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照片記錄騰沖戰役

余戈

2014年09月11日16:05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照片記錄騰沖戰役

美軍聯絡組官兵正趕著馱馬向高黎貢山山頂艱難地攀援前進,背斗笠者為中國士兵。戰時,美軍成立了野戰司令部配合我軍行動,遠征軍集團軍、軍、師、團均配有6∼20名美軍官兵協助我軍開設野戰醫院。

美軍聯絡組官兵正趕著馱馬向高黎貢山山頂艱難地攀援前進,背斗笠者為中國士兵。戰時,美軍成立了野戰司令部配合我軍行動,遠征軍集團軍、軍、師、團均配有6∼20名美軍官兵協助我軍開設野戰醫院。

騰沖之戰,大概是抗戰八年中留下照片最豐富的戰事,在當時的情況下,能保留下來如此豐富的記錄,難能可貴。這其中大部分是美軍記者和照相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軍成立的專業兵種)所拍,一部分為中國戰地記者所拍,少量為侵騰日軍所拍。

而這些資料能保留到今天,並不時成為“焦點”,背后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城外的照相館老板

當時在騰沖城外著名的僑鄉和順,曾有一間照相館,主人叫張溶。戰時,第20集團軍指揮部設在和順,美軍拍攝的大量戰地照片,都拿到這間照相館洗印。

大約在戰事結束前,一位未留下姓名的中國軍隊戰地記者一次沖洗了70多張照片,內容均為戰場情況。照相館老板張溶深知這些照片的價值,就悄悄多洗了一套留存。另外,戰時張溶本人也應邀為遠征軍拍攝了15張照片,美軍記者又贈送他數張照片,合計約90余張。

此后,在張溶及其兒子張仲孝的精心保存下,這批老照片居然躲過了歷次歷史劫難,直到上世紀80年代重見天日,贈給了保山地區史志部門。近年來,保山史志學者陳祖膳、李枝彩等人撰寫的相關文章中多次使用這些照片。照片中,有一張美軍在高黎貢山大塘子為陣亡的美軍少校威廉·C·麥姆瑞舉行葬禮的照片,為后來的“尋找少校麥姆瑞”活動提供了有力佐証。

城內的照相館老板

騰沖城內也有一間照相館,主人叫熊振德。騰沖淪陷后,熊家人丟棄所有的攝影設備匆匆逃亡保山,日軍強佔其宅院開設了一間慰安所。遠征軍攻克騰沖后,熊振德和家人回到破敗不堪的宅院舊址重建家園。

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熊家的兒子熊維元和小伙伴在自家老宅的一堵老牆上掏鳥窩,居然掏出一袋拍攝有裸體女人的底片,被父親沒收。后來這堵牆在陰雨天倒塌,又發現兩隻鐵皮盒子,分別裝滿了照片和底片。

熊家人大驚失色,這樣的照片,在當時的環境下,無疑屬於危險物品,會給保存者引來大禍。后來,熊家人燒毀了全部照片,思慮再三后,小心地將五張裸體女人底片深藏起來。上世紀80年代,騰沖縣向社會征集文史資料,熊維元擔心自己保存的照片被認定為“黃色”,也未敢向人透露。

直到2000年8月,熊維元才將這些底片給自己的老友、騰沖國殤墓園管理所原所長畢世銑看,畢世銑認為這組照片價值極高,耐心說服熊維元打消了顧慮,此后陪同中國新聞社記者姚文森、騰沖報社記者李根志等人採訪了熊維元,首次向社會公開了這組照片。

這就是后來引起強烈反響的日軍慰安婦裸體照片,其中一名慰安婦,正是朝鮮籍慰安婦朴永心。2000年底,保山史志學者陳祖膳先生就曾帶著這些照片,到日本參加調查慰安婦問題的國際學術會議,經朴永心親自指認,照片中的一人正是自己。2003年,中日兩國歷史學者戈叔亞、西野餾美子、朱弘在《華夏人文地理》雜志撰文,也詳盡地報道了此事。

歷史影像的拍攝者

戰時騰沖的照片有幾個來源:大部為美軍記者和照相部隊所拍,部分為中國戰地記者所拍,少量為侵騰日軍所拍。因為日軍最終被殲滅於騰沖,可以想見很多照片都毀於戰火,能帶回日本的是極少量。藏在熊家老牆裡的慰安婦照片,推測是日軍當時利用熊家遺棄的照相器材拍攝藏匿下來的。從照片拍攝風格看,像是一組拙劣的人體藝術攝影,裸體女性背后有的還擺著畫架,仿佛是正在被描畫的人體模特。

戰時中國的新聞機構派出了不少記者,沿中印公路一線隨軍採訪。在騰沖的戰地記者,有軍事委員會機關報掃蕩報記者潘世征、中央通訊社記者彭河清等。其中,潘世征所採寫的戰地通訊最多,記錄了從進攻高黎貢山到攻克騰沖作戰全程,並在攻克騰沖后首次採訪了被俘的日軍慰安婦。

據當時見過潘的當地人回憶,潘世征身上挎有相機,不知和順鄉張溶父子保存下來的那組照片,是否就是潘記者所攝。據畢世銑告訴筆者,潘世征為西南聯大新聞系學生,抗戰期間投筆從戎,與140余名校友奔赴滇緬印戰場。他追隨遠征軍第54軍第198師師部沿中印古道(當時還未通公路)採訪,記述了騰沖反攻作戰的全過程。數年前,在台灣病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