、川湘、川滇公路,有些路線大部分已經完成,但並未全線修通。抗戰全面爆發后,政府決定趕筑這四大公路輻射動脈,前后征調民工總數在250萬人以上。
數量如此龐大的民工上哪找?書中披露,當時修筑公路沿線的所有四川人幾乎全部被征用為民工,當時筑路無近代機具,技術落后,開山辟嶺,挖土運石,全憑手工使用鏨子、鋤頭和扁擔作業。為趕工期,以馬燈照明挑燈夜戰,十分辛苦。到1940年,上述交通干線先后全部通車。
而雲南修筑滇緬、中印等公路,廣西修筑桂穗、河田等公路,貴州修筑滇黔、川黔、湘黔等公路,千百萬各族民工更是歷盡艱辛,功昭日月。
此外,為配合美、蘇戰機來到西南大后方對日作戰,國民政府又決定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新建和擴建飛機場。其中,僅成都周邊就新建、擴建了4個轟炸機場和5個驅逐機場。在機場的建設過程中,共動員了150多萬民工參加修建。民工們僅憑雙手和簡單工具,艱苦奮戰,僅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修建機場的任務。機場完工一個月后,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美軍B-29轟炸機群從成都附近各機場裝足炸彈起飛,直航日本鋼鐵中心八幡上空,投彈轟炸,八幡霎時變為火海。這是盟軍第一次完成遠程轟炸日本本土。
(記者 楊晨 實習生 江欣竹 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