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四位軍人眼中的抗戰 勿忘歷史共筑富國強軍夢

2014年09月03日08:59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勿忘歷史共筑富國強軍夢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癸在投降書上簽字。(資料照片)

每年的今日,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卻的日子。

69年前,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今天,戰爭的硝煙雖已遠去,但我們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深重苦難,要永遠銘記為民族解放前赴后繼、奉獻犧牲的前輩英烈,更要高揚浴血奮戰、奮發覺醒中孕育出來的堅忍不拔、威武不屈、愛國奉獻、眾志成城的偉大抗戰精神。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以史為鑒才能開創更好的未來。在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並將偉大的抗戰精神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河南抗日英雄譜

吉鴻昌(1895-1934),河南省扶溝縣人。著名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后,任第2軍軍長。隨后率部東征立克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縣,將日軍逐出察境。1933年10月,抗日同盟軍在蔣介石的圍剿下失敗,吉鴻昌潛回天津繼續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遭國民黨軍統特務暗殺受傷后被捕,11月24日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楊靖宇(1905-1940),河南省確山縣人。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七七事變后,指揮部隊發動西征,打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抗日戰爭。1938年5月,率部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保安村前遭遇日軍,激戰中壯烈犧牲,時年35歲。

彭雪楓(1907-1944),河南省鎮平縣人。1938年9月領導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不久率部挺進豫東,領導開辟豫皖蘇抗日根據地。1939年10月任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11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0年7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1942年任淮北軍區司令員。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東八裡戰斗中不幸犧牲,時年37歲。

宋學義(1918-1978),河南省沁陽市人。“狼牙山五壯士”之一。1941年9月25日,駐扎在狼牙山的八路軍,連續打退敵人10多次進攻后,決定留下宋學義所在的7連6排2班,掩護主力部隊和群眾轉移。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宋學義等5名戰士擲出最后一顆手榴彈,砸毀槍支,縱身跳崖。宋學義被半山腰樹叢挂住,幸免於難。后被授予“堅決頑強”五星獎章。1978年6月26日,宋學義在鄭州病逝,時年60歲。

以史為鏡 富國強軍

●人物:王偉偉,秋收起義紅二團組織股長,“團史”主筆

王偉偉研究軍史將近10年了。從南京政治學院軍史專業畢業的他,是紅二團的“團史”主筆,他對所在部隊參與的抗戰史尤其感興趣。

王偉偉說,研究戰爭歷史時,感覺自己就像在戰場跟那些英雄人物並肩作戰。他談到1944年紅二團參加的楊口戰斗,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初擔任突擊隊員的韋世忠的故事,“韋世忠沖鋒時率先順著梯子爬上外壕,被打下來再爬上去,連續四次,終於沖了上去,用刺刀和敵人展開白刃戰,直至犧牲。”王偉偉感嘆,在整個抗日戰爭史上,有無數像韋世忠這樣的英雄,他們就像一面面旗幟,指引著后人前赴后繼,共逐外寇。

這麼一段浸透了中華民族辛酸血淚、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的歲月,在今天卻有被人逐漸淡忘的危險,王偉偉不無憂慮地說,“今年年初國家確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立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就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后代永遠牢記歷史,尤其是慘痛的歷史教訓,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勵精圖治。”

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開創未來。王偉偉說,以史為鑒,我們已經找到符合全民族意志的未來之路,那就是富國強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強大國防對國家發展富強的意義不言而喻,比如,我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工程的實現,都極大振奮了國民的士氣。”王偉偉說。③9

自身強大才能護衛和平

●人物:石壘,秋收起義紅二團二營教導員

8月30日下午,步入紅二團二營營地時,記者看到門口左側宣傳欄上貼著一張“天天評”龍虎榜。一旁剛從打靶訓練場上回來的教導員石壘笑著說,“評比落后的連隊就得受罰繼續訓練,絕不能給我們這支英雄部隊丟人。”

紅二團的官兵們都對部隊當年參加平型關戰斗的事跡耳熟能詳。1937年,這支鐵軍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3營,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平型關戰斗時,日軍剛進入伏擊地,三營就打響第一槍,日軍突遭打擊,頓時亂成一片……由於彈藥嚴重缺乏,三營官兵后來與日軍近距離展開激烈的白刃戰,直至全殲日軍。

作為這麼一支英雄部隊的基層教導員,石壘這樣理解他心目中的戰爭與和平:“今天的和平都是先輩英烈拋頭顱洒熱血換來的,我們應倍加珍惜。但是,身為軍人,熱愛和平的同時絕不能忘了提高自身實戰能力,隻有自身強大了敵人才不敢輕易來犯。換一種角度看,提高部隊實戰能力能起到威懾作用,也是護衛和平的一種方式。”

石壘介紹,現在他們都把訓練場當成“戰場”,走夜路、駐野外、搞野炊等課目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在訓練實戰中“走、打、吃、住、藏”的能力。

抗戰精神偉大報國長存心間

●人物:任於亮,我省某預備役高炮師公勤連戰士

1990年出生的任於亮,2012年12月參軍入伍。入伍時,他正讀大四。有人問他圖啥,他說,人生中有一段當兵的歷史,讓他感覺很自豪。

任於亮有當兵情結,更有報國情懷。這種情結與情懷,在大三那年他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被深深激發出來。

身為江蘇人,任於亮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不陌生。但當他親身來到紀念館,看到一個個文字、圖片、實物資料,以及遇難同胞的殘骸,他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但我仍能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民族在當時經歷了怎樣的深重災難。相信每一個熱血男兒看后都不會無動於衷。”

