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戰爭》
宗澤亞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年6月版
作者系資深旅日學者。書中的材料出自日本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以及日本各地圖書館所藏的政府、軍方和民間圖文史料,具有多方參証的可靠性和再研究價值。該書各部分均採用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令人難以忘卻的一頁。李鴻章等洋務派苦心經營,建成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竟慘遭全軍覆沒。
今年恰逢甲午年,不少出版機構打著“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的旗號推出各種新書,軍事類、歷史類、逸聞類等琳琅滿目,掀起了一股重讀甲午戰爭的圖書熱潮。
在這些浩如煙海的圖書中,今年新出版的《清日戰爭》尤為受到關注,這部書以日本國內收藏的文獻為主要資料來源,它的異國觀點和史料的補充,也激發了甲午戰爭新的探索點。
看點1 甲午戰爭不僅僅只是海戰
過去的歷史書上提到甲午戰爭基本就是一場海戰,比如提到鄧世昌、北洋水師、定遠號,甲午戰爭幾乎等同於甲午海戰……而該書,對這個觀點進行了更正,指出甲午戰爭中還有陸地戰,即在朝鮮到遼東和山東等地的陸地戰。
不過,陸地戰以清軍的失敗告終。書中指出,當時的清軍沒有參謀部,還不是一支近代軍隊;清軍陸軍缺乏統一的指揮,槍支彈藥種類繁多,后勤落后。
看點2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圍繞朝鮮而起的矛盾
甲午戰爭中,中日軍隊較量懸殊,當時李鴻章不想打這場戰爭,他也知道日本一開始也不想打,所以希望通過外交手段、幕后調和,然后回避掉這場戰爭。不過日本的文官雖然不想打,但是軍方比較強硬,因為他們想雪恥,雪十年前朝鮮“甲申政變”①之恥。作者通過大量資料指出,這場戰爭是肯定會發生的,因為當時清朝為了維護在朝鮮的利益,和日本一直在明爭暗斗。
對日本來說,朝鮮太重要了,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就在日本家門口。日本曾經對朝鮮發動過兩場戰爭,一直非常想控制朝鮮,可是朝鮮卻一直被清朝所控制。到了臨近戰爭爆發的時候,清朝和日本對朝鮮的貿易額已經趨於持平。在這種對峙之下,這場戰爭注定會爆發,畢竟清王朝也不會自願退出朝鮮。
看點3 雙方的實力並非接近,而是很懸殊
書中指出,從陸軍看,清王朝確實進口了很多歐美生產的槍支,甚至還有連發步槍。表面上,清軍裝備的武器非常先進,可實際上,整體武器裝備卻是五花八門,有10多種規格的步槍在同時使用。而日本卻使用一種規格的步槍。交戰時間越長,雙方優劣也就越突出,因為除了比誰的武器先進,還要比后勤補給甚至槍械維修。使用10多種規格步槍的清軍,因為槍的口徑不一樣,子彈也就不一樣,而不同的槍出了毛病,還得有不同的修法;日軍使用一種規格的步槍,不僅槍械維修方便,而且搬一箱子彈來,大家都能用。后來在總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時,也有大臣上書光緒,講的就是這個事兒。
武器再好,可是你不規范,實際上也就成了沒用的武器。再加上清朝陸軍不少部隊,壓根就沒有裝備火器,都是使用長矛大刀。所以在武器裝備上,書中認為日本的武器配備,總體上比清王朝的要優良。另外在后勤、科技力量、綜合國力等等方面,日本都佔有絕對優勢。以后勤為例,日本的物流系統是相當優秀的,甲午戰爭的時候,清王朝隻有三百公裡的鐵路線,可是日本那個時候的鐵路線已經有三千公裡了,戰爭爆發后,日本的物流支援系統在海上運輸、多海域作戰中都表現得非常優秀。
看點4日本利用甲午戰爭進行國際公關,清朝政府卻無作為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老百姓識字率提高,報紙發行量很大。戰爭爆發后,各種報紙都非常關注這場戰爭,廣泛的報道使得戰爭的透明度很高,這實際上是對日本老百姓的一種公關。另外一種公關,則是在戰爭的時候,允許外國的武官、記者親臨戰場。
日本成功運作國際公共關系,在甲午戰爭中至少在三件重大事件中躲過了國際輿論的譴責。一是出兵朝鮮。日本以幫助朝鮮改革內政、實現國家獨立為名目,利用國際輿論制造了出兵朝鮮的“大名份”。日本讓西方覺得,他們是在救朝鮮於水深火熱之中,幫助朝鮮擺脫清王朝的禁錮,認同日本出兵的合理性;二是“豐島海戰”②中擊沉英國商船高升號事件。日本游刃於當時尚不完善的國際戰爭法,合理規避了國際譴責,堂而皇之逃脫了責任的追究。清王朝反而成為事件的責任者被索賠;三是旅順屠城事件③后,日本運作西方媒體極力詭辯取得成效。在清王朝無作為的背景下,日本最終逃脫了國際輿論的譴責。
當時在戰場上,外國的武官、記者、繪畫師、照相師,以及日本國內的記者甚至僧侶,直接參與這場戰爭的報道,對國際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當時日本明治維新正在進行中,日本就是想讓國際社會留下日本要向歐美看齊、做文明國家的印象,而大清國既沒有邀請武官,也沒有記者,國內少有人知道這場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注釋:
①甲申政變:
指1884年12月4日(農歷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鮮發生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由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主導,並有日本協助。政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脫離中國獨立,二是改革朝鮮內政。開化黨暗殺了7名守舊派大臣后,發布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政綱,因此甲申政變也是朝鮮第一次資產階級改革的嘗試。12月6日,袁世凱率領清朝駐朝軍隊鎮壓了這次政變。開化黨人或被處死,或亡命日本。甲申政變在朝鮮國內外都具有重大影響。
②豐島海戰:
發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是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艦船的一次海戰。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中方認為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租用的外輪,違反“國際法”。日方則以“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的報告,及英國船長T.R.Galsworthy的証言為依據,指出日本對中國艦船的襲擊符合“戰時國際法”,即可以根據需要予以攔截、擊沉。
③旅順屠城事件: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寇於1894年11月21日攻陷旅順,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搶劫和強奸,遇難者超過2萬人,隻有埋尸的36人幸免於難。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記者 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