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烈士紀念塔
於都革命烈士紀念館
方志敏烈士陵園
茅家嶺烈士陵園
盧德銘烈士陵園
吉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興國烈士陵園
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這是一片用鮮血染紅的土地。方志敏、鄒韜奮、袁玉冰……無數革命先烈矢志奮斗、無私奉獻,用信念與生命樹立了一座座歷史豐碑。
這又是一片英雄層出不窮的土地。曾慶香、王茂華、熊斌、皮祖強……無數仁人志士英勇奮斗、光榮獻身,一次又一次書寫了光輝篇章。
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民族的脊梁,是祖國的功臣。
9月30日,是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近些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立足自身職能,認真做好烈士褒揚、烈屬生活保障和烈士紀念設施維修保護工作,大力弘揚以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無私奉獻、敢於犧牲為主要內容的烈士精神,在全社會營造緬懷烈士、關愛烈屬的濃厚氛圍。
深入開展烈士紀念活動, 大力弘揚烈士精神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烈士紀念工作,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我省率先在全國頒布了《江西省軍人撫恤優待辦法》和《江西省英雄模范褒獎辦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堅持每年清明節、國慶節等節日和重要紀念日期間,利用烈士紀念設施組織開展祭奠烈士、緬懷英烈活動。
“准備好了嗎,時刻准備著,我們都是共產兒童團……”在《共產兒童團團歌》背景音樂中,來自廣電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到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挨個兒為先烈們獻上自制的白色小花,宣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先烈們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值得我們景仰,他們身上藐視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讓這種革命精神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扎下根,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肖老師說。
南昌大學、江西師大、南昌工學院、華東交大的師生們來了。他們重溫歷史,仿佛回到那艱苦的烽火年代,先烈們的英雄事跡讓他們的心弦強烈震動,思緒起伏。“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了今天祖國的繁榮富強。回首過去那些艱苦歲月,深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繼承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這些是有一年清明節當天,記者看到的一幕幕場景。如今,每年前往烈士紀念設施瞻仰悼念先烈的人越來越多,這已成為贛鄱大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開展烈士紀念活動是烈士紀念工作的主線和重要內容之一。今年清明節期間,贛南蘇區開展“百萬群眾緬懷革命先烈清明祭奠”大型主題教育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有255 萬余人次到各級烈士紀念場所緬懷紀念英勇犧牲的烈士,有83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烈士公祭活動,有7712個學校、企事業單位和部隊到烈士陵園和其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一直以來,我省堅持把烈士紀念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省民政廳相關人員表示,我省將烈士事跡教育融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烈士事跡宣傳,學習革命傳統,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強化烈士紀念活動的平台建設。2008年以來,有26個烈士紀念設施列為國家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增加到37處,所有紀念設施實行免費開放。開展網上祭奠活動,開展文明單位和行業行風示范單位創建,為廣大群眾參加紀念活動提供高效服務。
建立烈士遺屬保障體系,解除烈士后顧之憂
為更好地解除烈士的后顧之憂,我省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樣堅定篤實:
——完善烈屬撫恤優待法規政策。1995年,省人大發布實施《江西省軍人撫恤優待辦法》,成為到現在為止,全國唯一一部關於軍人撫恤優待的地方性法規,2004年、2009年、2014年先后三次進行修訂,新修訂的《江西省軍人撫恤優待辦法》規定,城鄉義務兵家庭優待金統一標准,以當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確定,實行城鄉“同役同酬”。2011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台了《江西省英雄模范褒獎辦法》,首次提出建立烈士褒揚金制度,開始施行褒揚金制度和撫恤制度並行原則﹔2007年以來,有關部門先后制定享受撫恤定補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辦法、重點優撫對象“解三難”工作實施意見、貫徹實施《烈士褒揚條例》實施意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工作規范等,烈屬等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工作、建(修)房申請審批程序、醫療待遇保障等方面有了制度性的規定,烈士褒揚和烈屬撫恤工作有章可循。
——建立烈士遺屬保障體系。據統計,全省享受撫恤待遇的烈屬22394人,其中家居城鎮的烈屬1987人、家居農村的烈屬20407人。近年來,我省以烈屬“解三難”為重點,各項社會優待優惠政策逐步完善。在生活保障方面,自2005年開始,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我省連續9次提高烈士遺屬撫恤金。農村烈士遺屬撫恤金從每年2340元提高至每年7970元,城鎮烈士遺屬撫恤金標准從每年3060元提高到每年13860元,年均遞增達到15%。2011年開始,根據民政部的部署,將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60歲以上的老烈士子女納入生活補助范圍,6萬多老烈士子女享受每月130元的生活補助。在入學方面,烈士子女報考高中的,增加20分錄取,參加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的,增加20分投檔。在就業方面,烈士子女參軍退出現役后實行崗位安置,對新增的烈士遺屬家庭,特別是零就業的家庭,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在住房保障方面,各地結合優撫對象“安居工程”和農村危舊房改造,2萬余戶烈屬家庭房屋得到新建或維修改造。在醫療保障方面,將烈屬全部納入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全了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醫療補助“三個層面”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享受定撫烈屬參加城鄉醫療保險、享受醫療減免、醫療救助和醫療補助的全覆蓋。
為了提高烈軍屬的社會地位,增強他們的榮譽感,2012年,我省率先在全國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向全省23萬烈軍屬全部懸挂光榮軍屬、光榮烈屬牌,受到烈軍屬家庭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落實好城鄉義務兵家庭優待金的發放、推動烈屬撫恤城鄉一體化、逐步提高老烈子的生活補助標准……關心關愛烈軍屬,已在贛鄱大地深深扎根。
對烈士紀念設施分級保護,筑牢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青原區因當地一座青原山得名,沿著青原山腳一條小路蜿蜒而上,一片頗具規模的烈士公墓展現在眼前,這是當地黨委政府在今年初修繕竣工的青原山烈士陵園,126塊黑晶石墓碑供奉其間。青原區民政局局長陳榮根介紹,這片烈士公墓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建成,但比較簡陋,2013年,青原區決議重新修繕陵園,同時,開展零散烈士墓的普查和烈士家屬的聯系,將分散在青原區各處的零散烈士墓葬集中遷葬青原山烈士陵園。記者發現,這裡的先烈大都曾是人民解放軍,不拘籍貫出處,隻因為國捐軀,犧牲在此,墓碑上一個個金色的名字有的來自山東成武、有的來自雲南魯甸、還有的來自遼寧臨江等地。
