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烽火中的黔籍老兵

2014年09月23日15:18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抗日烽火中的黔籍老兵

曾慶平老人手中的參戰紀念章。

老兵龍勝高,99歲。

楊國文老人,94歲。

94歲的老兵王啟福(右)和老伴。

曾慶平老人,91歲。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18日上午10時正,全國各地拉響了防空警報,聲聲警笛劃破長空,警醒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勿忘國恥,強我中華!

在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肩負起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習總書記還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全國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愛國人士、抗日將領以及為抗戰勝利建立了歷史功勛的海內外中華兒女致以崇高的敬意!

穿越時光69年,那場民族抗爭的刀光劍影早已凝固,但鐫刻在歷史年輪上的鏗鏘聲音,卻如晨鐘暮鼓,振聾發聵。

中國人民有了抗戰勝利紀念日。盡管硝煙已散去69載,但對參加過抗戰、如今已步入耄耋甚至望百之年的老兵們來說,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早已融進血液裡,與他們相伴終身! 硝煙散去,老兵不老!

王啟福:

最美的記憶是日本投降 

抗日戰爭的硝煙已散去69年,但對於那些參加和經歷過抗戰的老兵,依然是那樣的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在遵義市紅花崗區官井路一居民房裡,記者採訪了95歲的抗戰老兵王啟福。爽朗的笑聲、矍鑠的精神、舉手投足間的軍人做派,讓人很難感覺出老人的真實年齡。

從小父母去世靠大姑媽養活的王啟福,在鎮遠師范上學期間,就從教室裡挂的孫中山畫像兩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條幅裡,懂得了讀書救國的道理。1938年,他從老家施秉縣城出發,到湖南長沙報考湖南大學,孰料國民黨將整個長沙城燒毀,被炸塌的湖南大學成了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大學夢破滅的王啟福,毅然投筆從戎。先是到51師師部秘書室,幾個月后被派到羅卓英19集團軍的前敵指揮部第二情報班當情報兵,化名水成章。

記憶力驚人的王老,對記者回憶起他當年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搜集情報時三次虎口脫險的經歷——

第一次脫險是1939年4月在江西南昌市的郊區。當時,日軍計劃從南昌西線進攻,截斷粵漢鐵路。王啟福住在南昌郊區的青山街上,與一名姓夏的交通員一道負責收集日軍16師217聯隊在西山的兵力部署情報,多次被日軍追殺。

“那天從敵營返回青山街時,天已黑下來,我隻好到西山腳下的夢山古剎投宿。廟裡隻有一名和尚,三更時我聽到封堵后院的磚頭往地下掉的響聲,又看到電筒光從外面射進來,知道是日本人來了,我來不及穿鞋打開后門就跑。” 回憶當時的情景,王老記憶猶新,“后山十分陡峭,我拉著荊棘滑到山腳藏進路邊的灌木叢裡,任蚊子叮咬也不敢動一下。快天亮時,山上的日軍發現叫我站住,我不管,隻管拼命跑,跑到青山街石板路時,迎面來了一隊日本兵。狹路相逢,我急中生智扑進路邊水稻田裡抓起泥巴就往身上敷,裝成當地農民薅秧苗。日軍疑惑地看了我幾眼揚長而去,我上岸后一摸衣袋,嚇出一身冷汗,袋裡揣著還沒處理的情報。好險,要是被日軍搜到,就被活埋了!”

第二次脫險是在青嵐鄉的維持會劉氏宗祠內。第三次脫險是被日軍圍困在一個村庄裡,村民劉德楨家的女兒機智地將他從暗道裡帶出包圍圈……

經歷了九死一生,王啟福的情報工作得到師長王耀武認可,被推薦報考成為黃埔軍校2分校18期學員,三年后畢業分配在74軍軍部情報科,繼續深入日本佔領區收集情報。

“我們74軍是抗戰八年戰功最為輝煌的部隊,先后取得了德安大捷、上高會戰的勝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還參加了湘西會戰,消滅了日軍三個師團。”老人自豪地說。

1946年,王老調到遵義第四軍官總隊當教官,解放后在遵義市做小生意,后在平壩子弟學校教英語,1983年退休。1995年老人根據自己參加抗戰的親身經歷和掌握的資料,編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紀實》一書。如今,桃李滿天下的王老每天晨起練書法,彈鋼琴,生活很規律。老人說,慶祝日本投降是他人生中最美的記憶,他特別想得到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前不久關注黔籍抗戰老兵志願者給他發了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讓他得償所願。老人說:“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我在電視上看到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明確表示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內心感到無比高興。我希望我們的后代時刻牢記歷史,團結一致,讓中華民族變得更強大。”

