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含琪
“九一八”事變讓中國東北屈辱淪喪,也讓東北抗日聯軍走上歷史舞台。這支部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斗爭,展現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戰爭背后,這些抗日英雄有很多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近日,記者訪問了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楊靖宇將軍的孫子馬繼民,聽他講述發生在楊靖宇及其家人身上的故事。
“我爺爺是個顧大家舍小家的人。他離開河南被派去東北抗日時才24歲,當時我父親隻有2歲,我姑姑才出生5天。”馬繼民說,“自那以后,家裡人就再沒有見過他。”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駐馬店確山縣。馬繼民聽老家人講述得知,當年楊靖宇雖然父親早逝,但家裡條件不錯。楊靖宇的母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堅持讓兒子上學,還喜歡給兒子講岳飛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對楊靖宇有很深的影響。
楊靖宇在1922年畢業於確山縣小學后,又前往省城開封求學。在校期間他接觸到很多進步人士,向往革命。1927年春,他被選為縣農民協會會長,領導了著名的確山農民暴動、劉店秋收起義。1928年調往河南省委后不久調往東北。
“當時我爺爺在河南很受關注,當局下通緝令抓捕他,我奶奶就帶著家人東躲西藏,躲到了確山縣旁的汝南縣,不敢住在村裡,就在地裡搭個窩棚住。”馬繼民說,楊靖宇在前往東北前,組織允許他偷偷回家見一面,幾經輾轉,他才找到家人。
“當時姑姑還沒有名字,奶奶就讓爺爺起一個。爺爺說,‘你們為了我干革命東躲西藏,就叫躲兒吧’。”自此,馬躲這個名字就一直用到新中國成立后。
楊靖宇離開河南后,家裡人就徹底失去了他的消息,隻知道是干革命去了。當地軍閥、土豪都在抓他,家裡也被抄光了,隻剩下楊靖宇在臨走前留下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他與同學合照后,單獨劈開他的一部分。照片保留至今,很不容易。
“照片是靠奶奶和爸爸一直藏著才留下的,冬天就把它縫在姑姑的棉襖裡,天熱穿不了棉襖,就藏在牆洞裡。”馬繼民說。現在,這張真片被保存在確山縣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裡。
如今,馬繼民在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吉林省靖宇縣擔任縣長助理,主抓紅色旅游工作。他每年一半時間在靖宇工作,一半時間在原單位鄭州鐵路局工作。“我能為靖宇人民做點事,是一種對爺爺特殊的紀念方式。”他說。
在馬繼民的努力下,楊靖宇殉國地等抗聯遺址得到修繕和有效保護,紅色旅游成為靖宇縣的“名片”,被列入中國紅色旅游景區,每年接待參觀者數十萬人。
靖宇縣還成立了東北抗聯文化暨楊靖宇精神研究會,馬繼民是執行會長,研究會多次組織楊靖宇精神宣講、重走抗聯路等活動。目前,長春市有一家影藝公司與研究會接洽,正在籌備策劃一部40集電視劇《楊靖宇》。
今年“九一八”來臨之際,馬繼民來到吉林省通化市下轄的集安市,楊靖宇曾率領抗聯戰士在這裡的清河鎮東岔村和榆林鎮治安村的山中生活。馬繼民第一次踏上這段抗聯路,幾乎在每一處,他都輕撫遺跡,深陷沉思。
“作為抗聯后代,我在這裡找到了一些痕跡與記憶重合,也聽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歷史,更深刻地感受到當年先輩們艱苦的戰斗歷程。”他說。
馬繼民還想再去看看河南楊靖宇故居正屋前那棵老槐樹。“那棵樹是爺爺親手種的,如今正枝繁葉茂。”馬繼民說。(新華網長春9月20日電 記者 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