從一條灰磚小路拾級而上,在棵棵鬆柏的映襯下,82位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烈士的墓碑安置其間——這便是井岡山市歷時三年,集中遷葬零散烈士陵墓,擴建而成的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烈士公墓依山而建,層層遞進,一塊塊黑石墓碑上鑲嵌的大紅五角星格外醒目,紅星下還鐫刻著金色文字,講述了烈士昔日的事跡和遷葬前的原址。
“零散烈士墓的集中遷葬,為烈士家屬的祭掃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2年開始,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搶救保護工作已在全省如火如荼地進行。截至目前,我省共下達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資金近6.2億元,所有的散葬烈士墓、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將在年底前全面完成。
烈士紀念設施是黨和政府為“褒揚烈士、教育群眾”而修建的永久性設施,是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有數據顯示,我省現有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22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37處、縣級保護單位175處。近年來,我省堅持烈士紀念設施分級保護制度,不斷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2008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6773萬元,市縣財政安排近2億元,用於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
首次將烈士紀念設施納入省級發展規劃。烈士紀念設施建設已經納入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並將國家級和部分省級烈士紀念設施列入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同時,將烈士紀念設施作為重點紅色旅游資源加以保護,成為當地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正逐步成為集教育、紀念、旅游等於一體的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程完成后,我省將著力探索長效管理保護機制,將整合后的烈士陵園和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地統一納入縣級保護管理級別,確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並劃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范圍,不斷推進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和保護工作的規范化、標准化建設。
烈士精神 民族之魂
江西是富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根據地,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長期以來,江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為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統計,全省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25.3萬余人,約佔全國烈士總數的1/6。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在敵人的監獄裡忠貞不屈,在刑場上慷慨就義,在各種工作崗位上,不怕苦,不怕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正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丹心和熱血鑄造了共和國的“國魂”。讓我們一道去回首那些崢嶸歲月,把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心間,秉承先烈遺志,發揚先烈精神,凝聚力量,鼓足干勁,艱苦奮斗,共筑中國夢。
【回首崢嶸歲月】
江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援北伐戰爭,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工農運動。
1926年冬,國民黨右派在江西開始了篡奪革命領導權的陰謀活動,使江西大革命運動早於全國蒙上了重重陰霾。江西人民的奮斗抗爭,未能扭轉革命形勢的危急,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最終失敗。這一時期,全省查明有名有姓之英烈即2900余人。其中有中共江西地方組織創建人趙醒儂、江西新文化運動播火者袁玉冰、工人領袖陳贊賢、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等。
大革命失敗了。但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並沒有被反動派的屠殺嚇倒。南昌起義、秋收暴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標志著中國革命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江西人民為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的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土地革命初期,江西三分之一以上的縣爆發了工農武裝暴動,建立了井岡山、東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江西成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紅都瑞金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
為保衛蘇維埃政權,中國工農紅軍和蘇區人民先后取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由於“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戰略指導,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從江西出發,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主力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洗劫蘇區,不屈的江西人民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幸存下來的近3000游擊健兒下山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2月,奉命開赴抗日前線。土地革命時期,江西的烈士達23.3萬人之多,方志敏、曾天宇、李文林、古柏、黃公略、趙博生等著名英烈如璀璨的群星,永遠閃耀在偉大祖國的萬裡蒼穹。
七七事變后,江西成為中國抗戰的一個重要戰場,在這塊土地上先后進行了南潯、南昌、上高、浙贛等會戰,牽制日軍20多萬兵力。為抗敵御侮,數十萬壯士血洒江西,僅南昌、上高二役,即有32000余人為國捐軀。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戰場犧牲的江西籍英烈有周建屏、符竹庭、黃道、劉英、鄒韜奮等2495余人。
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和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解放戰爭。這一時期,江西人民建立了贛南、贛東北游擊隊,恢復與擴大了粵贛湘邊、閩贛邊、皖浙贛邊等游擊根據地,給國民黨反動軍隊與地主武裝以沉重打擊。在解放戰爭時期,我省有艾萍、王麓水、李輝等2900余名烈士為黨為人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江西人民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祖國作出了新貢獻。上世紀50年代初,江西人民的優秀兒女踴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打敗美國侵略者,保衛了東方與世界的和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條戰線上,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繼承前輩的犧牲精神,舍生忘死、鞠躬盡瘁,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們的英名,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賀小虎 記者 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