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澤東等為張浩烈士抬棺。
版畫《進擊鐵路工廠》 黎魯 作
版畫《歡送》 劉泮濱 作
主持人 張記合
話題嘉賓
榮維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公方彬(國防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
齊春風(南京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主任)
烈士紀念日法定化,明確地體現了國家意志和民族利益
主持人:今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將9月30日定為烈士紀念日。為什麼要以法律的形式設立烈士紀念日?
公方彬:各國都重視並採取國家紀念烈士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一方面,主流精神和核心價值觀不同於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后者可以自然傳播,而前者則是需要理性支持,需要主流社會作出有效的主動行為。另一方面,節點和儀式更能聚焦大眾的目光,更能引起廣泛關注,且便於營造氛圍,強化其效能。再一方面,上升到法的高度便具有了強制性,也就是將柔性引導轉變成剛性引導和約束,更能產生教化和強化作用。
設立烈士紀念日,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逝者,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張揚精神,引領價值觀念,即以逝者教育生者,激勵生者。
齊春風:這是用法律法規形式強化和提升我國敬仰烈士的禮儀和文化的重大舉措,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舉措。
今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立法的形式,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無論9月3日、9月30日還是12月13日,對先烈的紀念都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這說明國家紀念日正在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紀念日的法定化明確地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國家利益。
主持人:為什麼將9月30日設為烈士紀念日?其歷史依據是什麼?
榮維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無數先賢窮其一生追求,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是中華民族子子孫孫以敬仰的心情永遠緬懷的烈士。在開國大典前夕的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當天下午6時,毛澤東率領全體政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奠基儀式,並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這是要讓中國人民牢記,新中國的誕生是用烈士的鮮血換取的。今天的中國和65年前的中國已經不能同日而語,正以迅速崛起的光輝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設立烈士紀念日,顯然也是為了我們在復興大道上大步邁進的偉大進程中,永遠牢記無數先烈的犧牲奉獻。
齊春風:銘記烈士,是每一代人、每一個人不能忘卻的歷史責任。沒有先烈們拋頭顱、洒熱血,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更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沒有先烈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壯志豪情,我們的民族就不能擺脫受奴役的地位。
將烈士紀念日定在9月30日是大有深意的。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隆重的烈士紀念活動,充分體現了新中國的建立是先烈們的功績的主旨思想,將對烈士的褒揚上升到國家層級,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設立烈士紀念日這一新的方式,目的在於將尊崇烈士的活動組織得更加隆重,把敬仰烈士的文化建設得更加規范,把緬懷烈士的心理熏陶得更加強烈,把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品質培養得更加深厚。
紀念烈士是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國民責任所必需的
主持人:現在設立烈士紀念日,有何現實意義?
榮維木: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它的成長經歷,經驗告訴我們,隻有使每個民族成員記住他所屬民族的經歷,這個民族才有繼續成長的可能。任何數典忘祖的民族,最后的命運隻能是衰落和消亡。近代中國大多數時間是處在恥辱的地位。為了改變這樣的地位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無數的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如果我們淡忘了這些先烈以及他們的英勇事跡,那麼我們民族的前途就會暗淡。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成長都離不開它的成員的獻身精神,而這種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獻身的烈士身上。
公方彬:大國崛起於文明,奠基於精神。沒有強大的精神作支撐,便無法承擔起更大的國際責任,因而也就不能立身於人類文明的制高點起引領作用。而激發和張揚犧牲精神,對於我們這樣的國家和社會來講,無過於從革命先烈那裡尋找精神元素或基因。 主持人:通過紀念烈士,我們需要向民眾傳達什麼?
