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鄧小平和西南局的部署,西南地區的土改,採取先試點再推廣、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穩步前進總的步驟進行。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三月,鄧小平多次主持召開西南軍政委員會行政會議,討論批准各省、區分別制訂的《土地改革實施辦法(草案)》。按照《實施辦法》,各地縣以上人民政府成立土改委員會,負責領導和指導土改工作。各地普遍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協商解決土改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各地還從城鄉抽調大批機關干部、教師、學生和農民積極分子組成土改工作隊,駐村開展工作。各地的土改工作大體分這樣三步:第一步,在鎮壓反革命和不法地主從政治上打垮封建勢力的同時,在廣大農村宣傳土改政策,進行階級教育,整頓農會,堅強隊伍;第二步,劃分階級成分,征收、沒收地主財產,開展賠罰斗爭,摧毀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第三步,查田評產,分配土地,建立鄉村政權。[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農業志》,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65—66頁。]
在西南土改過程中,鄧小平及時總結一些地方創造的經驗,指導各地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糾正一些帶傾向性的錯誤認識和做法。
川北劍閣地區是第一批開展土改的,開始時由於執行政策不細,對守法和不守法的地主不加區分,出現了地主抵觸的僵局。后來,他們採取開地主會、地主家庭會、地主親朋會等措施,爭取守法地主,孤立不守法地主,才打開了局面。四月五日,鄧小平將劍閣地委的情況報告批轉西南各地,在批語中指出:“必須明確守法與不守法的界限,才能孤立少數頑固的地主,才不致使運動形成僵局。”[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起草批轉中共劍閣地委《關於廣元土改試驗經驗報告》致各地的電報,1951年4月5日。]其他出現類似情況的地方,學習劍閣地區的做法,得以將土改運動順利地推進。
防止和平土改的思想傾向,是鄧小平指導土改中強調的一個問題。第一期土改中,一些地方地主頑強抵抗,縱火、投毒、殺害土改積極分子,甚至搞暴動,斗爭異常激烈。對此,鄧小平指出:“那種認為經過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就可以和平土改的想法,已為事實所粉碎。”[《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90頁。]在第二期土改中,鄧小平突出地提出要克服和平土改思想傾向。他說:“土地改革是一場系統的激烈的階級斗爭,這是問題的本質。”“一切著眼於對農民是否有利,這就是在運動中處理各種問題和規定策略方法的立場和出發點。”“每個好的方法與策略,都必須是既能夠團結自己又能打倒敵人。”[《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423—424頁。]
西南地區的三期土改,整體上是穩妥、順利進行的,沒有出現大的偏差和反復。到第三期土改結束,佔西南總人口(西藏未計入)百分之八十一點三五的地區完成了一場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革命,廢除了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真正改變了農村生產關系,為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根本性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