這也是一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心靈觸動。從小就向往綠色軍營的他,在那一刻堅定了參軍入伍、保衛祖國的信念,並於翌年正式穿上了軍裝。

“其實,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軍營,八年抗戰都是我所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任於亮看來,這種共赴國難、救亡圖存中孕育出的堅忍不拔、勇於犧牲、愛國奉獻、團結一致的偉大抗戰精神歷久彌新,一次次激蕩在中華兒女心底,產生共鳴,並成為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源泉。

“每次回顧那段歷史,都會感到身為一位軍人沉甸甸的責任感、憂患感、使命感。”任於亮說,他所能做的就是刻苦再刻苦,不斷提升自身的單兵技能。“雖然我只是龐大軍營中的‘滄海一粟’,但我也要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的國防強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時時謹記 落后就要挨打

●人物:乾雄,我省某預備役高炮師政治部干事

8月29日,記者見到乾雄時,他正在收集有關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資料,准備放在他負責建設的師機關的網站上。

乾雄出身於軍人家庭,從小就愛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隨著學識和閱歷的增長,以鄭州大學國防生身份入伍四年的他,對幾十年前的那場全民族抗戰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日軍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難,而八年抗戰之所以進行得艱苦卓絕,一個重要原因是軍力上的懸殊。”在乾雄看來,那段歷史留給后人的諸多經驗教訓中,每個中國人、每名中國軍人都該時時謹記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沒有鞏固的國防,必然遭受外敵侵略。

慘痛的歷史悲劇不容重演。能打仗、打勝仗成為我軍的強軍之要,從乾雄所在的預備役師的變化中,可以看出部隊實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不久前,乾雄他們剛剛結束在山東的海訓任務,這是該預備役建師以來第一次進行海訓。

信息化水平作為我軍戰斗力的“倍增器”,在這支預備役部隊中也得到體現。如今,該師師本級和所屬團都配備有新型的“移動通信指揮方艙”,出去演習,師、團級的指揮員可以實現和單兵、單炮直接聯系,下達作戰指令,作戰指揮、偵察情報實現了質的轉變。

作為通信工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軍官,乾雄說他正在努力鑽研,跟上部隊日新月異的信息化建設步伐。他確信,那個因軍力落后而遭受外敵欺侮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河南抗日大事件

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

1938年9月29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決定撤銷中共中央長江局,設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劉少奇任書記,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委員。所有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這是中共歷史上首次成立中原局。1939年1月28日,劉少奇開始在確山縣竹溝鎮主持中原局的工作。直到1941年4月27日,中央決定“東南局與中原局合並,組成華中局”,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結束。

林南戰役

1943年7月10日,日軍約2萬余人企圖以林縣為據點,繼續向太行區進犯。八路軍129師決定以太行軍區、冀南軍區主力各一部,冀中警備旅和太行五分區地方武裝共約15個團的兵力,分為東、西兩個作戰集團,發起林南戰役。歷時9天的林南戰役共殲日偽軍7000余人,收復據點80余處,解放人口40余萬。《新華日報》太行版在《評八路軍豫北大捷》一文中指出:林南戰役是太行山上三年來繼百團大戰之后最大的一役。

豫北戰役

1944年6月至8月,太岳軍區根據毛澤東向河南發展的戰略意圖,在豫北濟源和山西垣曲發動了豫北戰役。經過3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太岳抗日軍民先后拔除敵偽據點28處,收復國土2600平方公裡,在濟源、王屋兩縣建立了6個中共區委和區政權。1945年4月1日,太岳八路軍發起第二次豫北戰役,共攻克偽軍據點40余處,殲偽軍2800余人,收復國土1800多平方公裡,建立了沁陽、孟縣、濟源3縣抗日民主政府,打通了太岳抗日根據地與豫西抗日根據地的聯系。

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

1944年9月初,中共太行區黨委和太行軍區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皮定均任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9月21日,先遣支隊進入豫西地區,建立了嵩山、箕山兩個專署,8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兩個縣級辦事處。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共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1945年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相繼成立了6個軍分區、地委、專署。河南軍區部隊先后作戰200余次,收復大片國土,創建了擁有2萬多平方公裡的豫西抗日根據地。

◎中國軍民抗戰有關數據

中國戰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發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1931年9月18日開始

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早8年,

比美國參戰早10年。持續時間長達14年。

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

牽制了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

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佔日軍在二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60%以上。

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余人,超過了太平洋東南亞各戰場上日軍的總和。

付出犧牲和代價最大

淪陷區面積600余萬平方公裡,人民受戰爭損害者在2億人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長期打擊並牽制了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海軍,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進”戰略,支援與配合了歐洲戰場的蘇聯衛國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繼續吸引和滯留著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遲滯了日本法西斯的“南進”步伐,支援與配合了美、英等盟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中國還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派出遠征軍直接支援周邊國家的抗日斗爭,打亂了德意日法西斯會師中東的全球戰略計劃,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盟國對中國戰場的評價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羅斯福

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隻有中國。——丘吉爾隻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斯大林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創造了一個軍力、經濟力都不如敵人的弱國如何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經驗,為被壓迫民族爭獨立、求解放的斗爭提供了一個范例。

——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1942年起,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等大國領銜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普遍安全宣言》、《開羅宣言》等確立戰后國際秩序的歷史性文件,先后參加了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舊金山聯合國會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本版資料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