榮維木:任何一個國家的進步,任何一個民族的復興,都需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即國民統一的意志和民族的凝聚力。而這種條件的形成,除了國家與國民的利益、民族整體和民族成員的利益高度一致外,還需要以普遍教育的方式來完成。設立國家紀念日,本身就是教育國民,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最好方式。
今年國家設立的紀念日超出了以往,而每個紀念日都有它的重要意義。公祭日是為了讓人們記住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抗戰勝利紀念日是為了讓人們記住中國的輝煌﹔烈士紀念日則是讓人們記住中國從苦難到輝煌的艱難歷程。而設立這些紀念日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國民樹立這樣的觀念,即在國家認同的前提下,擔當起國民義務和國民責任,而最終使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齊春風:設立烈士紀念日,並不意味著僅僅把紀念局限在這一天,烈士紀念日年復一年地到來,周而復始地加深人們的認識,更是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卻的紀念。就像清明祭祖、中秋團聚一樣,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將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使命接續凝結下來。
設立烈士紀念日,有助於培育和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烈士紀念日也時刻昭示人們,居安思危,飲水思源,提醒人們唯有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不再受到欺凌,這才是對烈士精神最好的弘揚,才是對烈士遺志最好的繼承。
通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能夠幫助人們找到感恩的載體。在這一感懷、感恩的日子裡,不單單是有關部門、單位和團體將舉行緬懷烈士的活動,任何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在烈士紀念日這一天,表達自己對先烈的感激、感恩之情。同時,通過緬懷和紀念英烈,我們能夠感受到一股力量,一股愛我中華的力量,一股勇氣,一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勇氣。這股力量和勇氣,已成為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最強大、最純潔、最高尚的動力。
一切在奮斗中犧牲的先烈都是值得我們悼念的英雄
主持人:緊接著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民政部於9月1日發出公告,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這兩者有何關聯?
榮維木:這絕非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在這首批名錄中,既包括了共產黨抗日軍隊的犧牲官兵,也包括了國民黨軍隊的犧牲官兵,同時,還包括一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出自己生命的其他愛國人士,以至於包括日本人在內的為中國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國際友人。從設立烈士紀念日到公布抗日英烈首批名錄,兩者的關聯值得深思。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以浮雕形式記述了近代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英雄為了中華民族復興所進行的奮斗。一切在這樣的奮斗中犧牲了生命的先烈都是值得我們悼念的英雄,這正如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所表達:“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民族復興的實現要通過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共產黨人的英勇奮斗自不待言,而那些在歷次民族民主革命中英勇獻身的烈士,也都為這個目標的最終實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烈士既包括了中國共產黨人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等人,也包括了關天培、譚嗣同、秋瑾等人,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那些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獻身的烈士,既有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也有國民黨高級將領張自忠﹔既有視死如歸的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也有誓死不屈的國民黨軍中條山八百壯士。在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抗爭中,一切為了這個戰爭的勝利而英勇犧牲的烈士,都是我們應該緬懷和追悼的英雄。
主持人:在設立烈士紀念日之前,我們紀念烈士的活動都有哪些?
齊春風:目前,全國可考知姓名並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英烈僅有193萬余人。我們不應該忘了他們,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不管是有名英烈還是無名英雄。目前,我國國內有烈士墓98.9萬余座,烈士紀念堂館、碑亭、塔祠、塑像、骨灰堂等紀念設施2.9萬余處。在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還建有170多處烈士紀念設施。此外,授予烈士榮譽稱號、撫恤烈士家屬,讓逝者安息、生者安慰,清明節為烈士掃墓,等等,以多種方式告慰烈士在天之靈,弘揚為國犧牲的民族的浩然之氣。
主持人:紀念為國犧牲的烈士,是海內外華人共同的願望和行動。這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弘揚民族精神和促進國家統一?
