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蔡特金》

2014年10月13日14: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蔡特金》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蔡特金(1857-1933),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了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蔡特金波瀾壯闊的一生,用嫻熟而生動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一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先驅的形象。

作者簡介

孔寒冰,1958年生於黑龍江,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東歐國家政治和外交、中蘇(中俄)關系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書摘

蔡特金的青少年時期

杰出人物的成長與特定的歷史環境分不開。克拉拉·蔡特金成為一名跨越19世紀和20世紀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和著名的國際共產黨人,既得益於家庭的熏陶和當時德國社會、學校的影響,更是她自己對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克拉拉原本是一位德國少女的名,而蔡特金則是一位俄國流亡革命青年的姓。它們合到一起的過程,就是這種追求的結晶。

19世紀50年代的德意志,同歐洲(特別是西歐)的大多數國家一樣,經過1848年革命風暴的洗禮,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最后階段,開始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弗蘭茨·梅林曾描述道:

在南德,棉紡工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薩克森,幾乎所有的五金工業和紡織工業部門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著。在普魯士,人們積極地從事開礦和冶煉工作。煤和鐵成了時代的口號。

因而,德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第一流的工業國家”。工業革命及其產生的“經濟繁榮”在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就了更多的產業工人,這為60年代以后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經濟繁榮”的同時,德國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反動時期”。普魯士恢復了“貴族院”,漢諾威重現舊憲法,薩克森再行等級選舉制,奧地利則把所有權力集中在皇帝一身。在這樣的背景下,公開的、具有革命特點的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都遭受嚴厲的鎮壓和迫害。1851年5月發生在普魯士的“科倫審判案”(普魯士政府迫害共產主義者同盟領袖的事件),不僅導致第一個國際性共產黨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解散,而且“結束了德國獨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時期”。對此,馬克思曾不無傷感地說:

在1848年革命失敗后,大陸上工人階級所有的黨組織和黨的機關報刊都被暴力的鐵腕所摧毀,工人階級最先進的子弟在絕望中逃亡到大西洋彼岸的共和國去。

德國革命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這種“萬馬齊喑”的局面直到60年代初才開始改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裡,1857年7月5日,克拉拉·蔡特金誕生於萊比錫附近一個叫做維德勞的小山村。

克拉拉的家庭在當時當地也算得上是充滿民主自由氣息的“書香門第”。父親哥特弗裡德·艾斯內,是維德勞附近鄉村的一個佃戶的兒子,家境貧寒。由於從小得到一位好心的牧師的關心和幫助,他學到了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知識,同時成為恪守“愛人如己”教條的虔誠的基督教信徒。1853年,哥特弗裡德來到維德勞,作鄉村小學的教師,同時兼作教堂的風琴師和合唱隊隊長。

母親約塞芬·維塔勒,家庭出身則有些復雜。她的父親是一位德國和意大利混血商人的后裔,擁護法國大革命並曾經做過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侍衛官,頗受器重,但后來因對拿破侖到處侵略擴張不滿而離開了法國軍隊,到了萊比錫,成了教授法文和意大利文的老師。優越的家庭環境使約塞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約塞芬全面地繼承了父親的革命傳統和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是德國早期的女權主義者。

1855年,哥特弗裡德和約塞芬結婚。不過,他們都不是頭次成家。哥特弗裡德的前妻早已去世,他們所生的孩子此時已經成年。約塞芬的前夫是萊比錫的一位醫生,死於霍亂。重新組建家庭之后,哥特弗裡德和約塞芬又生了三個孩子,即長女克拉拉,長子阿圖爾和次女格爾特魯德。

