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大地歡聲雷動,各界人士紛紛呼吁和平建國,建立民主政府,結束國民黨專制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在考慮著今后中國的走向。蔣介石在加緊准備內戰的同時,向中共擺出一副“和平協商”的姿態。在八月十四日到二十三日,不到十天的時間裡連續給中共發了三次“萬急”電報,邀請父親赴渝談判。中共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識破了國民黨的“和平”面具,也看到了人民的願望,中國共產黨對和平有著真誠的態度。經過仔細分析后,父親認為赴渝談判,我黨可以爭取全部的主動權。他還對談判的結果進行了預測,認為由於我們的力量、全國的人心、蔣介石的困難、外國的干預四個條件,此去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決定由周恩來、王若飛等同志陪同,赴渝談判。
臨行前,許多人認為蔣介石居心叵測,勸他不要去,父親聽后笑道:“謝謝好意,我注意一點就是了。”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父親率周恩來等人在美國大使赫爾利、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等陪同下飛往重慶。下午三點四十五分,飛機在九龍坡飛機場降落,受到各黨派人士和記者們的熱烈歡迎。父親親臨重慶的消息不僅震驚了全國,而且震驚了世界。駐渝的外國記者紛紛發出專電,報道父親抵渝時的盛況,盛贊他的偉大氣魄和驚人膽略,以及中共謀求和平、民主、團結的誠意。重慶的報刊競相刊載他來渝談判的消息,發表了他在機場上向中外記者書面談話的全文。《新華日報》當天下午發出號外,首先刊登了父親來渝的快訊,山城人民爭相閱讀,奔走相告,整個山城沉浸在歡快的氣氛之中。各界人士都對這次和談寄予很高的期望,父親的故舊及一些社會名流紛紛前去拜訪他。
父親抵渝的第三天,柳亞子先生來訪。舊友重逢,格外高興。促膝暢談之后,柳亞子先生當即賦詩一首贈與父親:
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彌天大勇誠能格,遍地勞民戰尚休。
霖雨蒼生新建國,雲雷青史舊同舟。
中山卡爾雙源合,一笑昆侖頂上頭。
臨別時,柳亞子先生還索要父親的詩稿,父親當即答應下來。過了幾天,父親將他在一九三六年寫於陝北的《沁園春· 雪》錄於書信上寄給了柳亞子先生。先生得到后,詩興大發,很快步原韻作了和詞。隨后,將他的和詞連同父親的詞一並交重慶《新華日報》內部傳閱,很快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為饗讀者,《新民報》副刊《西方夜譚》編輯吳祖光,在征得父親同意后,以《毛詞· 沁園春》為題,在副刊上公開發表,並加“按語”雲:“毛潤之先生新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到其《沁園春·雪》一詞者,風格獨特,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
這首詞一經在《新民報》上刊出,立時引起巨大的轟動。重慶《大公報》等十余家報刊相繼進行轉載,並發表評論文章,盛贊父親的詞為絕世佳作。社會輿論產生的巨大反響,使國民黨當局十分恐慌,其中宣部頭目立即召見《新民報》負責人,責罵該報向共產黨“投降”,並發動一批反動文人對父親的詞極盡誣蔑誹謗之能事,攻擊他“無非是想稱王稱霸,當后皇帝”,誣蔑人民軍隊不過是“黃巢”之輩的“草莽”,並叫囂著要“完璧歸趙”。面對國民黨的淫威,國統區內廣大進步人士並沒有被嚇倒,而是針鋒相對地展開了斗爭,在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唱和熱潮。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黃齊生等都先后步韻填《沁園春· 雪》,並在詞中猛烈抨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疾呼和平、民主、自由。
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由於過去對父親所知甚少,加上國民黨反動宣傳的誣蔑,大多數人以為父親不過一草莽英雄耳。“文如其人”,《沁園春· 雪》中所體現出的偉大胸懷、氣魄和才思不能不令當時的文化人震動與敬佩,一時間,他們對父親簡直是“心向往之”了,而對國民黨的無恥讕言更為蔑視。
蔣介石先是對這一唱和風潮不以為然,等到他的侍從室主任陳布雷念給他聽之后,他“茫然”問道:“這是毛澤東自己寫的?”陳布雷說:“就連黨內一些能吟詩作詞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上乘之作,對毛澤東的胸懷學識產生敬意。現在很多人在為毛澤東的詞著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敵是友,都在唱和著。我們的談判才開始,毛澤東已在重慶產生了巨大影響,后果實在令人堪慮。”蔣介石說道:“我們要在談判桌上設置障礙,使他們無法接受,隻要談判一破裂,我就動手。”同時,他授意國民黨政協把父親的詞比下去。於是,國民黨政協暗中指示各地、各級國民黨組織,在能作詩填詞的國民黨成員中廣為征集《沁園春》,打算從中選出幾首意境、氣勢、文字超過父親的,以蔣介石的名義公開發表。然而,直到蔣逃離大陸時,國民黨連一首可以拿得出來的“毛澤東級”的《沁園春》都沒能寫出來。這場可笑的活動隻得就此收場。
由於國民黨的這場活動是高度保密的,所以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由參與這場活動的國民黨要員透露出來。
父親詞傾渝州,使國人了解了毛澤東,使民眾了解了共產黨,使談判贏得了國統區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並得到了社會進步人士的認同,為四年后的政治協商會議打下了良好的人心、政治基礎,也為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愛國反蔣運動爭得了進步文化界的理解與支持。這恐怕是蔣介石始料不及的。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