公方彬:2012年4月5日,南京市在菊花台公園公祭抗戰期間被日軍殺害的國民黨政府外交9烈士,3天后,台兒庄舉行台兒庄大捷74周年紀念活動,活動主要內容是為新發現的兩名國民黨抗戰官兵遺骨舉行隆重下葬儀式。更大范圍內的國家行為,是啟動對30萬座散葬烈士墓及2000座烈士紀念設施的遷移修繕工作,其中包含赴緬甸中國遠征軍官兵遺骨的保護。與此同時,對於仍活在世上的國民黨抗戰老兵,更是給予直接關照,包括將其納入國家撫恤范圍,邀請參加相關紀念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和舉措充分說明,不管你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的官兵,也不管你是將軍還是士兵,隻要是為國家和民族戰斗,都會享有應有的尊崇和紀念。
過去講“相逢一笑泯恩仇”,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兩岸良性互動,已經沒有多少人再以歷史恩怨標定關系,但要將國共兩黨和兩岸人民納入“共有的精神家園”,保証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獲得更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必須找到路徑和切入點,以此化解政見之爭和價值觀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布的烈士名錄,且將曾經的對手納入其中,其價值觀意義和精神家園特征必定突出出來。
用烈士精神引領社會是大國通律
主持人:世界其他國家都有哪些紀念烈士的方式?效果如何?
齊春風:設立烈士紀念日,表達的是國家立場。世界上許多國家設有紀念烈士的節日,盡管名稱不一,但精神實質是一樣的。如5月9日是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離每年11月11日最近的星期日是英國“陣亡將士紀念日”等。對烈士永記不忘,是對一個國家價值觀的檢驗。
公方彬:這方面美國最具代表性。美國歷來重視褒獎犧牲者,同時張揚其精神,這一點充分反映在好萊塢大片中,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每當一個陣亡將士的遺體運回國內,哪怕是半個世紀前犧牲者的遺骸,都要舉行隆重下葬儀式,包括鳴槍致意等。
美國有兩個涉及軍人的假日,一個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另一個是退伍軍人日。特別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可謂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868年,當時為紀念南北戰爭中陣亡的北方將士,聯邦政府將5月30日確定為陣亡將士紀念日。一戰后將所有軍事行動中陣亡軍人作為紀念對象。到1971年,紀念日改為每年5月的最后一個周一。每到紀念日這一天,自黎明至中午降半旗,政府積極倡導民眾到公墓或紀念場館參加活動,而總統則要出席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的紀念儀式,其間要向無名士兵墓敬獻花圈,同時發表演講。他們還將這一天的15時定為“全國追思時刻”。
主持人:在紀念活動中如果有違反者,法律有沒有處罰措施?
公方彬:為了保証紀念日的隆重和有效,美國政府不遺余力推動立法工作。2000年1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全國追思時刻法案》,其中規定,隻要陣亡軍人家屬提出申請,就可以在國家公墓舉行葬禮,具體工作由退伍軍人事務部協助安排,他們還為榮譽退伍軍人家庭免費提供葬禮用國旗,覆蓋在靈柩或骨灰盒上。2006年5月,美國國會進一步制訂頒布《尊重美國陣亡英雄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在葬禮舉行前后一小時內,禁止在國家公墓管理局管理的任何墓地入口90米內舉行游行示威活動,違反者處10萬美元罰款和一年監禁。正是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動,美國軍人在國民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比如,飛機乘客中如有海外服役的官兵,乘務員會通過機上廣播來表達敬意,這時會贏得乘客們的熱烈掌聲,甚至有頭等艙乘客主動與官兵換座。
緬懷烈士在祭掃和悼念之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主持人:在紀念烈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公方彬:緬懷逝者要有優良的載體。烈士陵園中祭奠英烈是最好的教育載體,應當說資源很豐富,隻要精心呵護和利用即可。我們需要做的是建設一個國家級的犧牲軍人公墓。對這一設想,我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並且一再呼吁,所以突出強調,既參照了世界大國的通常做法,也是針對我們目前的缺失。現在一些紀念烈士活動,因為符號化沒有質感,是無法觸及靈魂的,這也是美國到目前為止仍然到半個世紀前的戰場上搜尋美軍遺骸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國家有了烈士紀念日后,建設犧牲軍人國家公墓的要求更為迫切。
我們希望所有人都主動從英烈精神中獲得營養,但同時也需要應對逃避者。那麼,我們就需要制訂和嚴厲執行法律,對那些惡搞英雄、破壞英烈紀念場所者予以懲處,諸如此類。該項工作做好了,英烈精神必得到更大程度的弘揚,民族的人文性格和精神世界必因此而改觀。