父母是克拉拉的啟蒙老師,溫馨的家庭是她的第一個課堂。克拉拉從父親那兒接受了良好的文化和藝術教育,在政治信仰方面,則受母親的影響較深,“是約塞芬激起女兒對女權事業的終身興趣”。克拉拉天資聰穎,酷愛學習。除了同弟弟妹妹一起到鄉村小學聽哥特弗裡德講課之外,當父親在家中為鄉村學校的學生進行升學補課的時候,克拉拉也常常湊在一塊聽,而且能夠很輕鬆地就學會。雖然克拉拉生性活潑,願意與小伙伴們在野外奔跑、打斗,但是,每當拿起書本的時候,這個野性十足的小姑娘又如一灣平靜的水。在父親的書房裡,她常常著魔似的閱讀。克拉拉喜歡文學,9歲時就已經看完了歌德、席勒的主要著作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11歲時可以熟讀莎士比亞、拜倫和狄更斯的作品,給弟弟妹妹及小伙伴們背誦許多美妙的詩篇。由於從小打下文學修養的堅實基礎,克拉拉后來寫了很多文學評論方面的著作。

克拉拉也很喜歡歷史,每當聽母親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故事時候,每當讀起有關瑞士和捷克人民反抗外國壓迫者、暴君和教皇史書的時候,都情不自禁地被那些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自由和人民的民主與平等而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英雄們所感動。從悲壯的歷史中,克拉拉得到的不僅僅是常識,而是一種為崇高的信仰時刻准備犧牲生命的精神。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克拉拉始終沒有放棄這種精神。

哥特弗裡德和約塞芬還特別注重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不論出於基督教的愛心,還是因為民主派的正義感,他們都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懷有無限的同情,常常向孩子們講述勞動者的辛勞,帶領孩子參觀周圍貧困的紡織工人和農民家庭,或去參觀救濟院,給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人送去一些食品與衣物。一個個被生活的重負壓彎了的腰,一張張消瘦憔悴的面容和一雙雙無神呆滯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克拉拉年幼的心靈,同時也激起她對那些衣著華麗、乘著四輪馬車到處閑逛的貴族們的仇視。這也是克拉拉認識社會的開始。是什麼造成這種反差極強的貧富不均?正是由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克拉拉才一步步地走向了社會主義運動。

1872年,已經66歲的哥特弗裡德不再擔任維德勞鄉村小學教師。為了讓孩子們進一步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和約塞芬最終決定舉家遷往萊比錫。

萊比錫地處德國中部偏東的薩爾河畔,是普魯士王國比較發達的地方,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擁有歷史悠久的大學,古老的教堂,這裡名人薈萃,諸如歌德、巴赫和席勒這樣的名人都曾在此生活過。然而,萊比錫更是普魯士工廠林立、商業發達的經濟中心和政治漩渦。1848年革命失敗之后,德國自由資產階級屈服於“容克”(指貴族和大地主)貴族。經過19世紀50年代的發展,到了60年代,經濟實力大大加強了的自由資產階級試圖擺脫控制,於是,1860—1864年發生了同普魯士專制政府圍繞軍事改革和軍費問題展開的“憲法沖突”。在沖突中,德國的工人階級支持自由資產階級。但是,由於后者自身的軟弱,這場沖突以“鐵血宰相”俾斯麥上台和取得勝利而告終。經過1864年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俾斯麥終於依靠強權和武力統一了德意志。

在這一過程中,資產階級的妥協退讓引起了工人的不滿。本來,德國工人運動在60年代開始復蘇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政治組織,只是依附於自由資產階級。1862年,萊比錫的工人首先退出了自由資產階級創辦和領導的工人教育協會,建立了“前進協會”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組建了“萊比錫委員會”,其主要目的是籌備召開全德工人代表大會。1863年5月,德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工人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在萊比錫成立。與此同時,德國其他地區的工人組織也不斷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1869年在愛森納赫城建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也稱愛森納赫派),其創建者就是德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著名的領袖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1875年5月,全德工人聯合會與愛森納赫派在哥達舉行合並大會,成立了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改稱德國社會民主黨)。這樣,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萊比錫又是這個中心的中心,德國和來自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雲集於此。

嶄新的社會環境,濃郁的文化傳統,強烈的政治氣息都深深地感染和影響著克拉拉,其中使她受益最大的是奧古斯特·施密特和她所創辦的一所女子師范學校。在這裡,克拉拉對於社會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取向的認識又深了一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