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4.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革命愛情從這裡開始

2014年09月26日10: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愛晚亭原名紅葉寺,也稱愛楓亭。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因取唐朝杜牧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而得名。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程頌萬將張南軒與錢南園游山七律詩刻於亭中方石上,題名“二南詩刻”。愛晚亭,三個我再熟悉不過的毛體字。一九五二年當地政府對亭子進行了全面整修。朱欄藻井,煥然一新。父親欣然題寫這三個字。看到父親的字,就仿佛再一次來到父親的身邊。

愛晚亭,鋪滿了父親年輕時的腳印。父親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間,一直居住在長沙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內。每逢星期天和節假日,他便和進步同學來到這裡,讀書學習,暢談國家大事。

夜幕降臨,游人散盡的時候,他們還在這裡高談闊論,似乎忘記了夜色闌珊。

一九二○年,父親和開慧媽媽相愛了。兩個人經常結伴來此談心,互訴衷腸。不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而是兩顆憂國憂民之心,相互撞擊,閃出照亮寒夜的愛情火花。

從這裡極目遠眺,四面起伏的綠浪,天際燦爛的彩霞,江上往來的白帆,大自然的瑰麗風光,盡收眼底。

這時,我想起望江亭上的一副對聯:

西南雲氣為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

體味著其中的意境,頓覺胸懷開闊,曠然有凌雲氣概。

金光粼粼的湘江,幾葉小舟在江中淺淺地泛泊,是等不及傍晚的人們在江中游玩。陪伴它們的,是幾隻上下翻飛,不時鳴叫的水鳥。江中心,那蔥郁的一片,就是橘子洲了。那上面影影綽綽地有幾個人在動。這一刻,橘子洲是他們的,而曾經,這也是父親的橘子洲。

父親從一九一三年春到一九一八年夏的五年半時間裡一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一九二○年秋到一九二一年冬,他在一師附小擔任校長,並兼任一師師范部的國文教員。在這些日子裡,有多少次他和同學們、和開慧媽媽站在橘子洲頭看那片片白帆,點點飛鳥,談論著那些激動人心的話題。在這裡他曾有過多少快樂的時光。無論當年的心情是舒暢,還是因國事憂慮,后來重新立在這裡的時候,那一切都成為親切的記憶,成為涂上一層燦爛的陽光色彩的明亮日子了吧?那些當年的熱血沸騰的情景,會使父親瞇起眼睛,陷入對過去的沉思吧?

橘子洲,對於父親,這實在是個重要的地方。從深山中出來的他,在這裡第一次遇到了那樣多追求進步的老師和同學,和他們的談論與他在圖書館的苦讀使他得到了莫大的收益。在這裡,他常和同學們爬山、游泳,之后,他們坐下來談論那些從書報上看來的國家形勢、世界時局,談論他們看到的軍閥蹂躪下的湖南,商量組織學友會、開辦工人夜校的事情,討論組織學生志願軍以保証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護師生人身安全的問題。在這裡他吸引了一批進步的學友,終於形成后來的新民學會的成員基礎,而這個新民學會又為后來湖南的共產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小組做了干部、組織上的准備。而他們的共同進步、公開討論的形式也使得其他的同學不斷地探求拯救國家、人民的道路,使他們在自己進步的同時,明白必須發動大多數的人才能有功效……

一九二五年九月初,父親再次站立於橘子洲頭,對著那醉人的秋景,“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回憶那往昔崢嶸歲月與書生意氣,不禁問“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此時中國的革命已從當年那些“書生”的指點化為他們的實際行動:黨成立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然后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東征,擊潰陳炯明的部隊,初步鞏固了革命的勝利果實……而革命的前景呢?父親面對著瑰麗的湘江兩岸的景色,不由思緒萬千。當時的國共合作並不平坦,國民黨內的右派不斷進行反共活動。一九二五年三月孫中山逝世,八月廖仲愷被暗殺,右派分子更加肆無忌憚。

最令人欽佩敬仰的,就是父親在挫折、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的精神。長征中,父親得到其他紅軍領導的支持,開始領導中國革命走向一個個的勝利。一九三六年二月六日,一夜瑞雪,陝北高原被裝扮得分外妖嬈。父親站在崖畔上,浮想聯翩,凝神靜思片刻,即吟詠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沁園春 • 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