齊春風:現在,有許多人對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了解得不夠多、不夠深入,甚至一些人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知道珍惜。在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所做的不應僅限於祭掃和悼念,更重要的是學習、領會、內化烈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可通過了解烈士英勇事跡、學習歷史文獻、參觀革命景點等多種方式來實現。
主題鏈接
“烈士”含義,今古有別
“烈士”一詞,古今皆有,但含義有別。在商代,所謂烈士,雖有“謂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說,但一般常指臨危不懼的節義之士,是指活著的人。此后歷代,烈士所指基本如上。庄子曾說過:“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有時,烈士也指有抱負、有雄心壯志的人,如曹操詩雲:“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到了近現代,“烈士”一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政府,對抗戰殉難者稱為“忠烈”。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稱戰場犧牲的指戰員為“陣亡將士”。
1945年,黨的七大作出召開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的決定,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烈士”一詞。1947年4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公布實施的《東北解放區愛國自衛戰爭陣亡烈士撫恤暫行條例》中,首次由“陣亡將士”改稱“陣亡烈士”。此后,“烈士”一詞的所指便被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1980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三條對烈士的范圍作了更為明確的界定:“我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革命斗爭中,在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稱為烈士。”在我國,“烈士”不僅僅是一種榮譽稱號,更擁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給人以充滿景仰、堪為楷模之感。
設立烈士紀念日的調研和立法小史
近年來,社會各界人士、專家學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出設立烈士紀念日的建議,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多次呼吁設立烈士紀念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
民政部進行了多年的調研和論証。自2005年起多次召開研討會,並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先后4次征求16個相關部門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
2008年,人民網進行網上民意調查,征求網友對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意見,結果有70%的網友表示支持。在新華網進行的投票調查中,支持率更是高達92.84%。這表明,設立“烈士紀念日”,在全社會營造緬懷烈士業績、弘揚烈士精神良好氛圍的時機,已日臻成熟。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專門紀念烈士的節日。
2013年4月4日,經中央同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研究設立烈士紀念日”。2013年4月21日,民政部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請示》。今年8月23日,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交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的議案》。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
外國烈士紀念日及儀式
英國:1921年11月11日,英國舉行了第一次“陣亡將士紀念日”活動。此后,每年距離11月11日最近的周日成為了英國的烈士紀念日。每年這天,英國女王會親自主持紀念儀式,王室成員、政府高官、軍隊將領都會參加。當天11時,市民還會集體默哀兩分鐘。
俄羅斯:將5月9日確定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在這一天全國放假,同時國家舉行閱兵式,鳴放禮炮致意。8月1日為一戰陣亡軍人紀念日。俄羅斯民眾普遍認為,在國家紀念日或自己的喜慶日子裡緬懷為祖國犧牲者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以色列:為了悼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納粹殺戮的600萬猶太人,1951年,以色列政府通過法令,把猶太歷每年4月27日定為“大屠殺死難者和英雄紀念日”。當天上午10時,以色列全國各地同時拉響警笛,包括餐館、酒吧、電影院等所有娛樂場所都要關閉。
印度:有多個“烈士紀念日”,每年1月30日、3月23日、7月13日、11月17日和11月19日都有紀念活動。印度聖雄甘地在1948年1月30日遇刺。在諸多烈士紀念日中,1月30日的紀念活動最為盛大。當天,印度總統、副總統、總理、國防部長和多名高官前往甘地陵敬獻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