曾慶平:

活著的“烈士”

沉默的老兵沒有“犧牲”。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鳳岡縣土溪鎮大連村找到了參加滇西大反攻的遠征軍老兵曾慶平。

曾老今年91歲高壽。在鳳岡縣民政局查找老人的資料時,筆者在“鳳岡縣籍抗日陣亡將士錄”中吃驚地發現這樣的記載:

姓名:曾慶平,部隊番號:82師244團7連,級別:一等兵,陣亡地點:(1944年)雲南。

同樣的記載還出現在《鳳岡縣志》和《鳳岡軍史志》中。鳳岡縣人武部有關老人的檔案裡,也僅有兩張登記表和健康証明。

“死了那麼多人,能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我能活著回來就是件好事。”老人這份平靜和朴實,激起了我對他“犧牲”70年的執著尋找。

1923年11月,曾慶平出生於鳳岡縣今土溪鎮大連村一農民家庭。父親早逝,他與母親、大哥窩在半間木房裡,靠幫人艱難度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5歲的他被征入伍,經短期訓練后編入國軍第8軍82師,在湘桂一帶阻擊日軍。

目睹日軍罪行,曾慶平滿懷仇恨苦練軍事技能。1944年,日軍侵佔雲南怒江以西大片土地,中、日兩軍形成隔江對峙局面。5月,國軍第8軍劃入十一集團軍遠征軍序列,軍長何紹周率兵開赴雲南參加滇西大反攻,曾慶平隨軍赴滇。由於過度疲勞長期缺鹽,到雲南不久曾慶平全身浮腫,腳腫得連草鞋都穿不上,沒法跟上部隊。昧良心的連長強行脫掉他的軍裝,謊報他已戰死並以他的番號騙領撫恤金。就這樣,曾慶平在國軍第8軍82師被除名,造成當時鳳岡國民政府關於曾慶平“犧牲”的誤載。

雲南多雨路面泥濘,浮腫露宿了三天三夜的曾慶平飢寒交迫,暈死過去幾次。幸得兩位過路大媽給了他半把鹽巴和兩個生辣椒,他刨來幾根野蔥,伴上鹽和辣椒痛快地吃上一頓才勉強恢復體力,后被93師負責收容的上士班長發現送到黃草壩陸軍醫院治療,總算撿回一條命。

身體恢復后,曾慶平被編入國軍71軍88師264團2營。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開始,我遠征軍由71軍88師264團和262團、第2軍76師25團等組成加強團,對日軍靠近怒江邊的榿木林、三村等據點發起攻擊。曾慶平與2營戰士最先沖入陣地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打退敵人的11次進攻,直到15日拂曉3營趕來支援,日軍才潰敗逃遁。被日軍佔領了兩年多的榿木林、三村、小寨等據點,終於被我軍收復。

“榿木林一戰連打4天,打得苦喲,人死起堆堆,我個子高力氣大連捅了3個鬼子,皮都沒掉一塊。”曾老邊說邊揮動雙手。榿木林之戰是中國遠征軍滇西大反攻的第一仗,71軍88師打頭陣並大獲全勝,得到集團軍和長官部的通令嘉獎。

1944年6月,收復龍陵戰役打響。中國遠征軍71軍88師、第6軍39 師、第2軍33師、盟軍美國14航空隊參戰。戰斗異常激烈,88師傷亡慘重。龍陵先后三戰耗時4個月,斃敵13200人,除500余名日軍突圍潰逃外,其余全部陳尸陣前。龍陵之戰是遠征軍滇西大反攻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龍陵之戰我們死了不少人,我幾次差點被子彈打中,鼻子受傷繼續打,三個多月沒洗過一次臉,沒有踏踏實實吃過一頓飯。”曾老越說越精神,仿佛又回到戰場上,“特別是1945年1月圍攻回龍山一戰更讓人過癮,當時日軍據險頑抗,我88師3天時間就把它攻下了。盟軍指揮官大加贊揚,我師名震軍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1軍奉命進無錫接受日軍渡邊師團投降。受降后曾老隨軍移駐上海擔任警衛任務。國內戰爭打響后,曾老等10余人投奔解放軍陣營編入林彪的東北野戰軍。1950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隨彭德懷司令第一批入朝作戰,1953年8月回國轉業到沈陽軍工廠、遵義人造革廠工作。得知母親想他哭瞎了雙眼,他思母心切趕回老家土溪鎮,才知慈母已離世多年。這以后曾慶平娶妻生子,安於農耕。

