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位於北京盧溝橋畔宛平城的抗日戰爭紀念館迎來了一批珍貴的抗戰文物。其中有一件尤為特殊——1945年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邀請函。它來自於國民黨軍隊第三方面軍副參謀長苟吉堂將軍,由其親屬捐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對新華社記者透露,紀念館將在明年重新布展,屆時會展出多件反映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抗戰功績的歷史文物,這封苟吉堂將軍參加受降儀式的邀請函也在其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中國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以及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雲南騰沖國殤墓園、山東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山西忻口戰役遺址等一批國民黨軍隊抗日遺址和紀念設施入選。在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屬於國民革命軍系統的共約90人,佔到總數的近三分之一。
知名抗戰史研究專家蘇智良認為,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公布不分黨派的抗日英烈名錄,從以前隻強調共產黨領導軍隊的抗戰貢獻,到承認、肯定甚至宣揚國民黨軍隊的抗日功績,這是事實的還原,也是歷史的進步,更是“全民族抗戰”意涵的高度體現。
輿論認為,將國民黨抗戰將士納入大陸官方和民間的敬奉范圍,是黨際政爭讓位民族大義的表現,顯示中共擁有越來越寬廣的胸懷和包容度。
人們注意到,中國國家檔案局8月25日起連續30天在其官方網站每天發布一集《浴血奮戰——檔案裡的中國抗戰》專題檔案,重現當年中國人民可歌可泣、浴血奮戰的歷史壯舉。檔案除了呈現共產黨軍隊的抗戰事跡外,也展示了國民黨軍隊英勇抗日的歷史。
如何看待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與功績,中共也經歷了曲折。這從抗日戰爭紀念館建立至今有關展現國民黨抗戰的展品數量可見一斑。
據李宗遠介紹,1987年抗戰紀念館建館時,隻有少量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圖片。1997年第二次陳列時,增加了國民黨軍隊與日軍進行22次大會戰的有關資料,以及遠征軍武器。2005年第三次重新布展時,展列了近300名抗戰英烈的生平簡介,其中約140位是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
這個變化一直為人們清晰地感知。2005年是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這一年,位於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由民間投資興建的抗日戰爭博物館群開館,其中建有展示“國共合作抗擊日軍”的“正面戰場館”。
2012年4月5日,南京市在菊花台公園公祭抗戰期間被日軍殺害的國民黨政府外交九烈士。這一年,中央財政安排19億元,支持25個省份完成30萬座散葬烈士墓設施的遷徙修繕工作,其中包含對赴緬甸中國遠征軍軍官遺骨的保護。
在中國,一些城市道路仍以抗戰期間殉國的國民黨將領名字命名,如北京的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描寫當年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擊日本侵略的圖書《正面戰場大會戰:國民黨軍隊抗戰紀實》、電影《喋血孤城》等熱銷、熱映……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國民黨軍隊的抗日功績並未被忘記。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些政策,對對日作戰犧牲的或負傷致殘以及編入到人民解放軍序列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隊伍老戰士,享受同等待遇。
從去年開始,民政部陸續下發文件,肯定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為抵御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做出的重要貢獻,並要求各地將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范圍。
一項“尋找你身邊的抗戰老兵”公益行動日前啟動。這個行動計劃用一年時間,找到盡可能多的抗戰老兵,為他們送去應有的關懷和致敬。在大陸,至今幸存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有兩萬名,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
舉國紀念中國第一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天,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由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7日揭幕的“獨立自由勛章”雕塑熠熠生輝。
人們依然清晰地記著這一幕:揭幕時,站在習近平身旁的,不僅有中國共產黨抗戰老戰士焦潤坤,還有中國國民黨抗戰老戰士林上元。
“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習近平隨后發表講話時說。
經過8年浴血奮戰,中國以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贏得了這場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勝利。
“站在民族歷史的高度、從歷史的長河裡看近代歷史,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在各自的領域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對抗日本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史篇,我們應該共同發揚傳承抗戰的中國記憶。”正在台北參加“抗戰勝利紀念日研討會”的台灣學者戚嘉林說。
戚嘉林近來去過台兒庄、騰沖等大陸許多地方的抗戰歷史博物館,看到了很多肯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資料。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於沛認為,拋開兩黨糾葛,正視全民族抗戰的事實,給予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功績以充分肯定,是我黨作為執政黨,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尊重歷史、捍衛歷史的表現。(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記者劉歡、李雲路、劉斐,參與採寫記者韓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