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於右任詩贊抗戰勝利

2014年09月29日16:42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於右任詩贊抗戰勝利

中呂·醉高歌(之一)

萬家爆竹通宵,人類祥光乍曉。

百壺且試開懷抱,鏡裡髯翁不老。

中呂·醉高歌(之十)

自由成長如何,大戰方收戰果。

中華民族爭相賀,王道干城是我。

1945年,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八年,終於在世界人民支持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線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日本侵略軍被迫“乞降”。消息傳來,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歡欣鼓舞。此時,因歡樂而變得年輕的髯翁,在9月14日夜一口氣書寫下了20首《中呂·醉高歌》。“前十章吊靖國軍”,題為《追憶陝西靖國軍及圍城之役諸事淒然有作》,后十章為“祝抗戰勝利”。前十章后曾自記:“書存農場,他日還鄉時,當再閱也。”后十章后更記書時辰是“九月十四日夜五時”。

樂府,是中國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始建於漢代,其職能是制定樂譜,訓練樂工,採集歌詞等。千載之后,1944年,於先生“於重慶發起中華樂府。皆以鼓吹中興,激揚士氣。樂府內容分詩、詞、曲三部”,由數名詩友為編輯,力圖振興已經被人們淡忘的通俗文藝門類,為抗日救亡服務。

在前十章最末一章先生高呼“自由之戰終年,革命成功尚遠。太平樂府人間遍,呼喚中華運轉”。待到“中華運轉,抗戰勝利之時”,他也像杜甫一樣“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在痛飲慶功酒之時寫下了《中呂·醉高歌》十首。

其一:“萬家爆竹通宵”,寫中華大地萬眾歡騰通宵達旦的熱烈場面。燃放爆竹是中國人民喜事慶典最能表現歡快心情的事。通宵燃放,是最振奮人心的。“人類祥光乍曉”,一個“乍”字,點示了人類和平吉祥的光芒剛剛露頭,猶如穿過烏雲縫隙的溫暖的陽光。此時鏡中的髯翁也仿佛因高興而變得年輕,也像一千多年前的大詩人杜甫一樣“百壺且試開懷抱”,開懷痛飲慶功美酒了。短短四句,敘事,述情、抒懷,勾畫出了一幅全民慶祝抗戰勝利的壯闊的歷史圖畫,抒發了作者按捺不住的歡快與激情。在詩中我們聽得見一個愛國者的心聲。

中間八首於先生回顧抗日八年日寇入侵,“胡馬嘶風”,“壞我長城”,“兵火流離”的慘象與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主義戰斗之壯烈。

第十首,詩人的筆鋒又蕩回到歡慶抗戰勝利的中國。“自由成長如何,大戰方收戰果”。為自由而戰的中華兒女,浴血奮戰,至今才收到勝利的戰果。“中華民族爭相賀”,人們不分民族、黨派紛紛奔走相告互相祝賀,祝賀我們的勝利,祝賀祖國的捍衛者們終於戰勝日寇,點燃了中華民族生存興旺的曙光。這首詩是先生最得意之佳作,多少年后他還經常為友人書寫這首詩。

樂府,本來就是具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的詩歌形式。於先生用了曲牌《中呂·醉高歌》,依曲填詞、駕輕就熟,自然貼切。其用韻也是用了現代的“國語”(即普通話)。他主張今日之國人不必用古人的舊韻,他曾說:“現用的《詩韻》是古音,與現代的‘國語’,多有不同。而《詩韻》中的‘東’、‘冬’,是異韻而同音,‘元’、‘門’則又是同韻而異音。這樣寫出的詩,韻腳就成為‘目韻’,而非‘耳韻’了。”詩、詞、曲、賦都應當是能夠朗朗上口的,既能讀又能唱。於先生是關中人,但他的《中呂·醉高歌》,我們用今日之普通話朗讀仍然音韻和諧,順耳動聽,不泥“目韻”求“耳韻”,這無疑是於先生在詩歌創作上的極為精辟的見解。今日一些詩人,死記硬背《佩文韻府》一類韻書,以之為准去寫詩,實在是滑稽可笑的事。李白、杜甫、蘇東坡、辛稼軒,這些古代詩人九泉有知也會笑我們這些死守前人格律而不知進取的書呆子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