被誤記於1944年“犧牲”的遠征軍老兵曾慶平而今還真實地活著,他以一名老黨員、一位老兵的情懷埋下了那段歷史,連同他那5塊锃亮的參戰紀念章一起塵封心底。問及晚年有什麼心願,曾老表情凝重地說:“我隻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怒江和惠通橋。”我明白,那裡有他難忘的往事,有他犧牲的戰友……

楊國文:

四次受傷不下火線

8月23日,氣溫放涼。我們驅車前往天拄縣注溪鄉下寨村桶溪組,去看望一位中國遠征軍上尉連長。聽說老軍人已94歲高壽,為了採訪順利,我們一路策劃著訪談方案:老人大概不能久坐,請他躺在床上聊﹔老人耳朵背了,寫字條給他,請他戴上我們為他准備的老花鏡讀字答題。

到了注溪鄉老軍人的住所,房前屋后幾道大門嚴實地關著,高聲喊沒人應。再往后屋走,我們大喜:灶房邊坐在門囗剝玉米的老人,正是中國遠征軍先鋒部隊第5軍第200師598團第一營一連上尉連長、黃埔軍校第19期學員楊國文。說明來意后,老人拉著我們到堂屋就座。細細打量老人,我們再度驚喜:老人眼力超常,一眼認出帶路的鄉干部。捧著身邊的《黃埔》雜志,老人不戴眼鏡也讀得十分流利﹔老人記憶力極強,擺起70年前的往事,如同昨天發生。只是耳朵稍有不靈,但不影響正常交談。多慮的採訪方案一下子成了多余的。

面對採訪,老軍人打開了他戎馬一生的坎坷話匣……

1919年12月,楊國文生於天柱縣高釀鎮章寨村。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通過考試成為黃埔軍校19期學員。黃埔軍校校門那幅“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對聯,讓他和學員們陡升敬意。

在黃埔軍校,楊國文被編到一總隊步兵二隊,三年后他於1941年修完學業,被分配到國民陸軍第14軍85師253團任中尉排長,帶兵36人,后隨羅廣文軍長奔赴抗日戰場,先后參加了武漢戰役、長沙保衛戰。衡陽失守,日軍向湖南洞囗、貴州獨山進犯。日軍第5師12旅團由北部灣登陸佔須廣西欽州、防城、南寧后又往北推進佔領了昆侖關。國軍第5軍第200師奉命阻擊昆侖關日軍,楊國文調任598團一營上慰連長。在軍長杜聿明的指揮下,戰士們頑強奮戰了幾天幾夜拿下高地,全殲日軍,收回昆侖關。

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迅速佔領泰國和緬甸,企圖沿滇緬公路入侵我國雲南。國軍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隊伍,由軍長杜聿明、付麗初、張輪帶領10萬大軍作為第一批先鋒部隊開往緬甸與日軍作戰,楊國文連是入緬的最先部隊。1942年3月初,中國遠征軍抵達緬甸同古城,展開了舉世矚目的同古城保衛戰,反擊敵軍長達一個多月上千次的騎兵襲擊。24日,日軍調集軍隊襲擊克容岡機場,工兵團抵擋不住向東撤退,機場隻剩下598團一營,楊國文和全營官兵團結一致共同抗敵,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下午友軍援助,打退了敵人的瘋狂進攻。200師奉命進攻棠吉,599團、598團將敵人全部肅清。次日,日軍調集大兵重新佔領支娜、棠吉,斷了遠征軍后路,國軍高級軍官羅卓英司令及參謀等連夜乘飛機逃往印度,遠征軍失去指揮將領各自逃散,同古城失守。200師一路奔波四個月撤退到雲南騰沖一帶,不少戰士途中身亡。楊國文連173人回到雲南隻剩下63人。1944年,200師在保山接受美國軍官訓練后全副美國裝備再次遠征緬甸作戰。楊國文所在598團一營主攻籬笆坡,后又追毀雙坡、那打、腰子山、冷山等,在友軍的聯合夾攻下將盤踞在緬的日軍全部殲滅。1945年7月,中國遠征軍完成光榮使命班師回國。

從軍8年,楊國文在抗日戰場的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參加了昆侖關戰斗、保衛同古城、睕町戰、籬笆戰等,先后4次受傷,為保家衛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1946年,蔣介石准備發動內戰,楊國文借請假探親回到高釀老家,為躲避國民黨部隊追查,他到注溪鄉下寨村桶溪組落戶居住,這一住就是一個甲子。

老人的呢子軍裝、肩章帽微等已在“文革”中被抄走。他淡定地說:“現在好了,有房住,吃穿不愁,黨和政府給了我低保,逢年過節還來看我。雖然老伴過逝兒子病故,我還有兒媳、孫子,身子壯著哩!看到祖國一天天強大,我們上代人的付出很值得,我那些戰死沙場的戰友也可以安息了。”

龍勝高:

鬆桃最后的遠征軍

鬆桃苗族自治縣世昌鄉地哪村,99歲高齡的龍勝高是當地幾代人心中的大英雄:23歲參加遠征軍,8年抗戰轉戰南北,浴血鬆山……關於他的種種傳奇經歷,一直在鄉鄰之間口口相傳。

近日,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地哪村,探訪了這位九九望百的抗日老兵。初見其人,隻見老英雄紅光滿面,聲若洪鐘。由於歷史原因,老人參軍期間的物件都在紛飛的戰火中遺失了,但68年的漫長歲月並沒有讓老英雄的記憶褪色。在他一字一句的回憶中,一段段硝煙彌漫的抗日故事,依然歷久彌新。

1915年農歷4月,龍勝高生於地哪村一貧窮農家,15歲時就長得身材高大,耕田打柴是把好手,經常幫助鄉親們。

平靜的生活在龍勝高23歲那年戛然而止。1938年秋,抗日戰爭前線戰局緊迫,龍勝高和同村五位青年被招兵選中。

“新兵在縣城集中三天后,乘船趕到湖南桃源縣進行三個月訓練。我是苗族,語言上有困難,但我訓練認真刻苦,受到教官表揚,領的是上等兵津貼。離開桃源后,我們6個人分開去了不同的地方打鬼子。趕走鬼子后隻有我活著回家,玉六他們一個也沒有回來。”說到這,龍勝高眼眶濕潤了。

離開桃源,龍勝高隨部隊到了湖北,爾后跟著部隊轉戰大江南北,期間與日本軍交戰無數。每一次大小戰事,總有朝夕相處的戰友長眠戰場,身為炮兵的他幸運地活了下來。

很多戰斗老人已記憶模糊,惟有1944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滇西反攻戰——鬆山戰役,老英雄至今難以忘懷。

“這是我經歷的一場最激烈的戰斗,部隊來不及休息就連夜趕到鬆山。部隊長官戰前動員時說,鬆山不論生死都要打下來,哪怕隻剩一個人,也要把鬼子趕出去!”

戰爭的殘酷遠超想象,遠征軍連續多次向山頭的鬼子發起進攻都沒成功。狡猾的日軍居高臨下,躲進碉堡用重機槍射擊,加上飛機投彈轟炸,我軍傷亡嚴重。

形勢越來越緊迫,早一天拿下鬆山,攸關戰士生命和整個戰局。到了8月份,我軍改變戰術,在炮兵的炮火掩護下,工兵營不分晝夜挖出兩條地道直通日軍山頭碉堡地底下,整整兩車共3噸TNT炸藥被填埋進山腹。副軍長李彌和龍勝高所在榮1師師長汪波親自上陣。“點火!”一聲令下,山崩地裂,土石橫飛,鬆山主峰被整個炸翻,為最后的反攻拉開了序幕。

“我們貴州兵爬山快,最早和鬼子面對面拼刺刀。我力氣大、動作快,刺死了好幾個鬼子,左手腕和右耳根都負傷,至今還有疤痕。”龍勝高說。

鬆山反攻戰結束后,龍勝高榮升為副排長。1946年,他向連長請假回家,重新踏上闊別8年的苗鄉故土。

放下槍杆子,拿起鋤把子,龍勝高靠著勤勞的雙手,開田壘土,建設自己的家鄉。

採訪結束告別之際,執意送到門口的老英雄右手五指並攏,平舉齊眉敬了一個軍禮,堅定的目光投向遠方,滿懷深情地凝望著他為之付出熱血與青春的民族與國家……(記者 明曉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袁璐、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